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莉 《新闻前哨》2002,(9):24-24
新闻敏感从哪里来?靠天生的聪明和一时的灵感都不可能。一名记者应该对周围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兴趣,而不是冷漠待之。美国的一位新闻学者说:“记者的特点之一就是他们都好奇”,这是对新闻敏感最通俗的概括。作为记者对周围事物要多看、多问、多打听,可以说保持对周围事物的一种新鲜感是新闻敏感的先决条件,而要保持这种新鲜感,就要求记者经常注意周围的情况变化,特别是一些异常现象。但如果没有新闻敏感,记者对周围事物的变化很可能会反应  相似文献   

2.
走向昆仑山     
一个招待所里听来的线索 1997年8月26日,我乘飞机到了新疆,住进了军区政治部的招待所。此行是想到边防看看,但具体采访哪个边防部队,或者说采访什么人,并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计划。 和我一同住在招待所的有解放军画报社的摄影记者岱天荣。当时画报社归解放军报社领导,我和岱常见面,知道他是一个很有闯劲的记者,但平时交谈并不多。他比我先来乌鲁木齐几天,是准备到昆仑山边防部队去的。他从北京带来了200本画报,那上面登有边防部队生活的图片,他要亲自送到山上去。他已经三上  相似文献   

3.
同样一件事,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认识事物的出发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对同一新闻事件,记者选择不同的报道角度,可以给观众提供不同的信息,反映出来的结果也可能会很不相同。新闻角度是记者凭借新闻敏感,为了充分展现新闻事实的价值而选择的报道角度,是记者观察、挖掘、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侧重点。不同报道角度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报道的客观效果。只有从新闻事实有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一面切入,才能具体、深刻地认识事  相似文献   

4.
经济报道只有攀上“生活”这棵绿树才会有生命力,才能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怎样才能使经济报道充满生活气息呢?①平民视角看事物———将自己的视角“下移”,力图从百姓生活的角度来加强经济报道的生活性和服务性,并从中引出指导性;②以小见大抓事物———“小”既可以是事物的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也可以是一个生活的细节,这些因素都是具体的、实在的,所以具有现实的特征,洋溢着生活的气息;③语言通俗写事物———从受众的认识水平出发,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写报道,力求深入浅出;④深入实际访事物———深入采访一线,可以捕捉到具有现场气氛的真实具体的事实和生动鲜活的细节,可以知晓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可以对经济现象或事件有更深入的透视和剖析,可以学到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  相似文献   

5.
轮廓观察也叫整体观察,全局观察,宏观观察。这种观察是从总体的角度进行观察,观察的面积大,观察点多。记者进行此种观察,是为了了解一种宏伟的场面、气势,或者是完整地了解某一事物运动的过程、概貌。这种观察在采访中运用得比较多。反映一个运动,反映一个省、地区的形势,常用这种观察。报道一个运动会,一次游行,一个大会,也要用这种观察。新华社记者喻权域1979年连续写了几篇反映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稿件,就是采取的宏观观察。他写的《农副工综合发展道路非走不可》一稿,提出了农业现代化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他认为资金  相似文献   

6.
第一级台阶     
这也算是新闻界的一个老故事了:当年英国的《泰晤士报》招聘记者,主考人对前来应试的青年出的第一道考题是:你进报社大门时,迈过了多少级台阶?应试者大半张口结舌,说不清楚,谁会注意走过的每一步呢!据说,这是在测试一个人的观察能力。作为一个记者就必须具备这种随时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本领。引申出的这个道理,无疑是正确的。作为一个记者嘛,当然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如此才能敏锐地从周围的事物中发现新闻线索,从而才能及时地将最新的有价值的新闻报道给读者。但是,我对这个故事总是多少有点怀疑。一个人尤其是一个记者,当然…  相似文献   

7.
一、角色新闻——透过主观镜头的客观报道影视专业中有一个术语——主观镜头。这种镜头是以剧中人物的视角去看周围的事物。这种主观镜头也使观众有种亲临现场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剧中的人物。于是,剧中人物的主观镜头也成了观众的主观镜头。角色新闻相当于新闻报道中的"主观镜头"。角色新闻要求记者进行角色转换,成为被报道对象中的一员,以被报道对象中一员的身份去进行观察和发现新闻。这种"角色转换"与记者"到现场"、"下基层"、"暗访"等都不是一个概念。这里最关键的是,记者在一段时间内,不再以记者的身份出现,而真正成为被报道对象中的一员。比如记者真的去干上几天售货员,按时上  相似文献   

8.
新闻敏感     
所谓敏感就是生物体或某一部分对某些因素易于感受的性能。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映能力。概括地说,是记者对新闻事实的洞察力、分析力和决断力的集中体现。新闻敏感的表现新闻敏感强的记者,善于从同一事物中鉴别出最有典型意义的事实。比方,采访一个先进单位,这个单位会有多方面值得报道的内容,我们要善于抓住对形势、对群众最有利的方面去报道。采访一个人物,他会有许多事迹,我们要善于抓住  相似文献   

9.
怎样抓特点?     
一、看清形势抓特点。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宣传中心,记者在报道中抓特点就要围绕这个中心进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要摸准“火候”。同时要看清形势,也就是站在全局高度看形势,记者胸中有了全局,才能恰当的估量每个具体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和意义,才知道什么是该抓的、有特点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要善于联想     
写作是人们运用语言、调动各种思维能力去反映客观事物的复杂实践活动,观察、感受、联想是整个思维过程中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中学生要提高写作能力,就要不断培养自己对生活敏锐的观察能力、灵敏的感受能力和丰富的联想能力。观察和感受是写作中获取材料的主要手段,而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过程,它可以唤起回忆,触发灵感。丰富和连缀观察、感受得来的感性材料,从而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更具体,更富有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1.
著名记者安岗说:“记者应当对一切问题都感兴趣。记者不应该只在笔记上记上几个写文章的题目,他应该有几十个、几百个从群众中来的有普遍兴趣、有指导意义的问题。观察问题越具体、深刻,题目就越多。”这是经验之谈。那么怎样才能抓准问题写出新闻精品来呢? 一是要眼睛向下,深人到实际工作中去抓问题。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在他的回忆文章中写道:“生活是新闻报道的源泉,而深入生活则是记者的生命。只有到生活的激流中去,才能发现生活的底蕴;只有到生活底层的深处去采集,去考察,去发掘,去开掘,才能索取到报道的能量。”它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12.
正角度,泛指客观事物的出发点。新闻角度指记者以新闻敏感,挖掘、表现事物的新闻价值时所取的角度,是记者采访报道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一个新闻事件,可以有多种报道角度,有人从工作角度报道,有人从生活角度报道;有人从经济角度报道,有人从社会角度报道。选取报道的角度不同,体现的新闻价值、表达的思想意义自然不同。而"选择最佳报道角度,就是选择新闻事实的最好观察点,是选择表达主题思想的最佳集合点,是实现新闻的社会价值最好切入点",这是许多记者苦苦  相似文献   

13.
记者要善于从当前政治生活与各种社会现象中,挑选最有意义最新鲜的事物进行报道,写新闻需要这样,写通讯也不例外。新闻要做到这样比较容易,因为能够构成为一条新闻的事物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时间性。通讯由于大多是一种综合性的报道,特别是写一篇历史性的通讯,更需要应用大量的资料。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组织材料,特别是如何应用旧  相似文献   

14.
记者是孜孜不倦的探索者。他要拨开迷雾,洞察各种新闻内幕;他要在采访过程中分析各色人的心理;他要在别人看似平常的地方发掘出新闻来。凡此种种特殊要求,意味着他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育与众不同之处。概括一句话,记者是用特殊思维方式对待周围发生事件的人。 对记者来说,当别人都一窝蜂去做某种同类型报道的时候,自己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来个“逆向思维”,写  相似文献   

15.
新闻敏感是记者发现新闻线索、拍摄出好新闻的先决条件,也是衡量一个记者工作能力的重要尺度。我们常说,记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就是指他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敏感而熟练地发现问题,随时观察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物,拍摄出深受群众喜欢的好新闻。那么,怎样培养和增强新闻敏感呢?笔者认为,要想增强新闻敏感,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地方电视台深度报道要提升栏目的思想文化内涵,这是一个栏目的灵魂,是一个最有价值的东西。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重点讲解了做好地方电视台深度报道的方法,主要侧重于提高记者的素质,树立品牌意识。引言深度报道是现代电视台记者竭力追求的目标。因此,  相似文献   

17.
所谓“发现”,亦即“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现代汉语词典》)。“发现”的本质在于求新,因而具有创造性的特征。记者对新闻的捕捉,就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发现,它比一般人的泛泛观察更敏锐、更深刻、更高级。记者的职业特性决定其不应满足于一般化的肤浅观察,而应致力于创造性的发现。记者贵在具有创造性发现的才能。记者面对的客观世界和具体报道事物,是新闻的本源,是记者创造  相似文献   

18.
出塞战斗的记者生活之一谈风对于记者来说,他的生命是永远年轻的,而不必问他的年龄大小;他的生活总是充满战斗的气氛,因为他总是处在社会矛盾的漩涡中;他的精神状态始终处于跃跃欲试之中,而不管他周围的环境多么平静;他必须虚怀若谷,因为他每天都要碰到新鲜事,每...  相似文献   

19.
在市县级电视新闻中,会议新闻所占比重较大是普遍存在的弊端。因此,精减会议新闻便成为生动电视会议新闻报道的首要任务。首先要选准报道角度。一般会议多有材料发言等,记者采访时要认真阅读会议材料,听取会议发言,把握会议精神,采撷其中一两个亮点进行挖掘报道,因为会议新闻也有“新闻眼”。其次,要善于抓住重点。对于本身信息明朗的会议采访,记者应该抓住主要信息,砍去发生在它周围的零散信息,使报道主题鲜明集中。第三要善于挖掘,生发会议背后的新闻。会议上许多材料都含有重要而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记者可以分析这些线索,判…  相似文献   

20.
记者的习惯是截取社会生活的横断面,从中找出新闻。但这只是一方面,记者的另一个特点是有强烈的历史感,他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现实的事物,对于将对人类社会的未来有重大影响,会影响后世人们生活的事件,要用高瞻远瞩的历史眼光去看待、并加以报道。 我在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周围采访时,常在荒漠中看到一种成片分布的原始胡杨林,长得很旺盛。我很奇怪:一是一棵树上长着两种不同的叶子,一种长如柳叶,一种圆如杨叶;二是都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