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小波小说中设置了许多颇具游戏性的追逃情节,包括“逃于行”和“逃于形”两种形式。他利用逃遁和隐身的策略,挣脱精神囹固和权力管制。小说人物主体的行动救赎,一方面是对主体受困之生存状态的深刻洞察和批判,同时贯彻了作家追求“消极自由”的理想,  相似文献   

2.
冯契的个人观围绕着个别、个体和个性三个概念展开,以"自由的个性"观为核心.就个别来说,他在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中闻述个别;就个体来说,他把个体看作是实践的、历史的、知觉一意识的主体;就个性来说,他把"自由的个性"看作是有智慧的个人.冯契的个人观突出个人之"个",个别强调"个"与"个"之间的区别,个体强调有"个"之实在,个性强调"个"的内在本质及其属性.冯契开拓了建构个性化个人观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逃于言"是王小波特有的一种"言说"策略。王小波利用"逃于言"的策略,一方面阐明了写作的意义,另一方面借助沉默的力量和黑色幽默的叙事智慧来抵抗话语管制和主体异化的消极后果,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主体的话语救赎。  相似文献   

4.
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继承民间狂欢化精神的结果和体现,他身上闪烁的狂欢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活动时空的广场性、狂欢化的主体精神、地形学意义、治外法权下的真话.他的活动时空的广场性不仅形成了著名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还扩大了剧作的表现范围和深度;他身上的狂欢化主体精神尤其是二律背反的特点使这一形象更为复杂,更富有生活气息和真实性;他的地形学意义又使他具有了强烈的民间色彩;他的脱冕神圣、对抗权威和他所带来的狂欢化的笑声使观众获得身心的解放和思想的自由.  相似文献   

5.
一 "活动"概念是近现代哲学的基本范畴.在西方哲学史,黑格尔首次阐述了关于活动的思想①.他在<历史哲学>中将世界描绘成一种"理性"的发展过程.在他看来存在于我们思想之中的精神本性是自由的、抽象的、内在的东西,只有通过主体意志的创造活动,才能体使理性的自由本性外化、对象化,并在世界历史中实现自己和确证自己,然后又通过活动回到自身.正是借助意志的活动实现着"理性"向世界历史现实的转化和世界历史现实向"理性"的转化.显然,黑格尔的活动观具有深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但他强调活动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6.
福柯对形而上学的主体及主体性原则进行了批判与解构,而他所运用的重要解构策略就是通过突出"他者"的地位。福柯的"他者"存在于普遍为人们所忽视甚至鄙视的但相当重要的边缘领域和卑微现象之中。福柯的研究就是意图通过照亮"边缘"来突出、凸显"他者",突出疯狂、疾病、犯罪和性等现象的方式来消解西方传统的"中心",从而批判和消解传统的形而上学主体,揭示主体性原则的真正实质。  相似文献   

7.
王深 《南平师专学报》2007,26(2):146-149
休闲体育是个体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限制,感受心灵愉悦,体验自我存在,获得生命自由的主体性活动。当前社会"麦当劳化"和消费主义盛行,人们的休闲体育丧失了主体性、创造性和自由,不能使人们获得全面发展。为此,人们只有增强自己的主体性,才能在休闲体育中获得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8.
美是从主体人的心灵出发的一种主观情感判断,它是不依赖于功利、概念、目的和内容的一种纯粹形式的感性直观,崇高是从对象的无形式中通过理性唤起的精神力量。康德为审美划出了一个独立的领域,歌颂"自由"与"尊严",将自然纳入人的自由活动,人与自然在审美活动中实现了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权利划定了社会个体的自主领域,给予了社会个体自主活动的机会与能力。平等自由权利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不同权利主体在活动、关系与领域方面的种种差异与多种可能,意味着必须对这种差异与多种可能予以宽容对待。宽容是权利尤其是平等自由的必然结果。而宽容的德性排除单一性思维,有利于公共理性的形成,有利于个体个性的培育,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有机和谐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
法国自由主义思想家贡斯当被认为是消极自由的提倡者。这一判断忽视了贡斯当对个体自由的复杂思考。贡斯当认为个体自由是现代人自由的主要特征,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但贡斯当并没有因为个体自由符合历史发展方向而忽视个体自由的问题,他同时揭示了个体自由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面向。贡斯当进而指出个体自由的正当性立足于人性摆脱强制的道德诉求。贡斯当对个体自由的复杂性的阐释要求现代人以一种道德和政治审慎面对个体自由和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1.
<正>转识成智源自佛教,"识"是"心识","智"是"智慧",哲学家冯契对此进行了基于唯物主义的改造,他认为"转识成智"就是"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即让认识主体通过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与体认,使知识"转化"为认识主体的思维方式和言行准则,将"知识"转化为主体自我求知、做事、做人的"素养"。基于冯契的观点,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目标——培养"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思想政治课主题教学要着力于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由智慧转化为德性"的能力。试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例,探究转识成智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2.
仪式教育活动为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推进仪式教育活动能使学生获得"感染力""顿悟力""成长力";在活动推进策略上,教育者要明确主体是"学生"、内容要"鲜活"、评价要"跟进",从而保证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分化、利益和价值取向多元化,中华传统道德和革命道德以及社会主义道德遭到了现实的无情冲击,道德信仰处于一种失范状态,学校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德育价值理念与道德选择的冲突,中学功利性考量中个体的冷漠和"孤独",德育偏重工具性使个体渐失"自我",学校德育走向"虚无主义",这些现实使中学德育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4.
大学是一个具有价值体系与价值特性的价值实体或"伦理实体",对其价值构成具有天然的内在规定性,大学治理的终极价值特征在于使个体实现普遍性与个别性的统一,最终达到更高层次的解放。公正、自由、民主与发展等是大学治理价值体系的谱系构成。现代大学治理价值体系的生成与构建需要加强社会公共伦理建设,净化大学治理价值品性形成的外部环境;将大学治理"应然"的价值品性融通于现代大学制度之中;强化对大学治理主体价值品性的培育与提升。  相似文献   

15.
<正>现代儿童学习观认为,孩子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发现性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是使孩子身心获得自由(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的学习,是生活体系而不是学科体系。因此,学习活动应以幼儿为主体,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重视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和交往中的学习。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促进幼儿主动活动的"引路人"。幼儿不是被动的"接受器",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教师的责任不是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幼儿,而是指导他们去活动、去探索、去体验、去发现。"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孩子自己学习"。  相似文献   

16.
个体主体是基于"原子式探讨"的分析方式所形成的以个体为本位、以对物的单纯占有为目标的主体形式.类主体是对个体主体的辩证发展,它突破原子式分析的片面思维,把人看作在各种关系中和谐统一的类存在,它所成就的是真正自由、完整的人.现代社会的道德困境和危机要求主体由个体主体转向类主体.这种主体范式的转型必须在思维方式上实现由"原子式探讨"到生态分析的转换;在价值取向上实现从个体本位到类本位的转换;在价值目标上实现从"单子式个体"到"完整的人"的转换.  相似文献   

17.
自现代学术自由理念诞生以来,"教学自由是学术自由的子集"的观点已经被广泛接受。然而,这个观点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时代局限性。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受到了严重威胁,出现了"教学的漂移"和"科研的漂移",学术与教育也随之在大学场域中产生了分化。此时,若再将教学自由仅仅看作是学术自由的子集,就混淆了学术与教育的逻辑,因而有必要对二者关系进行重新审视。现代大学是一个"学术-教育共同体",同时遵循着学术逻辑和教育逻辑。教学自由是学术自由与教育自由的交集。重审教学自由与学术自由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蕴。  相似文献   

18.
现代大众文化心理是伴随大众文化的兴起而产生的文化心理反应。一方面,在现代大众文化语境中,表面上看大众成为文化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呈现出大众追求文化的多元化;另一方面由于大众文化自身的特性:资本的运作、商品化和现代技术的力量,使得大众文化心理在不断地重复和规范之中形成了渐趋相同的单一化模式,最终形成了现代大众文化心理领域的"二律背反"。这种现象从实质来看是现代大众文化心理中个体自由导向和社会强制之间的结构性冲突,是不同"场域"的争夺。  相似文献   

19.
教学过程中的"个人中心主义"将教师和学生彼此分离、孤立和对立,师生之间无法沟通,这种以单子式个体存在的观念直接造成了现代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异化,使师生彼此的角色及身份迷失.后现代主义倡导以"主体间性"使人走出单子式绝对个体的绝境,在流动的、动态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互为主体的双向讨论、平等交流和沟通,体验他者,认可差异,从而建构师生之间后现代语境中的真正的平等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主体性哲学美学成为反思历史、重塑个体的强大文化思潮;文学与美学也在不断地与政治分化的过程中,实现了个体的自由和审美的理想,呈现出从集体话语、个体彰显,再到诗化哲学、审美自由和审美文化的历史转型。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和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便成为"美学热"中从哲学到审美、从群体到自我、从机械反映论到主体实践论的理论动力,人道主义也不仅仅是思想解放的热情,更是以"主体性"的面貌成为系统化的理论表述和具有学科意识的理性思索。而此种回归人性、倡导自由和文化启蒙的美学思潮也将持续而深入地影响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