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制度德育作为一种新的德育理论与方法,十年来学者们围绕制度德育的含义、理论基础、制度德育的功能与价值、制度德育的机制建构和实施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研究中还存在理论体系不够系统、研究视野不够开阔、实践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今后,要把制度德育放在社会大背景下,整体审视制度德育,把理论体系建构研究、实践研究和执行监督机制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以不断丰富和完善制度德育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建构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对实现终身教育目标、追求社会公平价值和提高教育服务质量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尽管这一制度的建构已具备了国外高等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系统提供的重要借鉴、我国高等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研究奠定的重要理论基础与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学分制改革探索形成的重要实践经验等现实条件。但在建构中面临诸多的困难,需要优化管理体制、建立学分共同体和探索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3.
远程开放教育内涵发展:理念与实践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内涵发展是一种均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本文对内涵发展的理论内涵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与总结,提出了开放教育要转向内涵发展的理念。在开放教育内涵发展的实践策略层面,从文化内涵建构、制度建设、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和系统建设深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建构。  相似文献   

4.
文艺与生态的融合有益于开拓文艺领域研究的新视角。《文艺生态的伦理之思》一书从生态伦理的视野对文艺进行学理解读、融合分析和逻辑体系构建,创新性地回答了文艺生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系统链接式问题。该书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实践论,从文艺生态的学科性质、范畴界定、内涵解读等考证出发,鞭辟入里地论证了文艺生态与生态伦理耦合的应然性;厘清了文艺生态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挖掘提炼“仁民爱物”“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等文艺生态核心思想,作为文艺创作、文艺队伍建设和文艺评鉴的生态遵循、生态智慧和生态启示。最后,该书从文艺消费、文艺功能、文艺创新和网络文艺建设等方面,阐述构建科学文艺生态体系的具体路径,探讨文艺生态的发展前瞻与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5.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针对"礼崩乐坏"的乱世提出复礼正乐的主张,继承和发展周代的礼乐制度,以"正名"来拨乱返正,正本清源;以"和谐"来突出文艺的特征;以"诗教"来实施文艺的社会教化功能,从而建立起对文艺性质、特征、价值、功用的保障和规范的思想体系,对文艺制度、体制、机制的建构和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制度化的文艺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艺的自主性、自由性、自立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审美”与“意识形态”两者既可兼容也可排斥,把审美与意识形态相融合,使意识形态的一般理论与文艺的特性相融而在文艺理论中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落脚点;把对文艺的理解从认识论推进到文艺价值论维度,从普遍性层面推进到特殊性层面为止,还不足以构成对文艺性质的完善的认识,必须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向“文艺本体论”、“人学本体论”研究推进。把对文艺形式和技巧方面研究的成果,整合到“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建构中来,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针对“礼崩乐坏”的乱世提出复礼正乐的主张,继承和发展周代的礼乐制度,以“正名”来拨乱返正,正本清源;以“和谐”来突出文艺的特征;以“诗教”来实施文艺的社会教化功能,从而建立起对文艺性质、特征、价值、功用的保障和规范的思想体系,对文艺制度、体制、机制的建构和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制度化的文艺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艺的自主性、自由性、自立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乡土文艺已经成为当代文化变迁与文化守成的现代化进程中,世界各民族所面临的文化诀择与生存选择的叙事符号。我国的乡土文艺也在这种文化复兴的时代潮流中成为当下文学艺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其普遍把地方色彩、风俗人情、农村农民等题材或风格特征视为乡土文艺的本质特征,从而以文艺的题材、风格、表现形式等形式特征,来取代乡土社会的文化形态特征,这样研究和界定乡土文化,势必背离了乡土文艺的文化本质。本文拟从文化人类学的范畴内涵来界定乡土文艺的内容与特征,为当下的乡土文艺研究提供学理建构的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民主思想可以从政治发展的两个方面来阐述,即制度的方面和人的方面.制度建构主要体现在建国三时期、五权宪法、权能分离等理论中.而人的建构则体现在国家认同、心理建设等理论中.孙中山以此为支点在宏观和微观上建构了制度和人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世纪之交的文学研究更加强调理论建构的批评化,这突出表现为对文本的细读性开掘。同时,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型,也预示着文艺学的多元转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龚举善教授的专著《文坛边上的搜索》适时出版,对转型期的文艺现象与文学文本、文艺政策与文艺理论、生命哲学与文化想象、影视艺术与美育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大跨度探讨。该著以其浓厚的文化研究情结、可贵的文学批评精神积极地为当下批评理论与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型催生、护航。  相似文献   

11.
学符号学是一种新的学理论,它发端于索绪尔的符号学原理,以现代语言学的科学模式基础,探索与发展更有效的批语方法,学作品中含有各种各样的体系,根据支配解释或理解的知识体系提供的知识进行批评就是学符号学的理论基础及其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论到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论述,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一直是文学理论关注的重要问题。一方面,意识形态制约着文学生产;另一方面,文学又以审美的方式生产出意识形态。文学往往通过“形式的意识形态”而产生意识形态的批判功能。80年代以来的形式主义的纯文学论、纯审美论对文学的极端政治化具有纠偏作用,但对美学超离意识形态性的过度张扬却使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变得有些肤浅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论有其独特的概念、范畴和命题,有其独特的运思和表达方式并自成理论形态,还保有现代价值和影响西方文论的东西,是孕育当代文论在更高水平上突破和发展的母体。中国古代文论要以自己的优势进入当代文论要以自己的优势进入当代文论须要进行现代转换,须要融入世界,此中至为关键的是对西方文论既要取其精华,又要摆脱其支配,另立新论,中国文论的现代化存在于中国文论家的持续创造之中。  相似文献   

14.
从整体上来说,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主体性"大致可分三个方面:主体性的若隐若现、主体性的凸显张扬和主体性的扩展超越.主体性在主体闻性的讨论中进一步延伸.关乎人及人的活动的主体性研究可以加深文学理论的深度感并体现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5.
中国论义理作为范型具有很大根本性、融通性和辩证性之特征。就其根本性而言,它是人化和物化之统一;就其融通性而言,各种学科都与它相互关联;就其辩证性而言,内在的矛盾和张力使得它至今仍然具有生机。人价值和科学化都具有实实在在的义理,建构这种义理目前正适逢其时。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学理论聚焦于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以"美人之美"为宗旨,以跨学科的、开放的、动态的视野挑战普适性文学理论,注重多元性、差异性和不可规约性。进一步阐述民族文学理论的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既把握各民族文学的共性,也注重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差异。认为少数民族作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独特性是其主要出发点;同时,民族文学理论是跨学科的,要求研究者立足于文学学科,以宏阔的视野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7.
作为现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理论流派之一,以奥地利学者西路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提出了别具一格的见解,丰富和拓展了文学理论的研究领域。文章旨在通过对弗洛伊德文学理论的分析,探讨其对现当代美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童庆炳主编的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合作编写的《文学理论教程》 ,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修订后的这部教材更趋完善 ,本文试对之进行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9.
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对后现代社会的性质--消费社会的研究,揭示了消费社会的文学艺术变成了纯粹的符号再生产,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消费社会成为一个仿象的"超现实"社会.鲍德里亚提出了非常现实的消费文化的理论问题和人类消费欲望化的现实问题,给我们建构中国特色当代文论提供了一个参照系:当代中国文论应该关注日常生活的消费问题、消费欲望化问题,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以真正实现日常生活审美化,防止日常生活的欲望化.  相似文献   

20.
前苏联文论是20世纪中国文论最重要的理论资源之一,50年代被奉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典范,对中国当代文论基本理论格局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这个理论体系的认识论构架和高度政治化的特点,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乃至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都产生了复杂和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