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第二册的一篇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寓深刻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中,颇有点儿深入浅出的味道,蕴涵着深厚的哲学考量.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课。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不同的语气。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学会审视自我。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揭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指导书写"松"。)2.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朗读了课文,谁还记得这两棵松树分别住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3.
正一、设疑导入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之间的故事。小松树从骄傲变成"惭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今天让我们来深入学习课文。二、理解位置1.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分别在哪里呢?(多媒体出示: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  相似文献   

4.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以极其鲜明的对比手法和生动形象的插图,讲述了发生在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三者之间的故事。全文结构活泼生趣,情节变化有序,对话描写贴切传神,深受学生的喜欢。课文一开始便开门见山呼应题目,仅用一句话交代故事背景:“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相似文献   

5.
正教材解读《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以极其鲜明的对比手法和生动形象的插图,讲述了发生在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三者之间的故事。全文结构活泼生趣,情节变化有序,对话描写贴切传神,深受学生的喜欢。课文一开始便开门见山呼应题目,仅用一句话交代故事背景:"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小语教材第七册第10课《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 ,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 ,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 ,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 ,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 ,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课文的重点是二、四自然段 ,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 ,比较分散。因此 ,建议在课堂上创设情境 ,紧紧围绕“美丽”展开教学 ,同时注意以下的三个结合。一、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前预习时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使学生对其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 ,说…  相似文献   

7.
所选教材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设计理念《小松树和大松树》说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就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唤醒生活记忆”与“填补文本空白”,是指将文本内容生活化,密切关注文本与生活的相互联系。旨在帮助学生在走进文本的基础上走进生活,即在文本中懂生活,在生活中习语文;旨在语文课堂中给学生营造一个可以结合自己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的自由畅想空间。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8.
所选教材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设计理念《小松树和大松树》说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就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唤醒生活记忆”与“填补文本空白”,是指将文本内容生活化,密切关注文本与生活的相互联系。旨在帮助学生在走进文本的基础上走进生活,即在文本中懂生活,在生活中习语文;旨在语文课堂中给学生营造一个可以结合自己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的自由畅想空间。在此基础上,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交际、想象、推理等基本的语文素养训练,并在此空白点训练中觉情、知情…  相似文献   

9.
【教材分析】《云房子》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实验教材第三册第22课的一篇童话故事,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有云时,云朵千姿百态,惹人喜爱;有风时,云朵散去,天空更显洁净、美丽。全文以小鸟的活动为线索,以小鸟的目光来观察,富有童趣,读了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  相似文献   

10.
11.
正教学内容分析:《峨眉山月歌》是诗人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是一首短小的绝句。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而此诗所表现出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自由驰骋的境地。全诗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处,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明时令是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秋高气爽,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感悟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人民解放军抗洪处境的艰难,感悟他们心系人民、英勇无畏、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任务1.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2.创设情境,让学生领悟课文蕴含的意义,进行创造性想象。二、教学过程(一)板画动物,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两种小动物,它们是谁呢?请看黑板(画“乌鸦”“狐狸”)。学生说后,老师板书课题。老师边指课题、板画,边说:“咱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发生在狐狸和乌鸦之间的一件事情。请大家先猜一猜在它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那么,在它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2—3遍,思考这个问题,并画出…  相似文献   

14.
周素萍 《考试周刊》2012,(79):47-48
一、教学目标 (一)感受故事中的生动形象和人物的语言.对故事中的角色做出自己的评价。(二)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朗读。(三)根据情境展开想象,拓展说话练习。(四)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做人要谦逊,不可轻视别人。  相似文献   

15.
16.
苏教版二上课文《第八次》是一篇含意深刻的外国历史故事,讲述了古代苏格兰王子布鲁斯英勇抗击侵略军,但屡战屡败,几乎丧失信心,后来看到蜘蛛结网,受到启发,振作精神,经过第八次战斗,终于赢得了胜利。整个故事悲壮跌宕,扣人心弦,但故事中的情境并不为学生们所熟知,如何让学生融入课文,入情入境地体会呢?  相似文献   

17.
苏教版二上课文《第八次》是一篇含意深刻的外国历史故事,讲述了古代苏格兰王子布鲁斯英勇抗击侵略军,但屡战屡败,几乎丧失信心,后来看到蜘蛛结网,受到启发,振作精神,经过第八次战斗,终于赢得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2.扣住词语理解句子,扣住句子体悟感情,扣住感情升华知识。3.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的道理,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鼓励。[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  相似文献   

19.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荔枝》是一篇散文,课文的情节很简单,讲述了“我”在母亲快70岁的时候,第一次给母亲买回了她从未尝过的荔枝,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母亲喜欢吃荔枝,但她总是把大个的给“我”吃。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扣住词语理解句子,扣住句子体悟感情,扣住感情升华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