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董迎春 《唐山学院学报》2015,28(4):58-61, 68
中国百年新诗发展一直秉承重视语言本体的创作精神,借助语言形成诗的结构"张力"与审美空间。陈仲义教授的专著《现代诗:语言张力论》吸纳西方"新批评"理论成果而又自我创新,使诗的各种形式、技巧展示与研究均指向了"张力"之美。此书的出版对现代诗的话语研究与诗人创作实践均具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陈仲义的诗学专著《现代诗:语言张力论》代表了当下研究新诗语言特质和审美功能的最新成果。该著以"张力"为核心范畴,细致勘探了现代诗歌语言的地质构造,厘清了新诗语言建构和诗意生成的内在理路,具有相当突出的理论创新性。  相似文献   

3.
燕卜逊提出含混之说,可视为现代诗语的属性之一,它的多义、歧解体现了张力的某些属性。诗语的含混,主要源于人类认识论上的模糊思维。诗语的含混美,维系着繁复与不确定效应。以杨炼的"空间结构"型文本为主要分析对象,肯定其在难懂之间所抵达的含混美与繁复美风格。而含混的远端是晦涩,籍此也对长期来被斥责的晦涩做出相应的辩解。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释了著名诗人余光中对中国现代诗歌的理论构想——在“中国诗的现代化之后,进入现代诗的中国化”,前者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逻辑起点,后者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历史归宿,并进而分析了余光中诗论中有关“现代诗的中国化”的特征、途径、步骤及其诗人的主观条件。  相似文献   

5.
尽管现代脑科学、心理学取得长足发展,但现代诗语的生成却难以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轻易放弃现代诗语活动中最隐秘的层面。诗语的生成机制——或曰诗性思维,主要由四种心理图式组成,并由之形成诗语的内化与外化流程。诗语的诞生,一般是围绕"意象核心"展开的。当主体受到外部世界刺激产生创作欲时,那些模糊的、闪烁的感发与冲动,便开始了内部言语的散点"浮现",但毕竟"内在影像"仍属于半成品,还需经由语音、语义、语法诸多过程,实现"内在影像"向外部语词即意象结构的转换。在这一生成转化过程中,"语感冲动"成了内在言语的主要驱动,而"语义偏离"则最终完成诗语的外化定型。  相似文献   

6.
学生对写现代诗感兴趣吗?可以写出好诗吗? 作为指导学生进行现代诗创作的倡导者,笔者现代诗的写作经历为学生学写现代诗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和经验.这篇教学案例课堂实录中的现代诗歌除了标明学生作品外,都是笔者的创作.  相似文献   

7.
<正>现代诗包括意象诗、朦胧诗、后朦胧诗、生活流诗、先锋诗、探索诗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新诗,在语言、技巧、内容上与过去的传统新诗有较大的差异,其已进入中学课本,这对与时俱进地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现代诗的理解和教学是有难度的,它需要读者的心理结构、语言思维方式等与现代诗同步。下面笔者谈谈  相似文献   

8.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性,虽然高中语文力在针对古诗文,但在现代诗歌教学中语感教学却是最为直接,也最有效果的方法。一、现代诗及语感的概念现代诗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语言诠释对这个时代的感受;形式是自由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现代诗。对现代诗歌的学习,能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在现代诗教学中,教师要紧扣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同时注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这样教学,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理解现代诗的特点,提升现代诗歌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诗歌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中国现代诗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中国现代诗学关于诗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探索,主要围绕“做诗与做人”、“完全融合”、“入”与“出”和“小我”与“大我”四个命题展开,本试图从这些命题入手,厘清中国现代诗学关于诗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独特内涵,探讨中国现代诗学的某种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1.
人们往往把强调知识技能、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规范学生行为、对知识的掌握、统一性和标准化、教师对教育过程和学生的控制等看作是传统教育的特征 ,而把强调能力和素质、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和自觉行为、创造性的发展、个性和兴趣的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等归诸于现代教育。但是 ,事实上前者并不属于传统教育的范畴 ,它同样也是现代教育的一种特征。这两者作为现代教育的两种“极性”,正随着现代教育的成熟而趋向于保持适度的张力  相似文献   

12.
现代艺术是一种包含否定性力量的艺术,它的自反性以它的对立面为前提。这种包含矛盾的整体性就是张力。必须通过范式理论,分析现代艺术的多重张力结构,考察它得以发生的内在和外在的机制。所谓现代艺术的自反性,源于社会的危机和对危机的反叛;它对主体内在性的强调,对现实与大众的疏离,人为缔造了破碎、荒凉的世界,有被现实重新整合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在诗词中建立了个人的意象群,其意象结构致力于浓密相间,讲求和注重空间效果,充满张力。这些张力的特点有一定的暗示性或隐蔽性,而且长久不衰,并不随时代的变更而减弱。毛泽东优秀诗作可以印证一个值得注意的美学现象:意象张力是一个开放发展不断增值的体系,它向正向反向纵向横向以至四面八方折射的光芒是无限的。只有在这个基点上,我们才可以认识艺术品由特殊到一般,由写实到写意的审美飞跃,才可以探究艺术品单纯与丰富辩证统一的美学哲理。  相似文献   

14.
分析心理紧张在英语演讲过程中的表现,探究造成紧张心理的各种原因,提出克服紧张情绪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故事新编》与《呐喊》、《彷徨》相比,呈现出诸多“异端”的色彩,历来难以界定,成为理论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把它归于“(新)历史小说”,也有的称它是“寓言”。因之也出现了许多评述,而各自的路向都不相同。在众声喧哗中,虽不乏发人深省之作,但由于缺少相应的合适的理论视角,未能把《故事新编》的文本置于其共时与历时的背景中作宏观的考察,存在着单纯文本解读法中盲人摸象的通病。  相似文献   

16.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路径。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是指导现代大学制度改革的基点与评价标准,即大学既要满足社会需要又要遵循其自身发展逻辑。西方大学历经千年发展,遵循理念产生制度、制度体现理念的逻辑关系,建立起与自身文化和外部环境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以此,从大学内外部关系的两个层面、四个维度对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进行探讨。现代大学制度改革应摒弃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在大学自治与政府干预、"象牙塔"与"服务站"、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等四个维度保持适度张力。  相似文献   

17.
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西方现代性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以及李欧梵、王德威、夏志清等海外汉学研究的引入,国内学者在西方文论的影响下,找到了百年中国文学发展的关键词——“现代性”,并由此进入了文学和文论批评领域,全面诠释和解读中国百年文学,于是,文学的现代性研究逐渐成为显学,似乎学界中人言必称希腊,不管正确的、错误的、适用的、不适用的,  相似文献   

18.
在复杂的全球场域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充满了张力,其中全球化与地方化、西方化与民族化构成了四维空间,高等教育外有政府、市场、社会的牵制及其相互博弈,内有学术与行政、学术与文化之间的紧张,因此有各种不定的选项和可能。在克拉克"三角协调模式"和马金森"全球国家地方能动模式"的基础上,构建"高等教育全球化张力模型",可为非西方世界的高等教育全球化战略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网络媒体在中国现行社会的发展,促使了以其为载体的网络公共舆论,运渐成为当下重要的批判与监督力量。网络公共舆论已经成为推进中国现行民主、法治进程的重要力量。同时,网络公共舆论也表现出了同民主、法治进程之间的矛盾与张力。只有对这个过程进行合理的梳理,才能使网络公共舆论、民主、法治三者之间达到理想的互动与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