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文性阅读有助于拓宽文本广度、触及文本深度,为学生阅读理解提供多元视角。在普通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应用互文性理论,适当引入历时或共时的文本群,与教材文本共同构成相互关联的互文本;在互文本的相互映照下,引导学生积极与教材文本对话,实现“用教材教”。  相似文献   

2.
教材是为实现既定教育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材料。系统全面地解读教材,加强与教材对话,解决好文本"有什么"、文本"教什么"和文本"如何教"等问题,全方位挖掘教学价值,是语文教学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的重要基础和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3.
许安宁 《考试周刊》2012,(25):16-16
深刻解读文本,领会教材的本质内涵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作者提出了深入解读语文教材文本的具体策略,即解读题目,理解文本的核心;熟读内容,把握文本的框架;自我真读,探寻文本真意,并结合教学实践加以分析,论证深入解读教材文本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4.
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就要实现对教材文本价值的多元化挖掘和个性化使用.注重教材文本价值多元化开掘,追求教材文本价值最大化,并从“我”和“我的学生”的角度,实现对教材文本价值的个性化使用.  相似文献   

5.
语文是一门开放而动态的课程,教师的视域绝不能局限于教一本教材,适度引入拓展性文本,配合教材主体文本共同学习,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为此,教师要从教材文本的内容、主题、写作等不同维度出发,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为学生搭建"互文联系"的平台,实现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交融与碰撞。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教学中,应用单元结构意识来解读课文,从而落实编者的意图。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说,实现了作为教材的文本的价值提升,更加强调了教材是阅读教学之本。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使我们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观念的转变。但“用教材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脱离文本。否则。便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将方法论错误地当成了方法。我们的教学必须在立足教材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用教材教”的前提亦是用好教材。所以,解读文本应先驻足文本。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如何面对、如何解读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文本(教材),出现了两种典型偏向:呵护创造,追求生动,无限彰显人本;恪守文本,致力落实,顶礼膜拜文本.在“尊重文本”与“推崇人本”之间,在“基于教材”与“超越课堂”之间,应遵循“应该超越,可以生成”、“应当尊重,必须基于”的原则,在建设新教材、生成新课堂的过程中实现语文教学长远与近期目标的统一,创设完整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9.
<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地解读,对教材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真正地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对不同体  相似文献   

10.
“多维解读、立体构建”是分析教材的关键。“多维解读”指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从作者、文本、编者、儿童、生活五个维度进行深层次的解读,从而感知不同视角下文本的不同侧重点。“立体构建”指基于多维解读,对不同维度下文本的侧重点进行整体建构。教材分析不仅仅局限于文本的内容,还应从书本知识走向生活实践,既要看到文本的人文内涵,还要看到文本的语用价值实现工具与人文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