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捧读《梅雨潭》(五年制第八册2课),我们立即感受到色彩和情调相统一的和谐美。这除了精当地运用比喻、比拟手法外,巧用了十个迭音词是重要原因之一。(一)摹声,增强音乐美作者起笔交代梅雨潭,带出梅雨瀑。在具体描绘之前,迭用拟声词“哗”,让读者未见其形,先闻其  相似文献   

2.
迭音是一种修辞,它是把单音词(或语素)迭加,构成同音重迭,在形式上主要有“AA”式、“AAA”式、“AAAA”式、“ABB”式和“AABB”式。迭音词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迭音与否,艺术效果很不一样。如“蓝”和“蓝蓝”、“火”、“火火火”、“啪”、“啪啪啪啪”、“骨碌”和“骨碌碌”、“红火”、“红红火火”,后者比前者语意重、语气强。迭音修辞寄托着作者饱满的情感,蕴含着丰  相似文献   

3.
汉语是一种富有音乐美和感情色彩的语言。“汉语的音节构结中元音占优势,而且基本是开音节的,加上双音节词的大量发展和双声、迭韵、迭音词的存在,这就为语音形式的选择、配合、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刘焕辉《言语交际学》)这  相似文献   

4.
捧读《梅雨潭》,我们立即感受到色彩和情调相统一的和谐美。这除了精当地运用比喻,比拟手法外,巧妙运用十个迭音词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一、摹声,增强音乐美。 作者落笔交代梅雨潭,带出梅雨瀑,在具体描绘之前,迭用象声词“哗”,让读者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哗”字迭用,一连四个,标志着水声连续不断,美的旋律,声声入耳,让读者由声及物,联想到梅雨瀑的源远流长,沉浸在大自然奇幻引人的音乐美里。有的迭音词虽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是著名的散文家,《荷塘月色》是其写景抒情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现就《荷塘月色》来着重谈谈其语言风格。一、语言要素中的风格《荷塘月色》从语体上看属于文艺语体。文艺语体主要体现为语言具有形象性、情意性、音乐美的特征。《荷塘月色》在语言风格上主要呈现出“三美”。(一)音乐美迭音结构是汉语的特征之一。它在语言表达中有良好的修辞作用,既能增添描绘色彩,又能增强音响效果。《荷塘月色》共用了24个迭音结构。例如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它的深度,以“粒粒”写出荷花的晶莹剔透,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  相似文献   

6.
颜师古注《汉书》,不仅以其文字、训诂取胜,而且有其强烈的音韵意识。他在《五行志》里把“萧墙”注为“肃墙”(1504页),就是采纳《论语·季氏》的郑玄注。因为上古音萧、肃心母迭韵,幽觉阴阳对转[u:uk],二字在上古音同义通,这正是古人“义寄于声,声同者义多相类”的论断。再比如《五行志》里师古注曰:“婾与偷同,谓苟且也。”(1087页)《韦贤传》中又注为“婾与愉同,乐也。”(3103页)为什么从“俞”得声有两读呢,原来上古音,俞属侯部喻四,偷属侯部透母、定透旁纽,喻四近定,则俞和偷不仅迭韵,而且喻透邻纽,今音虽异,古音却同也。明末音韵学家顾炎武对此加以首肯:“偷,古音俞,《汉书志》,作婾,颜师古亦音  相似文献   

7.
一篇散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中国文字原本是有晶莹气的,如荷上夜露,冷冷流转……(《美文》创刊号46页)这个句子中的“冷冷”二字是何意?似应为“泠泠”。“泠泠”(línglíng),一形容清凉,二形容声音清越。此处描绘“荷上夜露”,用以形容中国文字有“晶莹气”。如是“冷冷”,哪里会有这“晶莹气”?这  相似文献   

8.
杨益问:“《听潮》中,作者是如何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所谓特征,就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之处。散文写景必须抓住特征来写,这样才能写得传神、生动。《听潮》一文,作者抓住海潮音响等变化的特征,通过自己的感受和联想,描绘了海睡、海醒、海怒三幅图画。“海睡图”作者抓住落潮时的“静”来写,“大海上一片静寂”,“静寂”紧扣“听”字写落潮时大海的音响特点。“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吻”的本义是用嘴唇接触人或物,表示喜爱,这里用拟人手法,赋予波浪  相似文献   

9.
《荔枝蜜》一文运用一条情线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们在阅读这篇课文时要设法抓住文章的线索,并沿着它步步分析,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步骤可概括为一“定”、二“找”、三“析”。一“定”,就是确定文章的线索。我们可以借助“预习提示”来确定《荔枝蜜》的线索。“预习提示”中有这样一句话:“熟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以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根据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确定本文是以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的。二“找”,就是找出显示文章…  相似文献   

10.
荔枝蜜     
角度之一: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文章开头写“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并写出事例解释对蜜蜂不喜欢的原因,这是欲扬先抑之笔。接着叙述小住从化温泉,看到了荔枝树,喝上了荔枝蜜,为蜜蜂的创造才能而惊奇,对蜜蜂动了向往之情,这是对蜜蜂感情的第一次变化。参观养蜂场,与老梁对话,对蜜蜂才有了真正的了解,对蜜蜂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是对蜜蜂感情的第二次变化。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感情上与蜜蜂融为一体了,这是对蜜蜂感情的第三次变化。全文一线贯串,层层推进,前后呼应。教学过程与方法:一、导: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引导学生看课文,找出“我”对蜜蜂感情变化的地方(三处)。二、跳读:1、5、17、19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不喜欢——喜  相似文献   

11.
将自然界的一切非乐音作为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后得出的音响,本文叫非乐音音乐。仅用乐音作为材料加工而成的音响,本文叫乐音音乐。至今,人类的绝大部分音乐活动及产品仍停留在乐音音乐上。非乐音音乐是存在的:①辞书上有解释:“音乐:音的艺术(德文Tonkunst)”。见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外国音乐辞典》。这里的音既指乐昔也指非乐音。②意识上承认:“锅碗瓢盆交响曲”(电影)。③名  相似文献   

12.
训诂学里的通假字是本身有其字,而作者因某种原因并不用它,只临时借了另一个与它声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上毫无联系的字去代替。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当时本已有表示“没有”义的“无”,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但作者并不用它,却用了一个与“无”同属“微”部的音近字“亡”来代替,借以临时表示“无”的意义,于是形成了“亡通无”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打算证明:《诗经》中的迭音形容词的主要句法功能是做谓语,也可能做状语,但却不可能做定语。就如在“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小雅·车攻》)的诗句中,不但“悠悠”是谓语,而且“萧萧”也是谓语。  相似文献   

14.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以写景取胜的著名的抒情散文。作者以委婉、细腻的文笔,朴实、清新的语言,两条行文线索(感情和行踪),一正一副相辅相成地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真所谓“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文心雕龙·辨骚》)。作为抒情歆文,感情线索居其正。从“颇不宁静”的心情,到观赏荷香时的恬淡的心境;再由恬淡的心境,到泛起思乡感情的涟漪,如淙淙流水,巧妙地隐伏在美妙的荷香月色之中,那真象“笼着轻纱的梦”。  相似文献   

15.
记叙文无论是写人、记事,或是描景、状物,都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文字是作者传递感情的媒介。我们在阅读文章时,要想准确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离不开对文字的分析揣摩。记叙文中,作者往往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1)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发情感,如《回忆我的母亲》第一段“我爱我的母亲”,“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背影》末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  相似文献   

16.
品读《有一种树叶叫茶》感觉犹如举杯啜饮那酽酽的绿茶,香郁味醇,余韵无穷。作者徐迅托物言志,借茶抒情,在对皖河茶细致入微、饶有情趣的描写中,不仅流露出作者对家乡茶由衷的赞美,更揭示出游子内心里“剪不断,理还乱”的故乡情结。细看全文,觉得可用十六个字概括文章的行文特点:“面中带点,点中提要,要中显美,美  相似文献   

17.
杨朔的散文,往往通过自然界的美好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以收到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之效。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化,优秀的抒情性作品尤其如此,而情的产生一般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引起,即由客观景物所直接触发而产生,如《荔枝蜜》;其二是作者先有一种感情郁结于心中,偶因外物的感召,便喷薄而出,如《茶花赋》。《荔枝蜜》由物起兴,以“我”对蜜蜂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层层铺垫,卒章显志,在喝了荔枝蜜、参观了养蜂大厦、了解了蜜蜂辛勤酿蜜的情景后,透过荔枝树林,看到正在辛勤劳动的农民,即把人民劳动、酿造生活的“蜜”和蜜蜂酿蜜联系起来。作者发现了人民和蜜蜂的共同之处,赞美蜜蜂,也就是赞美劳动人民,似乎是无意为之,却  相似文献   

18.
文学就是人学。人都是有感情的。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感情往往打上了阶级的烙印。文学作品以形象反映生活,作品的形象总是渗透着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而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又常常是通过以情动人来实现的。因此,有情,便成了文学创作的特点之一。 刘勰是我国南朝齐、梁时代的文艺理论家。关于创作与感情的关系,在刘勰之前,早已经有人论及到了。《乐记·乐本篇》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这是说,人心的活动是由客观事物引起  相似文献   

19.
散文很散,讲什么呢?首先要讲形与神。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只有把散落的材料归拢,才能使隐含的主题显露。比如《荔枝蜜》。它的“形”是蜜蜂——作者由不喜欢它,到喝着荔枝蜜而想到酿蜜的蜂,再到了解了蜜蜂的勤劳后,感情发生了变化,赞叹道:“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由此.文章的“神”也就闪烁可见了——要做一个造福于人类的普通劳动者。作者最后说:“梦见自  相似文献   

20.
《荔枝蜜》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由不大喜欢蜜蜂,到想去看看它,到纵情歌颂它,最后梦见自己也变成蜜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在由蜜蜂辛勤酿蜜引起联想的基础上,热情地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忘我劳动的高尚品质。“荔枝蜜”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作者可以纵横驰骋,运笔如风,天南海北,古今中外,随处下笔,但又必须处处紧扣中心,就好像一串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