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给大学毕业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就业焦虑。以河南省4所本科院校(2所师范院校和2所非师范院校)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水平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寻找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办法,为学校在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为明显。目前毕业生主体意识淡薄、主体意识缺失,职业定位不准造成了就业渠道过窄。本文就如何提高女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同时因为性别歧视等原因,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突出,并由此引发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本研究以状态—特质焦虑量表为研究工具,对南京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焦虑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南京大学学生普遍存在就业焦虑现象,并且女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水平高于男生。根据问卷调查和对女大学生的访谈结果探究女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原因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使得大学生产生就业焦虑。本文从宏观经济、高校教育方向及大学生自身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焦虑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从女大学生就业难看理工科大学的女生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与哪些主要因素有关?大学教育在改善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方面能否有所作为?本文以华中理工大学1986—1995届本科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有关结果为依据,着重探讨了大学教育在提高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发展水平、促进她们的职业发展方面已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就业面也越来越广。而就业问题也随之而来,就业观念、就业期望、就业规划、就业市场等问题困扰着女毕业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高校未就业女大学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就业发展问题需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适当的焦虑有利于唤起其紧迫感,积极主动地寻找工作.但是,如果毕业生长期处于高焦虑状态,会对其身心健康、就业等产生负面影响.论文从心理层面全面分析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焦虑产生的因素,论述了社会支持系统缓解就业焦虑的积极作用,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有效地缓解个体的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8.
应用对陕西省77所不同类型和层次高校16510名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数据,采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在工作特征满意度、职业匹配度和就业总体满意度等维度的就业质量测量指标上多数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感知的就业单位的职位、地理位置和稳定性等工作特征满意度和职业匹配度、就业整体满意度水平要显著高于男生。(2)性别因素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及其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据此提出三点政策建议:(1)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越早开展越好,较高的职业匹配度有助于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2)根据不同性别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单位工作特征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更适宜的职业岗位;(3)加大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和就业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贯彻落实力度,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合肥职业技术学院1706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男性,文科毕业生就业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理科毕业生,专业满意度低的毕业生就业焦虑水平显著高于专业满意度高的毕业生,农村毕业生就业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城镇毕业生,没有实习或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就业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已有实习或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高校应正视性别差异,做好就业指导差异化;因材施教,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坚持以生为本,提升就业实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帮助毕业生增加就业实践经验,合理调整就业期望,贯彻三全育人。  相似文献   

10.
屠姣皎 《文教资料》2015,(2):124-125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面临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群体不断膨胀。因此,做好职业信息采集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就职业信息采集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1.
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路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机抽取了800名大学生,运用因素分析探讨了就业压力源,采用相关分析、线性结构方程模型(LISREL)探索了就业压力过程的路径。结果表明:(1)就业压力源与焦虑呈显著正相关;就业压力源与消极应付呈显著正相关,与积极应付呈显著负相关;积极应付与焦虑呈显著负相关,消极应付与焦虑呈显著正相关。(2)就业压力源是引起焦虑的直接主要路径,应付方式在就业压力源与焦虑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是间接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就业引导工作是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内容。疫情的突发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招聘形式变化、信息平台建设欠缺、学生焦虑情绪增加等困难和挑战,高校毕业生"稳就业"的任务目标受到影响,使得加强就业引导工作更为必要。针对疫情带来的复杂形势,应侧重对毕业生就业观念、求职行动、就业焦虑情绪、就业期望等方面的就业引导,通过挖掘抗击疫情事迹素材、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新媒体矩阵等工作,引导毕业生服务抗击疫情需要,服务国家需要,承担起当代青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00名高考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高考学生在强迫、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和情绪波动性5个因子上都普遍存在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且应届生学习压力显著大于复读生;(2)对于应届高考学生来说,男生的学习压力显著高于女生;对于复读生来说,男生的心理不平衡显著高于女生;(3)在压抑维度上,应届生和复读生存在显著差异,复读生高于应届生;(4)高考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就业焦虑现象,且持续时间、焦虑程度有所不同。为了提前适应择业就业,部分大学生会选择兼职以期调整自己的状态,提升职业胜任能力。采用SPSS22.0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就业焦虑主要来自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而大学生兼职与就业焦虑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在此基础上,从大学生个体、学校和社会等层面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缓解其就业焦虑。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就业焦虑量表”、“消极完美主义问卷”和“自我和谐量表”对贵州省三所高校一至三年级的700名专科生进行随机调查,结果表明,女生就业焦虑程度高于男生,文科生高于理科生,追求消极完美主义的大学生就业焦虑程度高。关注大学生就业心理,可以为其降低就业焦虑程度、促进顺利就业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对体育专业毕业生心境状态及其变化特点进行初步观测,在6个月的时间内分4次对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男184名和女105名采用简明心境量表测量心境。结果表明:体育专业毕业生心境状态不容乐观;与学生常模相比,体育专业毕业生在首次测查和第2次测查中均表现出较多的紧张焦虑情绪;女性体育专业毕业生心境状态较男性差(P〈0.05);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心境状态优于其他三个体育专业毕业生。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加和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就业指导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还存在诸多问题,已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在新的就业形势下,要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功能,必须在思想教育、成才教育、心理教育、技巧教育等多方面对就业指导的各个环节进行理性设计和科学构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河南省三所高校大学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比较贫困大学毕业生和非贫困生在就业认知、就业压力、就业行为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家庭期望、认知因素、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对他们就业心理状态的影响,最后提出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就业指导的原则、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Obtaining a tertiary degree no longer guarantees entry to the best occupational positions in today’s labour market. Success is no longer about ‘more’ education, but about ‘better’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graduates.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whether university prestige in Korea accounts for occupational outcomes in both monetary and non-monetary aspects, such as salaries and job satisfaction. The study particularly focuses on the way different levels of university prestige are affected by gender. The fourth wave data from the Korean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Panel were used, providing information from the results of a panel survey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in terms of their social and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job employment status. Results show that university prestige continues to matters in occupational outcomes in particular, for wage, but it is not significant for job satisfaction. The effect is more significant among male graduates than among female gradu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