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利用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中“理解的历史性”原理,通过对近代侦探小说译介的个案分析,指出本的读解存在历史性误读,而本读解的历史性又影响着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翻译与解释存在渊源关系,解释学主张翻译即是解释。理解的历史性意味着翻译无法摆脱其历史局限性。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对理解历史性的研究,为翻译理论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莆田学院学报》2013,(4):77-80
指出诠释学研究与翻译研究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哲学诠释学的主要理论,分别从前结构、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性及视域融合的视角,分析翻译研究中译者主体性、重译及跨文化翻译等关键问题,探讨哲学诠释学对翻译研究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自汉代以来的近两千年问,经过多次翻译活动产生的翻译语言在汉语文学语言中留下的印迹是租为明显的。本文通过对翻译语言词汇及语法不尽垒面的论述,使读者意识到:翻译语言对民族语言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汉语文学语言在历史性地兼收了某些翻译语言的成分之后,无论是在其表意范畴或是在其表述系统上,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们较之于传统语言更全面也更精密。  相似文献   

5.
翻译并不是把一种语言的思想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而是对文本的再创造。翻译的创造性是指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信息进行增添、删除及重组。本文通过对汉语文化词语的英译浅析翻译的创造性与翻译的社会性、文化性和历史性是紧密相连的,只有综合翻译的五个特性才能达到更好地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6.
翻译并不是把一种语言的思想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而是对文本的再创造。翻译的创造性是指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信息进行增添、删除及重组。本文通过对汉语文化词语的英译浅析翻译的创造性与翻译的社会性、文化性和历史性是紧密相连的,只有综合翻译的五个特性才能达到更好地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7.
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体现了译者个体接受的主体性和客体性,而其客体性突出体现在深受当时对译入文化的社会接受的影响。这种社会接受影响了鸠摩罗什佛经翻译的翻译目的、文本选择和翻译风格。鸠摩罗什对译作的社会接受的考虑也使他的译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接受。译者作为特殊读者的个体接受和具有强烈历史性的社会接受之间是一个互动的整体。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文学作品重译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关联翻译理论的语境观及对翻译过程的阐释说明,重译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下述三个诱因:第一,旧译本中的误译现象引起重译;第二,翻译的历史性导致重译;第三,翻译的开放性要求对文学名著的不断重译。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是民国时期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先生不仅是文学家,其作为翻译家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也曾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提出的直译策略,开创了中国翻译界的先河。本文借助鲁迅先生提出的“中间物”思想,以俄国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的中译为例,研究鲁迅先生直译策略的历史性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本文介绍了翻译特性视域的四个方面,即翻译的社会性、文化性、历史性和创造性的基本内涵,进而探讨英译汉语文化词语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1.
根据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原则,对理解的历史性与有意误读和视阈融合与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解析,可以解释翻译过程中理解产生的方式、过程和机制。理解和解释是建立在“前理解”的基础上,是解释者与被解释客体产生视阈融合的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也具有文本的开放性和译者阐释的多样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不同民族语言中文化预设的差异,以及理解的历史性,使得误读成为翻译之必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源语文化预设的茫然无觉会导致无意误读。有意误读则是译语文化预设与源语文预设碰撞后所产生的扭曲与变形。我们认为这种有意误读不仅是译者对源语文化预设所做的个人选择,同时也是译者所处时代两种文化张力斗争的结果,因而也是一个时代的选择的侧影。不同时代的译者对同一源语文化预设所做出的不同选择记录了两种文化从冲撞、矛盾、抵触到相互理解、相互借鉴以及到相互尊重、相互融合的交流过程。因此,误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性,我们应从文化交流的目的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翻译中的误读,正确评价译文,从而提高翻译批评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话语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亦因有人误读,而给当今古代文学研究带来流弊。尝试从进化论与混沌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辨析误读的根源,转变解读方式,来对其进行纠正。当代人从当代文化系统出发,孤立地解读王国维的话语,是导致误读的主要原因。回溯到话语产生时的社会历史文化思潮,看进化论、西方文化思潮、中国传统经学如何合力于王国维身上,结合王国维写下这段话语时的交流的社会性质、互相制约的环境因素,解读这段话语的真实含义。借助混沌学的思维观照文学史发展,纠正其对文学史发展的简单、线性认识,从而寻求文学及文学史发展的新解读。  相似文献   

14.
针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对翻译的误解,作者首先探讨了语境与翻译的关系,然后通过大量例子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从而真切地体会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在研究生翻译教学中对确定语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视译是口译领域里极少为研究者涉足、但误用误读现象较多的一个议题。为澄清相关概念,纠正术语使用不规范现象,首先应杜绝使用"视译"这一简称,代之以"视阅口译"与"视听口译"以供区分;其次,应将"视阅口译"与"视听口译"从同传和交传的范畴内区分出来,还其本来面目,以独立的身份与同传交传并列为口译形式之一;最后,需消除视阅口译仅作为同传训练踏脚石的印象,应将其视为一项复杂的口译活动进行专门化的系统培训。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翻译是跨文化的桥梁。汉英语言中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其中颜色词的差异容易导致东西方人理解的误区。“黄色”在中西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故翻译不应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更应将文化因素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17.
从对英语单词、短语的理解入手,就《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中英文对照本)中文译文中出现的对英语单词、短语意思的误解而导致的误译情形进行了简要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18.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若只按字面意思理解而逐字进行翻译活动,就会引起读者的不解、误解或歧义。本文从语义、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等方面简析翻译时对句子字面以外的合理化理解。  相似文献   

19.
当代翻译中的文化研究理论赋予了跨文化交流中的名物传译新的视域,这就是翻译过程中的历史文化语境的转换所形成的历史阐释,作者认为,集中体现于名物传译中的文本与话语的翻译转化中,含有原文语境的新阐释,这种阐释是建立在物质形态上的历史解读,传统的文学翻译研究中忽视这种阐释的价值的错误是建立在自我中心的文化价值观之上的,从跨文化语境解读文本是当代翻译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