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适应客户经济需求的角度出发,将客户经济与高等教育进行了比较性的研究,分析了规模化高等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高等教育体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从规模型向质量型转变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2.
李翔 《高教研究》2007,23(3):9-12
从适应客户经济需求的角度出发,将客户经济与高等教育进行了比较性的研究,分析了规模化高等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高等教育体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从规模型向质量型转变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适应客户经济需求的角度出发,将客户经济与高等教育进行了比较性的研究,分析了规模化高等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高等教育体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从规模型向质量型转变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4.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起了很大作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一些问题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局,必须从战略层面予以重视与解决.从定位、质量、体系与特色四个方面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了战略性思考,只有高等职业教育准确定位,把握好"高"与"职"的关系,走适应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构建专科、本科与研究生的三级学历教育体系,构建向上与横向教育衔接的教育体系机制,在办学中彰显行业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才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产业经济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的规模及其与经济体系的调适程度成为判断一国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扩张过程伴随着适应性的结构调整,保障了高等教育与经济体系形成良性的动态调适关系。我国高等教育虽然迅速从精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从系统论角度厘清高等教育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系:高等教育作为子系统内嵌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大系统,且发挥着枢纽的作用,助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向更高能级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受到层次、学科专业、类型和区域结构体系不相匹配,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力不足,教育对外开放有待加强,教育治理水平不相适应等现实短板的掣肘.未来,高等教育应通过坚定人才培养方向,提高供给体系适配性,强化创新与转化能力,提升对外开放能级,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路径全面深度融入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7.
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瓶颈问题,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成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体化构建能够有效地加以促进和解决。从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成人高等教育体系内部以及与其他教育体系融合的优化着手,提出了实现成人高等教育体系一体化的途径,从整合教育形式到建立新型教育机构,从入学、教学过程到毕业各个环节,提出了建设性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叶欣  季卓豪  陈绍军 《江苏高教》2021,(12):138-14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然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文章解读德国、日本、加拿大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顶层设计、规划体系、实施方案,从这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经验和做法中得到启示,提出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方向,以"双一流"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以"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为纽带践行国际化合作交流,积极努力,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信息     
《天津教育》2012,(7):21
全国我国已建立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全覆盖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07年5月,国务院下发文件,出台一系列资助举措,开始实施国家新资助政策。5年来,我国已建立起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全覆盖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实行了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助学贷款、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校内奖学金、校内无息借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减免学费以及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的"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资助政策。新资助政策体系实施后,每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的资助经费达上百亿  相似文献   

10.
从历史的维度来看,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经历了从"对外援助"到"对外贸易"再到"国际化"的轨迹,并逐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从横向上看,政治和经济因素、文化和教育因素以及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等方面构成了其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动因。  相似文献   

11.
政策范式直接影响决策者理解世界的方式,并规定行动者的角色。根据政府与大学的理想角色,世界大学治理主要有3种基本政策范式:国家本位、高校本位、市场本位。罗马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遵循国家本位的政策范式,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传承高校本位的政策范式,市场本位的政策范式是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与美国实用主义结合的产物。在大学办学自主权的政策变迁上,当前世界两大高等教育体系正在逐步靠近。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正在从"松散的安排"向"严密的正规体制"转移,罗马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正在由"集权体制"向"分权体制"转移。从隔离型大学走向介入型大学也是两种传统共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政府已建立了一个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相互通融的"立交桥"式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现了国家主导、行业引领、客户中心的理念。其警察职业教育与培训强调贴近实战、训战一体,监狱警察培训包更具有将规范性与灵活性融于一体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专升本"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与此同时,提出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是实现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各自利益相对最大化的必然选择,是实现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高等教育的有效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4.
在学习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主要特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应"内外兼修",兼顾外部监控和内部监控两种监控类型,同时,加强高等教育多元质量评估体系、第三方高等教育评估机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政策和法制等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从内部质量保障高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5.
1999年以来,我国一些经济比较发达而高等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在高等教育规模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其高等教育整体实力仍比较薄弱,加速发展研究生教育已成为这些地区建设优质高等教育系统、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社会经济能力的关键.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当以"分类指导、协调发展"为原则确立新的指导思想,认真处理好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大"与"强"、"面"与"点"、"学术型"与"应用型"的关系,统一思想,整合力量,合理定位,注重特色,逐步建成形式多样、结构合理、高质量、高效益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等教育法律体系的逻辑起点源于我国《宪法》和《教育法》及相应的中国教育法律体系,是中国教育法律体系的自然延伸和逻辑展开,但《高等教育法》与《学位条例》并存,造成高等教育法律体系的技术分离,更在法治实践中形成了高等教育和学位管理的二元化实施体制。通过对中国高等教育法律体系的实体结构、立法方式等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十四五"期间,应当从法典化、一元化、层级化、类别化等方面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7.
董星 《教育教学论坛》2014,(37):117-119
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中原经济区"的战略背景下,河南省必须积极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的战略,打造中原人才高地,提高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和效益。本文通过运用2005—2010年的数据资料进行研究,测算出河南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并与其他国家、地区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河南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较低的结论。提出要树立主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的观念,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符合河南省产业特点的学科结构,建立运转顺畅的产学研结合体系,创新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分层次与区域经济互动,从而提高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的效率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一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向是"国际化"。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高等教育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这种环境下中国的高等教育,应当担当什么任务与角色呢?从"国际化"和"本土化"两个角度,对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19.
根据教育机会获得模型,家庭背景中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与个人能力等交互影响着高等教育机会的分配.建国以来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的影响因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建国初期政治标准与能力标准并存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单一政治标准,经济与文化影响完全被阻断;改革开放以来,能力标准被重新确立.家庭政治背景开始弱化,经济因素的作用逐渐凸显,文化的影响始终持久有力.面对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的现实,如何在市场化的背景下构建自由而又公正的教育体系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治理的内涵与外延随高等教育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并服务于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走过了波澜壮阔的70多年发展历程。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之治"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追求",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国探索"的发展果实,彰显了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中国优势"。高等教育治理的"中国之治"是对现代世界高等教育治理理论与实践的丰富与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凸显了中国优势。高等教育的"中国之治"是中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