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来河南日报工作7年了,有8篇新闻作品获得了全省好新闻奖(其中两篇与他人合作)。我静下心想想,这8篇好新闻,有的属幸运,有的是“无意插柳”,也有一些是“有心栽花”。随便说两句可以,真要弄成文章,写出个子丑寅卯,既觉得理不出头绪,又感到诚惶诚恐。因为,我在这方面的理性认识尚少,报社内又多是行家里手,好在“初生牛犊”,谈些个人的体会吧。一、脑子里要经常有好新闻意识我们工商处的几个年轻人私下议论起写好新闻,一说“事在人为”,一说“可遇不可求”。各  相似文献   

2.
记得前几年评选好新闻,一般都是先由读者推荐,然后再由专门班子评议。这样评出来的好新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可是,近几年来,有些新闻单位却“一反常态”,把广大读者拒之门外,关起门来进行评选。这样评出来的好新闻,往往缺乏广泛的群众性,评出来的好新闻,大都是记者写的稿子,通讯员稿件占的比例很小,只不过是“陪衬”而已。须知,对报纸工作最有发言权的是广大的读者。哪篇新闻好,哪篇新闻不好,哪篇稿子一般化,读者的心中是有数的。如1981年,当全国好新闻评选工作正在进行的时候,评委会收到一封来自湖北大悟县丰店公社署名“钟野”的来信。信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写了几年稿,也见报几十篇.但回头一看,在报纸“重要位置”的不多,好稿几乎没有.每当看到别人采写的新闻登在报纸的显著位置,有的还频频获奖,心里  相似文献   

4.
再谈多下去     
湖北日报自从1980年开始抓新闻改革以来,报社内外都很重视天津日报“抓活鱼”的经验,好新闻逐渐多了起来。不过这些好新闻,大部分不是出自记者之手,而是通讯员写的。这件事很值得我们专业新闻工作者深思一番。请看下面的事实: 1980年湖北日报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作品的有两篇,都是通讯员写的;社内评出的28篇好稿中,通讯员写的12篇,通讯员和记者合写的5  相似文献   

5.
2001年我荣获开封日报社通讯员好新闻奖,还被评为优秀通讯员。惊喜之余,体会到通讯员要脚踏实地写新闻。学习求“细”。各类报刊我都爱不释手,如痴如醉。自名“珍珠集”的小本子成了我的“随手宝”,里面记有“好标题”、“好导语”等,还粘贴了很多“好新闻”报纸剪样。现在,已存放近30本。我连续三年自费参加了开封日报社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不断地学、细致地钻、不停地写。心诚则灵,仅2001年,在《开封日报》等刊发稿件就40余篇。采访求“实”。《王庄村的民情夜谈会》被开封日报社评为通讯员好新闻,采访时颇费周折。…  相似文献   

6.
1988年全国好新闻评选近日在北京揭晓,共评出报纸、广播、电视好新闻作品206篇(件)。其中一等奖作品47篇(件),二等奖作品70篇(件),三等奖作品80篇(件),特别奖作品9篇;另评出好标题21条。这些好作品将由全国好新闻评选委员会颁发奖状,由1988年底刚成立的中国新闻学研究基金会提供奖金;其中一等奖由北京制药厂授予“双鹤奖”,三等奖由辽宁建平升  相似文献   

7.
每年的好新闻评选活动,对广大新闻工作者和通讯员劳动成果是一次很好的检阅,我省送评稿件的报社,去年是47家,今年是62家,其中大部分是出版四开四版地方小报的报社。 1986年度我省报纸好新闻评选的结果,也反映了地方小型报纸的优势:评出109篇全省好新闻作品,70%是出自地方小报;我省向全国送评的15篇好新闻作品,有10篇是地方小报提供的。  相似文献   

8.
县市报纸受到诸多因素限制,要想写出好新闻,确有难度,但绝非出不了有影响的作品。历届评山的全国好新闻中,有不少出自县市报,就是很好说明。依笔者所见,县市报欲写出叫得响的好新闻,多写“独家”新闻和“反衬”新闻是条路子。 写“独家”新闻,县市报纸有自己的优势。因它接近基层、接近实际、接近群众、接近生活,近水楼台先得月,“活鱼”多,可以产生带有泥土芳香的“独家”新闻作品。在全国第八届好新闻评选中,有一篇题为《体育专业户成了大“气候”》的“独家”新闻,说的是一位农家妇女,率队前往贵州参加全国旱冰比赛,这在…  相似文献   

9.
目前,全国的地市报已突破300家,基本上覆盖了我国广大的城市和乡村。按理说,报道基层层出不穷的新闻,从中及时捕捉重要的新闻线索,选好题材,写好新闻,地市报有着许多有利条件,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事实上地市报创好新闻的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1987年全国好新闻评选有100多篇获奖,这些作品的题材绝大多数来自“基层”,而地市报获奖的新闻作品却只有9篇,不到10%。面对这种状况,笔者认为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我们重视。一、整体素质好是创好新闻的关键。这里所说的整体素质包括上至办报的宏观规划,总编辑的理论业务素质和胆略,下至编辑、记者的采编功底等。这些要素相互配合得当,可  相似文献   

10.
报刊、电台要多出精品.最起码的一条就是要有源源不断的好搞。好稿从哪里来?除了专门从事新闻工作的编辑、记者以外.长期生活在基层的通讯员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通讯员怎样才能写出新闻精品呢?我认为,要把握六个要点:一是要有精品意识。与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相比,通讯员出精品的难度会大些。但是,通讯员写好稿出精品,也并不是完全办不到。听听广播、翻翻报纸,看看各种好新闻评比.有许多好新闻就出自通讯员之手。实践证明.只要树立起精品意识.再下上~番苦功夫,通讯员照样可以写出好稿和精品来。要树立精品意识,首先要认…  相似文献   

11.
记得前些时有人在《青年记者》上撰文说,他的稿子在中央或省级新闻单位都能发出来,在本地小报却发不出来,作者批评地方报纸编辑漏发了好新闻。还有的通讯员说,你们这张小报我怎么就打不进去?对于通讯员的质疑和批评我想谈点个人的看法。为什么通讯员的来稿本地小报(其实报纸本无大小,这里只是按约定成俗的说法)不用偏偏在大报登了出来呢?一般说来,一个通讯员起初总是在本地小报上写得多些,以后越写胃口越大,越写越“牛气”,直至写到京报、沪报乃至写出国界。同一篇稿件本地小报未用,反而在较为知名的大报大刊上露面,我以为这也是属于正常现象,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相似文献   

12.
在中外新闻史上,从美国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到成国著名记者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从阎吾的做后凉山》到吕岩松的《我亲历巾国使馆被炸入这一篇篇一件件闻名于世的新闻力作名篇,都是他们深入危险腹地,凭着“将脑袋系在裤腰带上”,“脸烂得使熟人也不相识了”的顽强作风所凝聚而成的。因此,没有顽强的作风是出不了好新闻的。好新闻来自于记者的顽强作风修养。通常说来,记者的作风修养包括思想作风修养和工作作风修养。记者的思想作风修养,就是要求记者要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水平和党的政策水平,具备无产阶级的立场、…  相似文献   

13.
李玫 《新闻知识》2001,(Z1):32-33
新闻记者都有一个愿望:希望自己的用心写出来的稿件有较高的“命中率”。从自己做记者的体会看,只有好新闻才能拥有这样的幸运。尽管一篇好新闻的诞生,需要许多“天时、地利、人和”等成全的条件,但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还在于记者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对事物入木三分的洞察力。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有人将良好的综合素质比作新闻记者“飞翔的翅膀”。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在市场经济规律“长袖善舞”的作用下,呈现在记者面前的各种新闻事实千姿百态,良莠相参。为此,要从各类复杂的现象中抓到一条真正的“活鱼”,并将它写成一篇好新闻,较…  相似文献   

14.
好新闻作品有什么标准?央视《新闻调查》中著名的大眼睛记者柴静说:“好的新闻是有人情味的。”  相似文献   

15.
1988年全国好新闻评选近日在北京揭晓,共评出报纸、广播、电视好新闻作品206篇(件)。其中一等奖作品47篇(件),二等奖作品70篇(件),三等奖作品80篇(件),特别奖作品9篇;另评出好标题21条。这些好作品将由全国好新闻评选委员会颁发奖状,由1988年底刚  相似文献   

16.
说实话,当记者谁不想写好新闻,作为一个地方记者,我也有这份“野心”。 可是,说来也巧,从1984年,一直到1991年全国第二届现场短新闻评选揭晓,我有8篇作品获全国好新闻奖。 1984年写的消息《东鸭鸽营社员跑步成风》,获全国好新闻二等奖。 1985年写的通讯《记县委书记与乡长的对话》,获全国好新闻三等奖。  相似文献   

17.
记得前几年评选好新闻,一般都是先由读者推荐,然后再由专门班子评议。这样评出来的好新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可是,近几年来,有些新闻单位却“一反常态”,把广大读者拒之门外,关起门来进行评选。这样评出来的好新闻,往往缺乏广泛的群众性,评出来的好新闻,大都是记者写的稿子,通讯员稿件占的比例很小,只  相似文献   

18.
好新闻是报纸质量的标志,编辑作为报纸出笼的最关键一道工序,对报纸出版质量影响极大,不可忽视。那么,在“好新闻”制作中,编辑真正应该起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笔者欲从多年从事编辑工作的经验积累中,浅谈对这方面的看法。编辑要搞好选题策划按常理来讲,编辑只管将稿件编出来,至于选题,那主要是作者的事。其实,编辑出题,记者或通讯员作答,  相似文献   

19.
有许多通讯员谈到,自己生活在基层,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事很多,其中不乏新闻线索,有的还是有一定分量的重大新闻线索,一可有些通讯员却熟视无睹,没能及时发现并抓住。而有的记者来到基层,蹲上一两天,从一个小小的连队就能抓到几条“活鱼”甚至是“大鱼”。为什么呢?这里除了有些通讯员整天身处其中容易产生感觉、知觉、视觉和敏感性疲劳以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在新闻写作中选角度的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同样一件事,有的记者、通讯员觉得很有新闻价值,写出了新闻,…  相似文献   

20.
我当记者整整12个年头了。在这期间,有1篇作品获得1986年全国好新闻奖,两篇作品获得自治区好新闻奖,8篇作品获得《新疆日报》年度好新闻奖。回顾走过的这段路程,在好新闻的背后也常有苦恼和困惑。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即好新闻的三条边:苦恼+思索+突破。怎样才能想到、做到“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的”? 著名记者郭超人说过这样三句话:即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你想不到、做不到,就不能当记者;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你也能想到、做到,你能当记者,但可能是一般记者;唯有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的,你想到了,做到了,才可能当一个好记者。我始终把它奉为我做记者的座右铭。我自愧不是一个好记者,但总向往着郭超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