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约公元前384-前322),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吉拉。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御医。18岁时,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做柏拉图的学生。他在阿卡德穆学园里居留了近二十年,直到柏拉图逝世。公元前343年,他做了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亚历山大那时十三岁,亚里士多德一直担任这个职位直  相似文献   

2.
3.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约公元前384-前322),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吉拉。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御医。18岁时,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做柏拉图的学生。他在阿卡德穆学园里居留了近二十年,直到柏拉图逝世。公元前343年,他做了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亚历山大那时十三岁,亚里士多德一直担任这个职位直到亚历山大十六岁。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从此在这里著书讲学13年。  相似文献   

4.
<正>亚里士多德错觉是最古老的错觉,而且也很容易实现。将食指和中指交叉,然后触摸一个小的圆形物体,比如晒干的豌豆,人们会感觉自己好像触摸了两颗豌豆。这个例子就是所谓的感知分离。当人们交叉手指时,这两个手指平时不接触的两个侧面便相会了,触觉从这两个侧面分别传向大脑。由于正常状况下两个手指的这两个侧面几乎不会同时接触同一个物体,因此,人们的大脑意识不到手指已经交叉,便想当然地以为是两个豌豆。举一个更简单的例子。将双手掌心向下向前伸出,闭上眼睛,让别人先后敲击你  相似文献   

5.
刘康武  苏兵 《物理教师》2004,25(10):48-48
在高一物理课本中有二次提到亚里士多德.一次是在自由落体处.学生们知道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轻的物体落得慢.重的物体落得快”,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第二次是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又得出了错误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学生们在学了这两节后,都感到这么简单的问题亚里士多德都搞错了,从此得出了一个结论——亚里士多德总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机智过人,声名远扬.有个人不服气,拿着下图1来考他,让他填出问号处的几个图形.亚里士多德一眼便发现了其中的规律,顺利地填好了.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第七卷中讨论了akrasia即不能自制的问题.他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主要是为了试图解决苏格拉底论题提出的疑难:除非出于无知,没有人会故意犯错.苏格拉底论题否认一个人明知一个行为是不好的,却还会去做它的这样的可能性,这也就否认了不能自制的存在.在同情地理解苏格拉底论题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并不否认不能自制的存在,认为不能自制根源于不能自制者的欲望蒙蔽了其理性认知.亚氏对不能自制的这种理解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显得过于片面.因此,他也没能把握到苏格拉底论题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洞见:很多看似不能自制的行为,其实主要缘于行动者对某些与行动相关的东西知道得不够深刻.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以善为目的,最高的善是幸福,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最大的幸福是思辨。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论述了对幸福的观点。从理性的角度认为,在善的体系中,那个最好的、终极的、自足的、最完满的、以自身为目的、最高的善就是幸福。追求幸福的生活体现了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殊性,这就是人能够通过主动选择理性生活来过一种道德生活。他认为思辨的人生是最幸福的人生。从感性的角度认为,幸福的生活必然是快乐,这样他把人的心理体验、情感体现拉入到幸福中来,力图克服把幸福空洞化,体现了其理论的调和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通过提出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好生活(幸福)是什么?引出幸福的结论——幸福在于自满自足和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他认为幸福是最高善和人生追求的终级目标,其他一切手段善都是为实现幸福这一目的善而提供有用工具。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以及阐述两种不同的活动(实践的活动和思辨的活动)得出,思辨的活动是最完满,最幸福的。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于我们反思对"幸福"的理解,实现幸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包含在<政治学>中的有关教育的思想被认为是西方教育思想的源头,他对教育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虽然他的思想已经过去两千三百多年了,但是他的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于我国当前教育体制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制是伦理学体系中常常被忽略的品质,但却异常重要。本文主要探讨与人的心理意志相关的品质,自制在主动的行为选择过程中奴及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并从知识入手,结合自愿行为的选择与道德德性的关系,对亚里士多德自制伦理思想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的不朽经典《诗学》,提出了悲剧的六大要素,认定其中的"情节"要素是悲剧之魂、之根本、之目的、之功效所在。情节是对行动的摹仿,必须完整、统一、长短相宜,达到产生恐惧和怜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幅真实的教学场景:师: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但在23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却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个错误结论统治人们的思想长达二千多年……。生:啊!哈哈……。学生时代,当听到老师讲这段话的时候,我也和其他同学一样,发出了带有嘲笑意味的声音。同学们都说,亚里士多德竟用一个错误言论统治别人的思想二千多年,真是不可思议。工作之初,当我向学生讲这段话的时候,学生也发出了带有嘲笑色彩的声音。那时我的感觉是有一丝得意——他们的笑声在我的意料之中。今天,当我继续讲这段话的时候,学生仍不例…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类有三种知识,即理论的知识、实践的知识和鉴别的知识。鉴别的知识靠比较来获得。比较研究的长处就在于使事物具有极大的鲜明性。林甘泉等同志也指出,就中国论中国是不行的,必须对中国和外国的古代社会历史进行比较研究。①“如果不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历史间求常求同,发现和把握一般历史规律,那么人类历史便成为无共同规律可循的这样或那样一些偶然事件的堆积。如果不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求变求异,发现和把握历史的特殊规律,那么人类历史便成为没有血肉没有丰富内容的干瘪的哲学教科书。”②  相似文献   

16.
如果我们用心阅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物理学》,就会发现这两部著作的开篇所论都是作者的认识论基本观点。如此布局,绝非偶然,它说明亚氏的全部哲学和科学研究,都是在认识论的自觉指导下进行的。不仅如此,亚氏还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撰写了认识论专著的哲学家。被后人归入逻辑著作类(《工具论》)的《分析后篇》,其实是“科学  相似文献   

17.
自制是伦理学体系中常常被忽略的品质,但却异常重要.本文主要探讨与人的心理意志相关的品质,自制在主动的行为选择过程中以及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并从知识入手,结合自愿行为的选择与道德德性的关系,对亚里士多德自制伦理思想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通过提出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好生活(幸福)是什么?引出幸福的结论——幸福在于自满自足和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他认为幸福是最高善和人生追求的终级目标,其他一切手段善都是为实现幸福这一目的善而提供有用工具。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以及阐述两种不同的活动(实践的活动和思辨的活动)得出,思辨的活动是最完满,最幸福的。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于我们反思对"幸福"的理解,实现幸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梓根 《物理教师》2006,27(12):2-43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学者,明年是他诞辰2390周年.我们大多是从高中物理和政治教科书中了解到他.在物理学的研究方面,亚里士多德根据经验事实提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他还最早阐述了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大小决定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是古希腊时期对幸福问题论述最深刻 ,最系统的人。他将幸福定义为“灵魂的一种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 ;认为幸福就是至善 ,是需要外在善作辅佐的 ,是通过学习和努力得到的。同时他还指出了中道原则在幸福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以及个体幸福与整体幸福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