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刚  任旭清 《历史学习》2003,(10):36-37
近来,一些地区的高考模拟试题和历史类教学期刊上的文章,均涉及到“16世纪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其‘转折’主要指什么”的问题。通过教学我认为这个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1)“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步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2)“封建主义开始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3)认为前面两种观点都正确,即包括“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步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和“封建主义开始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两项。笔者的看法倾向于第三种观点。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第1版),“转折”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  相似文献   

2.
专题复习目标:1.了解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因素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永来 《学语文》2005,(6):29-30
2005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有这样一道主观题: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方框内写出四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4.
林桂平 《教学月刊》2022,(Z1):28-33
2021年6月高考全国卷和各地方卷历史试题对"四史"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试题命制体现时代性和主体性、层次性和梯度性、情境性和开放性,从新角度、新情境方面深化拓展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注重考查学生认识历史问题的过程,强调对历史学习能力、方法和历史思维过程的考查。这对历史备考复习的启示是:教师不仅要加强"四史"教育,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引导学生利用课本标题构建知识网络并形成思维导图,而且要关注社会热点和学术动态,引导学生研习史料,以升华历史思维。  相似文献   

5.
夏志芳 《现代教学》2007,(11):26-26
将历史思维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去,这个观点提得好!人们常说"史地不分家",为什么这样说呢?古人云:"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如此,只有将以"宇"为视角来认识世界的地理和以"宙"为视角来认识世界的历史结合起来,才能构成我们对这个大千世界的完整认识。这也许是历史和地理不能分开的原因之一吧。  相似文献   

6.
这里有两道试题:1.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这一“转折”主要是指A.使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B.世界各民族的历史开始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C.封建主义开始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D.欧洲经济的发展逐渐超过亚洲而成为历史发展的重心这是某市的历史高考模拟题。参考答案B。2.16世纪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个“转折”主要指①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步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②东方和西方社会发展的差距逐渐拉大③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④封建主义逐渐向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高考真题中,往往有一些看似与试题核心内容无关,却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处在材料中不起眼的位置,却是学术界的重要共识。发现并研究历史高考真题中"无效"信息,是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历史中的"最"和"第一",通常都是历史的转折点或时代的开端,而这些内容在高考试题中往往又扮演着"题眼"和解题关键点的角色。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对这些方面的考查屡见不鲜,例如:2007年全国卷Ⅱ的第16题,2006年全国卷Ⅰ第21题,2004年全国卷Ⅱ的第12题、19题,2004年全国卷Ⅲ的第22题等等。笔者现将历史教材中有关这方面考生易错的知识点归类整理,供考生高效备考。  相似文献   

9.
2004年科综合(全国、浙江等省新课程卷;本刊全国卷Ⅱ)第37题(下称“整体世界题”),乍看平淡朴实,实则奇巧精致,立意深远:凸显新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隐性考查学科主干知识;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介入时事,现实性强。“整体世界题”融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于一体,是一道典型的材料型问答题,时间跨度达二十个世纪,空间涉及六大洲,材料丰  相似文献   

10.
一、试题特点 1注重学科知识特点,兼顾现实热点问题 近几年来,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历史试题总要考查不少现实问题和与现实问题相关的热点问题。这样做.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负面效应:每到高考前,高一历史教师总要列出几十个的时政热点,来提醒考生在复习时加以注意,同时,也搞得教师自己在复习时无所适从,一是因为现实热点问题太多了,举不胜举;  相似文献   

11.
读了《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第10期聂幼犁教授《命题切忌“想当然”》一文,感慨颇多。高考涉及千家万户,命题工作自当慎之又慎;对“想当然”类试题,我们中学教师也应明辨是非,不能以讹传讹,误人子弟。  相似文献   

12.
冯一下 《历史学习》2003,(10):24-24
我们都知道,“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历年来以能力立意的优质高考试题都能很好地体现这个命题原则,大多具有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的基本特征。以下笔者将2003年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中的部分试题的“考点”与材料的相关内容列表加以对照,以期透教材重点2003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号考点与教材关系秦长城37—(2)—②汉长城与西北地区发展时代延伸西汉时期的河西走廊37—(2)—①魏晋时期的河西地区时代延伸明长城的防御功能37—(3)明长城的防御功能与促进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功能范围扩充明代科技成就27明…  相似文献   

13.
2004年高考湖北卷第11题(以下简称04年试题):已知平面α与β所成的二面角为80°,P为α、β外一定点,过点P的一条直线与α、β所成的角都是30°,则这样的直线有且仅有:  相似文献   

14.
每年的这个时刻,都是考生有喜有忧的时刻,也是教师反思教学得失的时刻.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也很想体验学生做题时的感受,所以,我们迫不及待地下载了试题并认真做了一遍,与试卷“亲密接触”,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感受试题带给我们的惊喜.  相似文献   

15.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其本质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近代,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得以确立。进入现代以后,现代化模式出现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三种类型。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语文》2005,(10):2-21
2005年高考的结束,意味着我们全国中语会考试与素质教育研究专题组新一轮编辑工作的开始——来自高考阅卷线线的报告,我们的初衷是,以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把高考阅卷中的有益信息传送到一线教师和中学生手中;我们的信心是,课题组组织的撰稿人全部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阅卷现场;我们的目标是,将考试与日常教学更紧密、有效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20,(15):149-150
优化高中历史教学,让课堂焕发出无限生命活力,与学生的心理活动密切联系。在当今新课标和高校选拔人才的新要求下,只有深入研究学生心理,才能利用科学的教学理念,从而优化历史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仅从定势思维效应出发,结合2019年历史高考全国卷,分析历史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让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呈现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李明赞 《中国考试》2007,(11):23-26
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试题,凸显命题者匠心独运.谋篇布局苦心孤诣。作为一线教师,探讨试题特色,钩沉题内题外玄机,对于2008年备考复习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下面结合全国乙卷试题,谈谈对高三教学工作的启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对近年全国Ⅰ卷生物试题中要求学生阐释原因的试题进行归纳和总结,此类试题大致分为阐释不同生物学现象产生差异的原因总结生物学过程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分析出现某种生物学状态的原因三类。从这三方面进行分析,并为高三的复习和训练提出5条建议。  相似文献   

20.
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其目的是为高校选拔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学生,然后通过高校深造,使他们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高考试题和形式的每一次变化都源于时代对人才要求的改变。十年浩劫期间,我国的教育工作几乎处于瘫痪状态,人才严重缺乏。因此,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命题以“双基”为主,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随着拨乱反正以后教学秩序的正常化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才的要求也逐年提高,高考命题由“双基”转向“智能并重”,并逐步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考核,对学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