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正>在小朋友看来,苏轼是一个了不起的大文豪。不错,我们早就读到过苏轼的作品,比如"水光潋滟晴方好"这首歌颂西湖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这首写庐山的诗,还有"明月几时有,把酒  相似文献   

2.
【片段一】丹青妙笔,再现庐山神奇姿态 师:庐山之美在于它的云雾,正是因为有了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庐山的景色才显得十分秀丽迷人。那,庐山的云雾都有哪些姿态呢?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用笔在纸上画一画云雾的姿态。(生自由读文、绘画。师巡视,选出三幅不同姿态的云雾画并展示)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内容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公元前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上的诗。庐山景色秀美、气象万千。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及作者在生活中得到的启示:想要对某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因此,在描景中揭示哲理是此诗最主要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苏轼与庐山     
千百年来,庐山以其自然风貌、历史文化与便利的水路交通博得无数诗人的青睐,络绎而来。苏轼于元丰七年来庐山,写峰岭瀑泉以咏风貌景物,游寺观结交高僧名道,绍圣元年再过庐山。另还题咏庐山物产、庐山历史人物,与庐山有关的唱和诗、赠行诗也时有所用。本文试作归类浅析,并认为这些诗多为精品,随物赋形,形神兼备;纵横议论,无不诙谐,见机锋见睿智见妙趣,旷达情志寓其中,好言理的宋诗特征在诗中表现极为明显。庐山也因其诗而播其声名,并丰富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片段一]丹青妙笔,再现庐山神奇姿态 师:庐山之美在于它的云雾,正是因为有了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庐山的景色才显得十分秀丽迷人.那,庐山的云雾都有哪些姿态呢?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用笔在纸上画一画云雾的姿态.(生自由读文、绘画.师巡视,选出三幅不同姿态的云雾画并展示) 师:这三幅画展示了不同姿态的庐山云雾.下面,就请画的作者给我们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6.
徐岩 《小学语文》2008,(11):24-26
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以优美明快的语言,运用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分明,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三自然段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庐山之行     
<正>暑假里,我开启了庐山之行。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中外,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庐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庐山留下了足迹和篇章。“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是毛泽东参观吕洞宾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后,有感而发题写的。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临壁》流传广、影响深,诗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了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8.
<正>很喜欢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是苏轼游庐山后的感悟之一,既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又借景说理,阐述了观察事物应客观全面,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结论的道理。其实,我们做教师的,要想与学生走在一起,更应该具备"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风采,只有这样,  相似文献   

9.
游庐山记     
你去过庐山吗?如果你去过,庐山秀丽的风景一定给你留下美好的印象吧!你也许喜欢"险峰",也许喜欢"花径",也许喜欢"仙人洞",但我喜欢庐山的云雾。你听了也许会觉得很奇怪,云雾人人都见过,就是白茫茫的一片,没什么好看的!可是我所见的庐山云雾却是别具一格的!  相似文献   

10.
正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历来是文人骚客流连忘返、文思泉涌的地方。在苏轼吟咏庐山的二十多篇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就是这首《题西林壁》。这首诗的产生也绝非偶然。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勇于打破固化的、稳定的"教师思维",要理解儿童思维并基于儿童思维进行有价值的引导,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找寻儿童思维与"教师思维"的连接点. 一、儿童思维与"教师思维"的碰撞 [案例] 笔者在上《庐山的云雾》时,当上到"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知道有哪些姿态啊? 生1:山头的云雾像白色绒帽. 生2:半山的云雾像一条条玉带. 生3:山谷的云雾像茫茫的大海,遮挡山峰的云雾像巨大的天幕. 师:这些比喻用得很形象,你还会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若隐若现?  相似文献   

12.
《庐山的云雾》一文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的深深热爱之情。本课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相似文献   

13.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之南,长江之滨,层峦叠翠,云雾缭绕,自古有“奇秀甲天下”之美誉。是驰名中外的游览避暑胜地。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庐山风景区以牯岭街为中心,包括  相似文献   

14.
《庐山云雾》主要是通过对不同方位、不同时态的庐山云雾的形态、颜色等描写,赞美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如何多角度地让学生感受庐山云雾之美,深刻领悟语言文字之美,使语言和精神同筑同构成了我练习设计的核心。为此,我锁定“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这一情感目标,采取多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庐山的云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讲读课文。本文共4个自然段,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来写。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运用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云雾的喜爱之情。  相似文献   

16.
庐山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以云雾著称的庐山,神奇梦幻,瑰丽莫测。更何况这绚丽的自然中又交织进了宗教的梵音、文化吟诵和政治风云为主  相似文献   

17.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学了生字.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庐山的云雾很神奇。生:庐山的云雾神秘莫测。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往秀丽的庐山——此时,漫步于山道上,你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身边流淌的是云雾,伸手触摸.你摸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8.
苏轼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得到了迥异的观察结果,写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如果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的话,苏轼具有很好的观察物体(庐山)的能力.观察是人必备的思维品质,是启迪人的智慧的窗户.数学学习中离不开观察,尤其在探索性学习中更离不开观察.  相似文献   

19.
《庐山云雾》主要是通过对不同方位、不同时态的庐山云雾的形态、颜色等描写,赞美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如何多角度地让学生感受庐山云雾之美,深刻领悟语言文字之美,使语言和精神同筑同构成了我练习设计的核心。为此,我锁定“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这一情感目标,采取多种方法,兼顾不同层面,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设计了四次练习来反复强化学生的理解,进而来达成殊途同归之效。  相似文献   

20.
《题西林壁》(五年制小语七册11课)是苏轼写的一首七绝。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移位汝州团练副使,途经九江,初游庐山。庐山是我国的风景胜地之一,山势巍峨,气象万千,泉瀑飞湍,风光无限。诗人一上庐山就被这里的壮丽景色所陶醉,他从山南到山北,从山上到山下,遍游庐山诸峰,历时达十余天。在游罢东林寺后,又由东林寺寺主、宋代名僧常总陪同,信步走过虎溪桥,来到千佛塔蟼的东晋名刹西林寺。寺院长老久仰诗人的盛名,纷纷请他赋诗题词,于是他就挥毫把这首诗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所以诗题叫做《题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