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桑     
《采桑》写于1992年,是作者对儿时生活的一段回忆。对孩子来说,养蚕本是桩消遣,但“桑叶荒”却逼出了他们心中的狡诈、强横,这也隐约反映了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中人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蔡顺采桑     
很久以前,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子,那里的村民经常遭到附近山上强盗的抢掠,日子过得很苦。  相似文献   

3.
采桑谣     
  相似文献   

4.
彼时采桑     
  相似文献   

5.
采桑少年     
  相似文献   

6.
采桑酌女子     
  相似文献   

7.
8.
对于汉乐府名篇《陌上桑》中秦罗敷采桑时的盛装打扮,多有学者认为是浪漫虚构,然而此说违背了虚构的基本原则,违背了生活的基本逻辑。考察汉代社会文化情况,罗敷当为赵地民间桑林高襟祭祀的尸女,盛装出桑不是为了采桑劳动,而是为了在祭祀中媚神媚人。罗敷作为尸女身份,用来解读全诗也是通畅的。  相似文献   

9.
一颗露珠的梦在青青的桑叶上晶莹女孩的脸朝霞般般嫣红伸着阳光的小手把一片片绿色深情地采撷当她的手突然停顿她又想起了愁苦的母亲晨风拂乱了她的发丝有谁知晓她复杂的心事可她喜欢那朗朗读书声想琴弦一样地加入其中她更喜欢那洁净的书页想蚕儿一样在其中咀嚼每一个如水的早晨我都看到采桑的女孩一朵小小的花蕾踮着不愿放下的脚尖挥动的教鞭从枝繁叶茂的青春里取出的一节倔强的骨深情地握在了谁的手上当它优美的挥动一道亮丽的闪电划过长空雨水里响起“咔咔咔”的拔节声再看雨后出现的彩虹阳光的琴弦正在弹奏一双双眼睛美丽地盛开了凝视着…  相似文献   

10.
《陌上桑》是汉乐府名篇,它成功塑造了秦罗敷的光辉形象。可是,关于秦罗敷是农家女子还是贵妇人的问题,历来多有争议。本文试从秦罗敷的居所和衣饰、采桑所用的工具、斗争的坚定性等方面论证秦罗敷封建社会贵妇人的身份,并认为她的采桑活动是非真正意义的、脱离采桑实用价值的象征性活动。进而从桑林之会的文化背景和汉代风俗改革、皇后亲蚕两方面分析秦罗敷采桑活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采桑诗是以描写采桑活动为主的诗歌。我国古代采桑诗诗歌数量较多、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具有丰富的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无论是春日、桑林、绿柳、灞水、黄花、鸟鸣等自然意象,还是渭桥、秦楼等人文意象,都是"采桑"这一原始活动所具有文化内蕴、情感特征与历代诗人的思想、情感有机结合的产物。自然意象的幽怨缠绵,人文意象中的离愁别恨,为采桑诗营构出了一幅幅凄美动人、意味深长的生活画卷。  相似文献   

12.
采桑主题和采莲主题是乐府歌诗中重要的歌咏内容之一,本文从对比的角度分析了它们的不同寓意,“采桑”意在对已婚妇女的道德考验,“采莲”则刻意于展示女性唯美与唯情的特征。这两类主题在汉魏六朝就已形成固定的模式,成为两种程式化的表达手段。文章还进一步论述了这两类主题在后代诗歌中衰微的原因,因此而触及了一个宏观的艺术问题:文学史上抒情背景从动态转为静态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从上古的神话传说中,看出桑林与祭祀高葆有关,也反映了古人对桑林的生殖崇拜,因而桑林与男女之情和孕育生命相关联。在《诗经》时代,采桑已是女子重要农事活动之一,受上古神话传说的影响,桑林也成为爱情欢歌的地方,采桑诗多反映了男女之情、女子伤春之情的主题,并对后世文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有关汉乐府《陌上桑》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认为是东汉产生的民歌,后来经过人加工而形成。笔认为它是中国学发展史中采桑母题表现男女相思相恋到相冲突的一个转折点,又因其喜剧的特质而为人所喜爱。  相似文献   

15.
“英勇的反抗强暴的妇女形象”成了《陌上桑》中的采桑女秦罗敷的形象定位;更有论者独具慧眼,从秦罗敷的夸夫,推出“这是一出喜剧”,并且进一步写道:“罗敷越说越高兴,那使君自然越听越扫兴。‘座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喜剧便是在这种充满胜利快感的哄堂大笑中结束”,于是“英雄主义”、“乐观主义”作为喜剧形象的附属品。然而,恐怕论者不曾注意到:喜剧的故事,喜剧的人物,乃是一个重大的文化背景发生了转换的结果,也就是文化变迁的结果。一、《陌上桑》所设定的故事场所(桑林)从《陌上桑》所设定的故事场所来看,中国古代,以男耕女织为分工。“女织”从广义上说,也包括采桑养蚕。桑林在野外,活动比较自由,桑计茂盛,又容易隐蔽,所以在男女之大防还不很严厉的时代,桑林实是极好的幽会场所。自然而然,桑林便不断出现于爱情诗篇中。这在《诗经》中已经很普遍。再有卫风  相似文献   

16.
“采桑”图像是古老的艺术母题之一,学术界对于“采桑”图像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文学艺术、考古等方面,而对于“采桑”图像流变少有涉及。通过对殷商时期、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两汉时期“采桑”图像的梳理和分析,认为“采桑”图像自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到两汉时期骤然增多,且发生重要的意义转变,就观念形态来说与汉代的大一统政治和礼教规范有关,就艺术形态而言,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采桑”图像基础上的继承与转变。  相似文献   

17.
〕“采桑”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于表示采桑劳动过程的同时,亦有男女情爱之意蕴。这在《陌上桑》等诗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相似文献   

18.
汉乐府《陌上桑》"采桑城南隅"一诗句确定采桑的地点在城南,后世诗歌经常出现采桑南陌、采桑城南的意象,但这并非是由《陌上桑》确立的,直到梁武帝萧衍创作出《河中之水歌》一诗后,南陌采桑才成为诗歌中的经典意象,因为桑林本是具有艳情色彩的场所,所以南陌、城南也有相关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