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小草在冻土中萌发,因尊严而坚强;树木在风雨中挺立,因尊严而不屈;幼蝶在厚蛹中挣扎,因尊严而奋斗;寒梅在白雪中飘摇,因尊严而绽放…… 物如此,人亦然。唯有拥有尊严、捍卫尊严,方能问心无愧地立于世间。  相似文献   

2.
“城在海中,山在城中,楼在林中,人在绿中”,大自然给了威海过多的宠爱,让它的美丽内敛而厚重,因平实而持久,而在它的中心地带——威海市环翠区,人们同样可以感受到的是与这种自然生态相映相宜的教育生态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3.
马艳 《文学教育(上)》2008,(15):136-137
文化作为人类本质的体现,与人类相伴而在,在所有人类活动的范围内都有文化,它贯通时空,普遍而永恒地存在着。人是文化的主体,适应创造着文化,它们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共同进步,繁衍不息。语文教师作为人类的一个群体,由于功能的特殊性而和文化的关系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4.
我独自走在熟悉的林荫路上,突然觉得十分茫然。多少日夜就是在这里走过的,曾为亲手种下的小花的生长而欣喜若狂,曾为看着紫荆花飘落而展露笑颜,曾为虫鸣鸟叫而欢呼雀跃……在流苏要离开的时候,这些曾经觉得十分平凡的时光,蒙上了一层层薄薄的伤感围。  相似文献   

5.
岁月,绝美,如白驹过隙。思念,无形,当倍加珍惜! 念山花烂漫春常在,一席迷彩,一个方正,风暖暖而拂面,云漫漫而奇色。空气凝于呐喊,东山震于余威。日西斜而沉彩,月上亭而流光。光怪陆离之处,log村突现,才子佳人涌于村。  相似文献   

6.
高中新课程的中心环节是探究,而探究发端于问题。能否有效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审视传统的教学的观念总是过分的强化确定性。而排斥了可能性。在这种教育的熏陶下,学生往往长于求同,而弱于求异。李政道博士说过很深刻的话: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而现在的学生却在做“学答”。其结果往往是墨守成规,缺乏创新。要真正培养创造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无为而学就是不为应试而学,即没有功利目的。语文有别于其它的学科,它既是学科又是工具。语文的外延即是生活的外延,即使不考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时时刻刺在使用。打开收音机、电视机、电脑,看书、读报,语文无处不在。但拿到课堂上来,我们就会时时考虑如何考,考哪些,一切着眼点在考出好成绩,而忽略了它的应用价值、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汉魏六朝时期,畅神在行为层面表现为“纵心调畅”,人性充分解放,个性充分自由。辞赋作家,以市民好奇之心和世俗情趣,面对着异彩纷呈的大自然和芸芸众生的社会,率意而赋。因此,在辞赋作品中,畅神表现为反中和之美,蕴涵于题材层面的穷情写物而不避丑俗、抒情层面的危苦悲哀而侈陈艳逸、文体层面的辞赋诗化而言情无忌、辞采层面的淫辞丽藻而心折骨惊的混融和滚动,于是,形成辞赋的畅神时期。  相似文献   

9.
我醉了     
黄舒 《生活教育》2011,(5):68-68
在白瓷杯里轻轻地放人一小撮碧螺春,细看,果真和课文里描写的一模一样——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的确是精妙绝伦的“工艺品”。  相似文献   

10.
目前,初中物理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是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而学生的学习以被动接受为特征,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如何去获得知识的过程,而正是在他们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培养能力,才能发现问题而激起富有创新的思维,才能真正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常规教学,进行探索,不断完善教法,以找到更适应新课程体系下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甘肃教育》2014,(24):F0003-F0003
黄河之滨,安宁之畔。百年沧桑,恬静优雅,创办于1915年的刘家堡小学在420名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正勇立教育发展的潮头鼓帆奋进。一种教育观。《庄子·无道》曰:“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相似文献   

12.
“而”在古代汉语中非常活跃,“而”的各种用法在《论语》中又表现得非常典型,很有代表性。本文对所有出现在《论语》中“而”的不同词性和功用作了简要分析和归纳,以期对“而”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余应刚 《小学生》2011,(6):27-27
目前,不少小学生在进行运算时,常常会出现会而不对,或对而不简,或对而不快,表述不严密等现象。还常常听到一些教师或家长或学生在分析原因时说:“唉!这道题本来是会做的,就是因为粗心大意,所以做错了。”  相似文献   

14.
为兴趣而学术,为好奇而学术,为学术而学术,非功利的学术,这一传统使他们获得了最大的功利。这就是视人本身为目的的结果。他们早已不在为吃饱穿暖而忙碌,而是在为人自身的显示与发展生活着。发展人本身,显示人本身,即实用。唯有基于这一点,才出现了无限和永恒。  相似文献   

15.
家庭道德启蒙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道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它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和谐安定。目前我国家庭道德启蒙教育无论在教育观念上抑或在教育方法上都存在诸多误区:教育观念上重智而轻德、推卸责任、急功近利;教育方法上重物质奖励而轻精神关怀,重强硬灌输而轻主体参与,重明理导行而轻情感激发,重品德训练而轻道德养成,重自行其是而轻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6.
张旭 《今日教育》2012,(11):44-44
人为了什么而活?从平日的生活来看,我们总是为别人而活。 小时候,我们是为父母而活。在父母的世界里,你是一个宝贝。只愿你快乐无忧地成长,看你傻呵呵地笑和调皮地玩乐,他们就满足了,幸福了。因为,有一个希望或者梦想在父母心中延续。  相似文献   

17.
在煤矿系列小说中,周梅森以其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观照和反思历史,深刻地指出:历史并不像教科书所说的那样光辉灿烂而又井然有序,而是残酷的,在血战中前行的,而造成历史这种现状的原因是无数单个意志冲突而成的合力。  相似文献   

18.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从前有个国王到花园里散步,看到花草树木几乎都枯萎了,只有纤细的心安草仍在茂盛地生长着。原来,橡树因自己没有杨树那么高大挺拔而郁闷死了;杨树因自己不能像葡萄那样硕果累累,也嫉妒而死;葡萄则哀叹自己总是伏在架子上不能直立,而伤心死去;牵牛花因自己没有紫丁香那样芬芳,而悲观厌世;其余的花草也都因自己不如别人而萎靡不振。  相似文献   

19.
田小华 《师道》2009,(1):37-37
很多事情,我们自以为看得很清楚,做得很对,而实际上,你可能只看到了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隐藏在海水下的才是最大的真实。而那,才是不能忽视的背景。  相似文献   

20.
山,因为有高低起伏而壮丽;海,因为有平静与波澜而壮阔;旋律,因为有舒缓与激昂而悦耳;朗诵.因为有抑扬顿挫而动听……万事万物均是在矛盾的统一中存在,因矛盾的统一而美丽。极具人文性的语文阅读教学也应具有这一矛盾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