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博士教育的目标定位,集中体现了人们对博士教育功能的认识,是博士教育活动过程,乃至整个博士教育改革、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前提.鉴于博士教育在推动知识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中地位的特殊性,以及各行各业对博士需求的增加和博士就业的多元化趋势,我国博士教育的目标定位应该坚持以学术本位的研究型博士生培养为根本方向,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专业博士教育.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知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和决定性因素,知识数量不断增加、更新速度加快,更重要的是知识增长模式也在发生转变。知识转型对学术职业以及作为学术职业之源的博士教育产生了冲击与挑战,学术职业与博士教育从紧耦合转变为松耦合甚至解耦的状态。学术职业发展呈现出学术职业场所的社会弥散性、学术职业的国际流动性、学术工作合同的临时性以及博士后比例增加的特征。本文分析博士教育出现的问题以及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发起的旨在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一系列博士教育改革行动。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博士生教育规模持续扩张且毕业博士向非学术领域快速溢出的背景下,博士生教育面临学术培养范式与职业路径不匹配的问题,有必要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强化相关的职业发展支持,以促使其在更广泛的社会生产领域发挥知识领导力.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起的以促进生物医学博士职业发展多元化为主旨的博士生教育实践——科研训练经历拓展计划,其特点在于将博士培养与职业支持手段相融合.本文通过分析该案例的实施路径与特征,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产教研相贯通的博士培养方式、博士生培养实验等方面为我国博士生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学术逻辑是博士生培养的内在基因。文章基于2019年Nature全球博士研究生调查数据,探讨了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印度博士研究生对教育环境支持的满意状况与学术化水平的差异,并分析了教育环境支持对博士研究生学术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博士研究生对教育环境支持的满意度显著低于各发达国家,其学术化呈现出一种学术情感高涨而学术能力不足的矛盾现象。在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上,课程质量的影响最为明显;在学术情感发展上,导学关系的影响最为明显。基于此,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可从学术支持、关系支持、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多方面入手提高博士研究生学术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博士学位是个人知识水平、创新思维能力、学术科研水准的重要标志,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建设创新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内地现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已超过310所;2006年,培养博士达4.9万人;2008年,中国博士毕业生人数继续上升,超过5万  相似文献   

6.
职业性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学术学位的本质属性,是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根本定位。从学位类别上看,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流程应以高水平职业能力为核心,强化教育博士培养与职业资格之间的联系;从学位层次上看,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是一种以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为支撑的高层次职业教育;从人才培养活动上看,在学术知识和实践活动两方面各有侧重,不同于以认识教育为目的的教育学博士学位,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发挥着改造教育的重要作用。厘清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定位,需批判地借鉴他国经验,明确职业性是教育博士培养的第一要义,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性特征,完善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7.
博士是学术职业的后备人才,博士对学术职业的认可度及其教育质量对于学术职业的发展和提升来说至关重要。从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得知,大多数博士对于学术职业有较高的认可度;学术研究是辛苦但却值得的,大多数博士在博士教育期间学术研究能力得到锻炼;创新观点和学术灵感对于学术研究非常重要;导师应该在博士教育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教育学学术博士教育存在趋同现象,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本科阶段教师教育专业缺乏衔接,课程模块缺乏系统设计,指导教师知识结构单一。为此,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要明确培养目标;建立教师教育专业本科学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相互衔接的教师教育体系;需要优化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模块;改善教育博士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9.
传统而言,博士生毕业后继续从事学术工作。但是这一现象正在发生改变,博士毕业生开始谋求非学术职业,其中理工科的比例更高。这一变化的首要原因是社会对知识和人力资本的强烈需求,博士生能力提升项目与市场化的求职意愿也推动更多毕业生进入工商业界。我国博士生教育的可能走向是实行博士生教育分流机制:亲学院派保持博士生培养传统,亲市场派满足社会需求。同时,改革博士生培养方案与扩招应用型理工科博士生也是两大趋势。  相似文献   

10.
博士研究生是高等学历教育中最高的教育等级,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关系到国家的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和学术水平。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论文认为应该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生源质量、强化过程管理、完善学位论文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1.
校企合作是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伴随着鼓励校企合作的各项政策陆续出台,其在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显而易见。同时,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学校热、企业冷"等问题也日益引起各界关注,文章认为应完善《职业教育法》,为促进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法律保障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30年来,美国博士生教育经常被视为"金标准",成为世界各国仿效的对象,人们把它的成功归因于对博士生的科研训练。美国博士生的科研训练以研讨班为主,通过实验室轮转实现博士生、导师、学术兴趣的互动,以科研项目研究为训练平台,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相应地,我国的博士生教育应当充分发挥研讨班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积极为博士生提供科研实践机会,鼓励和资助博士生参加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3.
针对机械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提出一种"探究式"培养模式。改变先理论学习后课题研究的一贯培养模式,提出入学后先进入实验室,在实践中累积问题,是为"探";然后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有的放矢地选择并学习理论知识,并反哺于实践,是为"究"。通过"探"与"究"的灵活交叉,提升研究生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促进理论知识在课题实践中的灵活运用,提高研究生自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力为后续深造奠定基础,又可促进研究生群体的"工程化"。以两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例开展试点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见,通过该培养模式可以实现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该群体的多元化发展注入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真正落实教学效果,就必须关注实践教学路径的优化选择。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应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全过程。在探讨实践教学的理念的内涵和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践教学路径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5.
MIT跨学科博士生的培养及其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MIT既抓跨学科博士生数量,同时又注重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保证了MIT能始终活跃在科学领域的最前沿.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本文指出社会、政府和大学这三股力量观念的转变是跨学科博士生教育发展的外因,通过"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培养博士生是跨学科教育的宗旨.  相似文献   

16.
学术权力:中国语义、价值根据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学术权力是大学权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权力的价值根据在于:“学术本位”的回归,“学术自由”的保障,“学术权利”的落实,“学术管理”的柔化;应通过学术权力的制度化、学术机构的学术化、学术组织的社团化等路径,落实和实施学术权力。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决策,高等教育既是国家教育体系框架中的关键节点,又是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载体。高等教育学"捉摸不定"凸显出"硬实""软性""柔情"的层级序列。高等教育学的"硬实"彰显于学科的嬗变历程与逻辑进路,源于学科地位、研究成果、研究队伍与学术精英等结构谱系。高等教育学的"软性"显露了弱化危机,涉及学科逻辑紊乱、解码能力内隐、发展潜力匮乏,外显在主体自我迷失和学科功能异化上,内涵式发展可谓举步维艰。高等教育学的"柔情"始终以"人"为核心进行教育向度的意义生成,促成学科想象力,继而凸显文化情怀和学科魅力。高等教育学的迷惘体现于无坚实的学科"根基",用物性逻辑代替学科逻辑,出现了价值回溯和实践流弊的倾向。高等教育学要正视其研究领域的"多重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弥合动态嵌套的层级序列系统,在高等教育的价值证成和通达路径过程中实现学科重构。  相似文献   

18.
专业基础阅读是指研究生为学好本专业而围绕核心学科及相关学科开展的结构性、储备性、奠基性阅读,它不同于学术研究阅读——如为专题论文写作和学位论文研究而开展的文献阅读或专题阅读,它对社科类学术型研究生的专业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本文结合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经验,例析社科类研究生专业基础阅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而建议社科类研究生在阅读目的上从“学以致用”转变为“学以致知”、在阅读内容上从“杂乱无章”发展为“自有体系”、在阅读素养上从“海绵型”读者成长为“钻石型”读者。  相似文献   

19.
理论体系和代表人物是判断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的主要指标之一。文章以李龙教授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成果为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揭示了其学术视界的内涵:中国是教育技术最重要的策源地,教育技术定义是由“领域、本体、理论和实践层面”构成的一个定义体系,教育技术学科体系由“理论框架、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构成,教学设计是一种由“宏观、中观和微观”构成的三层架构体系,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应遵循“双重定位,多元发展”模式。其学术视界关注教育技术史、教育技术哲学和教育技术文化观研究,体现出文化自觉的学术研究特征;其学术人生诠释了长期主义和专业主义激情的学术人格特点。文章认为,文化自觉是一种进行时,未来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文化自觉要更加关注研究取向、研究实效和研究话语三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族群建构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西方学者安德森(B.Anderson)的民族观为参照平台,通过展示前辈学者对"族群"概念的丰富多彩的解说,指出了族群建构的学理依据和实践价值,揭示了学术意义上的族群建构与具有政治意义的国家认同这二者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强调了将它们并置关联在一起的现实意义,进而初步彰显了学术研究中固有的"政治倾向性",阐明了在学术研究中要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思想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