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从诞生开始就与地方自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共始终坚持其民主本质,成立初期,在批评联省自治的同时它并不反对真正民主的地方自治,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也明确支持地方自治。抗战时期它把地方自治纳入到施政纲领之中,领导各根据地实现了地方自治,并以其为动力推进全国政治民主化。抗战胜利后还把地方自治作为确保中共解放区、夺取东北的有力武器。建国后,地方自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民族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村民自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中共的地方自治思想和实践对于促进国家政治民主、解决民族问题和国家统一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毛泽东政治民主化必要性思想的主要内容有:政治民主化是夺取抗战胜利的很必要手段,是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需要,是争取中间势力的旗帜,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的内在要求。这一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使抗战取得胜利有了保证;它推动了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它否定了国民党的独裁专制;它为中共与中间势力走到一起奠定了基础; 它也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党关系的演变直接表现为国家发展道路的抉择。抗日战争为中国各党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竞争的平台。在国家发展道路问题上,国民党坚持“一党训政”,中共主张“联合政府”,中间党派呼吁“民主宪政”。国民党为抗衡中共“联合政府”的主张而接过中间党派“民主宪政”的旗帜。中共倡导“联合政府”要求与国民党分享国家权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间党派的政治利益。“民主宪政”与“联合政府”汇合,对“一党训政”形成强有力的挑战,这是战后中国走上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人民民主国家发展道路最深厚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4.
林红明  许建刚 《天中学刊》2007,22(1):99-101
20世纪30年代,张君劢是中间势力的代表,是中间路线的积极倡导者。1938年他系统地阐述修正的民主政治,标志着其中间路线思想的形成。他提出的修正方案主要内容为:组织举国一致的政府、加强行政权力、建立文官制度、加强专家在决策中的作用。张君劢民主政治与中间路线思想的形成,是由当时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张东荪是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战胜利前后,他详细分析和探讨了战后中国经济建设的道路、体制和发展战略等问题,提出了一整套走中间路线的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为目标的建国方案。张氏的方案虽在整体上已被历史否定,但他的政治思想中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内容,值得我们的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加以珍视。  相似文献   

6.
中间党派与抗战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着重指出:中间党派在抗战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其积极参与这一运动,是由当时国内外各种因素共同促成的。由此得出若干结论:抗战时期的中间党派已渐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一支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发挥着自己独特的影响;在旧中国的历史条件下,用和平方式决不可能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理想;中间党派乃是中共反独裁、争民主斗争的重要同盟军。  相似文献   

7.
政党先进性主要表现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的此消彼涨局面的出现与政党的先进性密不可分。抗日战争中特殊的政党关系为两党的先进性比较提供了平台,中共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日战争的路线、方针和策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和战后建国方针上都走在了国民党的前列,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心骨和领导者。从两党的理论和实践的比较中,中国的政治力量开始重新分化和组合,大多数阶层和人民选择和认同了中国共产党或成为其同盟者。  相似文献   

8.
在1946年旧政协会议上,黄炎培在国计民生、政治体制、政治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体现了他追求进步和民主的政治理念。政协决议虽然达成,但是国民党并没有实施这些决议。黄炎培依旧致力于和平民主建国,反对国民党的内战。  相似文献   

9.
一1946年1月10日至31日由国民党政府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通称旧政协),是抗日战争以来,中共及其他抗日民主党派长期要求与推动的结果。抗战初期,中共及其他抗日党派为了抗日救国,就向当权的国民党及其政府建议改革政治机构,实行民主政治,在真正的国民大会(以下简称国大)召开以前,召开各党派、各界参加的政治会议或党派会议,共商抗战建国大计。1941年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后又提出了“设置各党派国事协议机关”的建议。但国民党政府总以扩大国民参  相似文献   

10.
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变革,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也是推进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巨大杠杆。孙中山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提出并不断完善了“民族建国”、“民主建国”的现代国家政治学说,阐释了“直接民权”、“权能分治”、“五权分立”的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新型的民主政体。这是他集中外政治理论之精华创立的中国现代政治发展和国家建设最具特色的学说之一。  相似文献   

11.
抗战期间不仅是革命时期中共实力壮大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共形象得到正面提升的关键阶段。国民参政会作为战时中国各党派团结御侮之象征,国内政治风向演化之坐标,也是中共在大后方公开活动及形塑自身政治形象的重要舞台。中共在国民参政会成立及运转过程中,形塑了团结抗日的支持与合作者、反对投降与分裂的抗争者、民主政治与发展的引领者等多重形象。透视国民参政会与中共在大后方形象变迁的关联,为理解战时中共战略政略演变及中共何以壮大提供了一面参考棱镜。  相似文献   

12.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对战后中国政治蓝图的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实现由训政过渡到宪政所作的分五步走的程序设计;二是对宪政时期所要实行的议会制、内阁制和省自治制的制度设计。二虽然在性质上既非中共的新民主主义,亦非国民党所谓的“三民主义”,而是中间势力所一直向往和追求的改良的资本主义,但其在当时却满足了广大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普遍愿望,并成为了检验国共两党有无和平民主诚意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不仅体现了主权在民的现代民主思想,而且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建国学说的公仆理论本质。社会主义民主制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公仆意识的建构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念的实践。社会主义民主制与公仆意识存在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公仆意识,就没有真正意义的社会主义民主建构,国家公职人员和各级领导干部都务必牢固树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公仆意识。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现代化国家建设理论包括理想方案和实际方案两个层次,其中理想方案包括民族建国(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民主建国(现代国家的本质)、民主主义(国家的经济功能)三个方面,它具有理论上的全面性、思想上的前瞻性、实践意义上的可操作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极“左”路线的泛滥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建国早期的表面上看来的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而实质上的非民主的工作方式,导致了政治运动缺乏群众自主性,导致了党内个人专制局面和社会个人崇拜局面的形成,导致了社会生活“泛政治化”和社会表面“理想化”的狂躁,在这样的大背景影响下,中国社会中群体的行为与意识都按照“政治”的要求进行特定的整合,达到如臂使指的效果,这为“文革”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必须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拔乱反正。  相似文献   

16.
在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上,民主党派的基本主张是由联合政府来完成实行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大制定宪法、监督执行整军方案;全国内战爆发后,民主党派的思想发生了转向其领导人认为:在为民主和平奋斗的过程中,必须与中共实行全面合作,同人民结成牢固联系。各民主党派认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其最大寄托和最好归宿。  相似文献   

17.
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命”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与核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在建党之前就有过一场关于要不要在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问题的激烈争论。中共第一个纲领确定了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到今天,民主集中制仍然是我们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 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蜕变过程中,抛弃了民主集中制。西方民主社会主义认为,如果实行民主集中制,就会造成党内独裁,因此它们反对实行民主集中制,主张党必须实行完全的民主和自主的原则。1989年我国的政治风波之前,受资产阶级自由化影响的人也提出取消民主集中制。  相似文献   

19.
作为近代立宪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不断发生变化.梁启超的政治管理思想,颇有儒家"中庸"的味道,他一方面积极地在西方社会政治理论学说中寻求帮助,一方面把这些学说放在中国的现状和思想发展状态中进行比照试用,希冀找出一条既反对顽固守旧,又反对激进革命的中间路线.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政治理论宝库有两大珍品,一是关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既要完成反对封建主义残余的历史任务、又要完成扬弃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任务的理论.二是关于“改善党的领导”的实质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阶段性质变、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理论。这两大理论分别继承了马克思关于民主发展普遍规律的思想和列宁关于不发达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发展特殊规律的思想.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