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等都有了崭新的变化,致力于学习方式转变的种种努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小学语文教学一改往日机械灌输和条分缕析式的传统模式,把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放在教育教学设计的首位,于是小语课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但必须承认,众多的尝试和努力可圈可点,其中除了给我们带来喜悦,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进一步思考的实例,这是任何新事物产生、发展的必然规律.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在整个实验进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思考,不断研究解决,才可能使得我们的课改工作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在看课评课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一些课乍看上去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但仔细琢磨起来似乎在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实效性方面还有点欠.为什么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感觉到,有些工作我们做了,但在到底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做到什么程度上还欠考虑.所以,我们一方面应该相信我们的努力是对的,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发现问题的症结,剔除不利因素,寻求科学有效的方法,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这里,笔者把自己的发现和参考意见提供给大家,希望引起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慕课"来了,但是很多问题的答案还不清晰。究竟什么是"慕课",为什么要做"慕课","慕课"有没有成功的示范田,如何评价"翻转课堂",传统的课堂怎么办,这些问题都必须认真思考和科学分析,这样才能保证把"慕课"做得明明白白,做得顺顺当当。  相似文献   

3.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学习,不仅要读懂作品中“写的是什么”,还应思考作品“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读懂作品中“写的是什么”,是对作品的理解,是读者贴近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书”阶段,这一阶段,一般来说能够把握。但这一阶段不是阅读教学的终点,我们还应思考作品“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张文杰说课,是老师在特定场合,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性思考,并由听讲教师评议,所有教师相互交流、提高的教研活动。虽与备课一样都是为了上好课所做的课前准备,但不同于备课的是,说课不仅要说准备好的教学方案怎么教,而且要说备课中的思考,尤其要说明为什么这样教。就数学教学而言,进行说课,可以使数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隐性思维外化显示,把如何备课、设计教学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取教学方式、理论依据等以口述或直观演示形式,展示给听者,从而可以共同针对数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做…  相似文献   

5.
"一棵大树高5厘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一根火柴长5米"……每每看到这样的作业,不禁让我们又好笑又好气,但同时也让我们不由得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产生思考: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来避免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设计并实践了"认识厘米"这一课。  相似文献   

6.
“一棵大树高5厘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一根火柴长5米”……每每看到这样的作业,不禁让我们又好笑义好气.但同时也让我们不由得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产生思考: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来避免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设计并实践了“认识厘米”这一课。  相似文献   

7.
"一棵大树高5厘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一根火柴长5米"……每每看到这样的作业,不禁让我们又好笑又好气,但同时也让我们不由得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产生思考: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来避免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设计并实践了"认识厘米"这一课.  相似文献   

8.
说课的重点是"为什么这样做",说课在于说理,在于说清"为什么这样做"。在说课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说清怎样教,而且要说出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根据,力求做到言之有理有据。  相似文献   

9.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沉默”成了课堂教学中必须打破的状态,于是,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许多老师精心设计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而很少思考让学生“静”下来的策略。在课堂上,许多老师经常发出的教学指令是请同学们“踊跃回答”、“积极讨论”,而很少要求学生在回答和讨论之前静静地“沉思”,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回答、这样讨论。在课后反思时,经常听到老师自责地说“这节课气氛还不够活跃,学生的讨论还不够热烈”,而很少听到老师说这节课留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如果再充裕些就更好了。  相似文献   

10.
给生命留白     
王淦生 《上海教育》2007,(3A):54-54
“一切向前看”是我们曾经极为崇尚的生活方式,而我们的教师、学生似乎早已成了这方面的楷模。他们在“考试”这一坚不可摧的指挥棒的引领下,整日思考的便是下一步做什么、怎么做,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则往往成了他们思维的盲点,更不用说让他们静下心来总结过去,反思从前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一、立足于听力课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听力水平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应努力提高听力课的课堂效力。由于听力理解是一个积极而又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又决定于听力理解的内容及水平。因此,在听力理解过程中,首先我们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学习观。一个好的教师,不应该是教学生“该怎样做”,而应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该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和“怎么去做”。教会学生整理、加工、贮存信息,并将信息浓缩、增殖的方法。其次,我们应当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建立良好的听训心态。有的学生在上听力课时包袱…  相似文献   

12.
我们从课标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在小学数学考试命题的改革上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除考虑到试卷容量和难度及试题的覆盖面、科学性、代表性外,还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廖立红 《师道》2005,(12):44-44
对于学习英语,许多学生有这样的体会,起初新鲜好奇,久之厌倦乏味。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的英语老师无不绞尽脑汁,思索探讨,想方设法把课上得有声有色。但,这是否真正吸引了我们的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呢?这些都让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4.
谢光源 《广西教育》2011,(29):50-51
在课改之初,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课:学生活动多、课堂热热闹闹、知识跟生活密切结合。表面上看课上得很活,但往往实效不大。为什么?其实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十分强的学科,它最重要的是要给予学生观察与思考的时空,而不足热热闹闹地走过场。如何才能让数学课堂更为有效?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多彩的课表里有这样的故事。一年级新生开学的第二天,我正在校门口值班,部分家长要求到教室替孩子抄课表,因为一年级孩子还不会认写课表上的所有汉字,只好由家长代劳。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课表由家长代抄,抄回去孩子照样还是不认识,怎么对照课表自己准备明天的课本和学具呢?看来,还是由家长代劳。如此下去,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学生一直到高年级还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是忘记带这个,就是忘记带那个,甚至有些课时较少的课还忘记带课本。看来,一入学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前(隔天)准备习惯。有了以上的思考,我们就…  相似文献   

16.
实验是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活动。但在同学们的一般实验过程中,我们的思维方式总是跟着实验册或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的是“应该怎样做”,“怎么做才不会错”,“怎样做才能得到结果”等,这当然是很重要,但如果能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穿插一些反向思维,提出诸如“为什么要这样”,“不这样行不行”,“难道只能这样吗”等问题,可能会更加有益于对实验本身的理  相似文献   

17.
“这道题目你为什么不做?什么?不会做,不会做你为什么不问老师?如果你不想问老师的话,为什么不去问同学呢?”作为老师的你听到这些话会觉得很耳熟吧,可能你在训斥学生的时候也经常这样说,但最近,我和我们班的任课老师再也不用说这些话了。怎么回事呢?原来我们班多了一个快乐(来)问吧。  相似文献   

18.
项平 《江苏教育》2007,(6):19-20
我们琢磨课的好坏总离不开对课堂提问是否得当和到位;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也不可回避地要思考提什么问题,怎样提问。虽然我们以提问作为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却较少追问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怎样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因此,在问题设计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笔者在日常的听课活动中。发现课堂提问因缺少推敲而常常出现不能准确把握问题“效度”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红领巾》2008,(3):23-23
留言板 童童,你都十岁了,还这么缺少生活常识,真让人哭笑不得哦。平日里,爸爸妈妈是不是只重视你的学习成绩,对你的生活照顾得太多、安排得太多了?这样下去,难免会让你形成依赖心理,遇到小“CASE”,就手忙脚乱,表现得像个小笨笨,将来怎么独立生活呢?如果我们在学习之余,对生活多一些观察和思考,主动帮爸爸妈妈做做家务,我们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吃一堑长一智,希望童童尽快补上这一课,真正让爸爸妈妈放心。  相似文献   

20.
县里一次课改汇报活动中,我指导了一名科学课老师做一节科学课《我来造一张纸》。我对做课老师提出了这样几个要求:老师只提供学生几个思考的问题,不许讲一句造纸的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每个小组不仅都能造出纸,还能造出厚纸、薄纸、厚薄均匀的纸;不许拖课一分钟。试教的结果是,课没有拖,各组都造出了纸,但多数小组没造出厚纸、薄纸、厚薄均匀的纸,没达到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