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权宾 《新闻世界》2004,(12):55-55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眼睛是人的心灵窗户”。若是一个人眼中有神,大家会说他很有灵气,不呆板。消息(新闻)就好比报纸的眼睛。假如我们拿到一张报纸随眼看去,发现消息(新闻)寥寥几条,就会被读认为没看头。因为,现在的人们时间观念很强,看报纸主要的动机是想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新闻,以充实自己;  相似文献   

2.
报纸的服务对象是读者,如果一张报纸没有人看,没有人读,就没有了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一张报纸如何才能博得读者的青睐呢?这是我们每个从事新闻工作一线的记者所要思考的问题。一、记者要有良好的新闻敏感和新闻品质。新闻敏感对于任何一个从事新闻宣传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一个人的精神表现在眼睛上的话,那么,一个记者的采访能力则表现在新闻敏感上。俄国小说家契诃夫有一对"钻子眼",培养新闻敏感,首先就是要培养这种钻子般的眼睛。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人:他们看不清政治形势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张报纸的周末版,与新闻版的一个重要不同就在于他的独家报道,因为,读看报纸的周末版,并不是为了看当天的新闻,而是为了解在新闻版上不容易看到鲜为人知,详实深入的独家报道,所以,独家报道就成为周末版的亮点之一。  相似文献   

4.
很明白的一个道理,新闻要有可读性,才会有人看,只有有人看的新闻,才谈得上传播效果。在这一点上,图片报道和文字报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一篇没有生动细节的新闻稿件。就没有可读性,就不可能凝聚读者的注意力。同样一张图片所定格的瞬间不生动,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通俗地讲就是图片不好看,也是浪费版面。用文字表达一个新闻事实,关键在于记者在还原新闻事实时,如何将最能体现新闻事实本质的,又能吸引读者注意力的细节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5.
新闻图片要创新,图片说明也要创新。这是广大读者的要求,也是新闻摄影工怍者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新闻图片是通过可见形象去激发人们情感和观念的新闻样式。它的优势是直观、形象、真实性强。一张图片可以把千百里外的新事物、新人物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使读者看得一清二  相似文献   

6.
何为民生新闻?通俗地讲,民生新闻是都市类甚至一些县级新闻媒体把大家的困难告诉大家,让大家关注大家、帮助大家。进一步说,民生新闻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从百姓的视角看问题,把老百姓身边刚刚发生的困难事、不幸事、不平事告知社会,通过新闻传播和评论发挥和强化媒体动员社会救援力量的信使功能,进而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民生新闻是社会新闻的一个部分,但已经独立成为都市类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中为百姓喜闻乐见的特色板块。  相似文献   

7.
时政新闻历来是新闻报道的“富矿”,也可以说是一张报纸的支柱之一。什么是时政新闻,晚报的时政新闻应该怎么写,就20年基层新闻工作的经验,笔者总结出12个字的指导思想,想和大家一同研究和探讨,希望大家能够有些许收获。  相似文献   

8.
陈健兵 《新闻前哨》2002,(12):40-40
如何拍好和用好新闻照片,一个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鉴别标准就是看新闻照片是否有新闻意境。一、新闻照片必须有新闻意境什么是新闻意境呢?新闻意境是渗透着新闻摄影者某种感情的生活图景所构成的新闻作品的意蕴和境象。新闻照片是对新闻事实忠实的纪录或表述,必须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用栩栩如生的图像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新闻照片是一种视觉新闻,它是通过照片上所看到的背景、人物、物体反映新闻主题,使读者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就是新闻照片的纪实性。如果一张照片没有新闻意境,它可能是一张艺术照片…  相似文献   

9.
大家都知道,新闻图片离开了新闻性就失去了价值。一张新闻图片有没有新闻价值、是不是重大题材或突发性事件、读者是不是关心它,这就是评判一幅新闻图片好坏的标准。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是报纸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宋逸芬 《视听纵横》2004,(4):109-110
人们在看报、看电视时总有这样的感觉,报纸、电视新闻雷同,看了一张报纸(一个频道)就等于看了所有的报纸(频道),究其原因是媒介缺少原创新闻、独家新闻。而这一切又是与新闻媒体获取新闻信息渠道单一、新闻资源缺少有关。如何拓展新闻资源渠道,扩大信息渠道成了媒体赢得观众,获取独创  相似文献   

11.
叶进 《新闻前哨》2006,(6):19-20
2005年,我在《荆门日报》主办“县乡新闻”,这个专版每周出两期,实际上是个“农村版”。我常在下乡采访时,向基层干部和爱看报的农民朋友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我们办的这张报纸,究竟有多少农民朋友在阅读?大家最喜欢看的是什么,最不喜欢看的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军事记者》2005,(1):71-71
伴随着新年度的春风,军报函授中心迎来第15期学员。当我们从一张张报名的照片和报名表中看到一个个陌生的面孔和熟悉的笑容时,会自然想起一句旧话:“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呀,本来天各一方,互不相识,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军报新闻函授中心这座桥梁,大家走到了一起。用一个老词说,这就叫“缘分”。缘份是难得和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大家要十分珍惜这个缘分。今天,我们就围绕着新闻函授的学习问题,向函授学员提出三点要求或曰希望吧。  相似文献   

13.
洛阳电话设备厂改变以往奖钱发物的奖励办法,给去年积极写稿的16名骨干通讯员每人奖订一份《新闻爱好者》。每期刊物一到,大家争相传阅,按照新闻采写讲座勤练笔,照体会文章中的经验抓新闻。通过一段时间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锻炼,通讯员的思想素质和新闻写作技巧均有提高。潘义忠以前投稿“广种薄收”,当他看了刊物上的新闻摄影杂谈后,注意在新闻价值和时效性上下功夫,今年6、7月份就被《洛阳日报》采用3张新闻照片.上半年全厂被9家新闻单位采用篇稿件,  相似文献   

14.
一张报纸要办得生动活泼,不可不注意加强新闻摄影报道。目前,大家一方面在强调改进报纸工作,力求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另方面却又越来越忽视新闻摄影报道。这种情况需要加以改变。为此我发出呼吁,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翻阅近年来的各种报纸,不难发现在报纸版面上,新闻摄影有逐渐冷落的趋势。新闻照片的利用率在下降,真正具有新闻价值,质量较高,看后令人深受感染的新闻照片极少,报上刊登出来的照片,篇幅越来越小,有不少只给“豆腐干”大的地位;有的小得象是“纪念邮  相似文献   

15.
一张报纸就好比人的一张脸,要经得住仔细端详,不仅要看大模样,看稿件内容、版面设计、印刷质量,还要看细微之处,是否有错别字。比较其他媒体,报纸对字质量要求得更严格,因为它不仅仅报道新闻,还肩负着传播标准汉字的责任,一个关系重大的错别字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及重大经济损失。如  相似文献   

16.
新闻评论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分量很重的体裁,可近些年来有弱化的趋势,即便各个媒体开设了一些评论栏目,但质量大多不是很高。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是我们的新闻评论在一些媒体中重视不够,加上会写评论的媒体人越来越少,你抄我的我抄他,致使新闻评论千篇一律,老生常谈,说教味浓,毫无新意,看了令人生厌。文中结合大量的切身实例剖析了新闻评论写不好的几种误区,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此文无意批评哪一位同志,而是想从新闻实践中提出一个问题,希望大家从中能得到一点有益的启示。今年三月,本报收到一份来稿:《一个为农民致富尽心尽力的好书店》。再看内容,是讲某县新华书店在农民学科学、用科学蔚  相似文献   

18.
没有一张好的图片,要想编排一个好的报纸版面,要达到有视觉冲击力的效果,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优秀版面中的图片一定是新闻图片,一定是抓拍的动感的、能够抓人眼球的那种新闻图片。从《南通日报》2013年4月份用图情况来分析,从内容上看,新闻图片唱主角。而新闻主图中,反映本地新闻事件的图片又占大半。如报道修车老人胡汉  相似文献   

19.
偶翻相册,见友人为我在采访中拍摄的3张照片,有点意思,拿出来给大家一笑。右图是1989年10月17日上午由李建琪拍摄的。当时我们参加河南省新闻记者五羊自行车环省采访团,一行4人正在西峡到淅川的途中休息。我(左二)把最后一瓶汽水打开喝了几口,被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李珍(左一)夺过去一饮而尽。看同样饥  相似文献   

20.
新闻导语     
导语,是消息特有的一个概念,是区别于其他新闻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导语是消息的开头,一般由最新鲜、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它要求:一、以经济的笔墨反映出新闻的要点或轮廓;二、引出主题以及阐述、解释这个主题的新闻主体来;三、唤起读者注意,使阅读者对某一条新闻先得到一个总的印象,并吸引他继续看下去。导语写作,是消息写作重要的一步。某一条消息能否抓住读者,首先取决于新闻导语。新闻界历来注重导语的写作。由于大家都刻意求新,所以导语的表达方式是花样繁多的。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