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广西高校陆续开设泰语专业,泰语专业人才越来越多,这些学生毕业之后大都在国内和国外的一些单位就业,总的来说,总体就业形势较好。但是,国内与国外的就业前景却不尽相同。本文主要探讨广西泰语专业人才在国内外的就业现状,分析广西泰语专业就业形势的具体情况,了解广西泰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为广西泰语专业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赵绍平 《考试周刊》2014,(92):100-101
由于云南与泰国交往的区位优势明显,现开设泰语课程的高校已超过30所,学习泰语的云南学生超过4000人,随着贸易往来的深入,云南对泰语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为此,云南省加大力度培养泰国语言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但是部分高校开设泰语专业时间较短,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学经验不足,教材编写方面欠缺,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泰语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提高泰语听力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值得广大泰语教师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怎样选择实用性强的资料作为教材,不断对教材进行更新或补充;把课堂教学与培养学生听力方法和技巧进行有效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听力的兴趣;采用视、听、说相结合的新模式教学,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这些都是对青年泰语教师的深刻考验。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盟合作中广西泰语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东盟合作的背景下,通过对广西泰语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广西高职院校在发展泰语教育中要与国内外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泰语人才,充分利用中泰两国资源开展实习实训,共同建设国际化专业教学团队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成都大学2008年在四川省首开泰语专业,为了更加符合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更好地培养职业化的高素质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满足中泰双方对泰语人才的需求,外国语学院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3+1"(国内三年+国外一年)的培养途径,实施"泰英中"三语人才培养,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泰语专业知识,同时也不忽视英语、汉语的学习,亦即三语并重。经过近年的探索与实践,泰语专业建设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和国际合作教育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提高了学生整体综合能力以及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科研水平,进一步深化了与泰国高校、政府、企业的合作,为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创造了机会,增强了学校的影响力,增进了中泰两国人民的理解、友谊与合作。该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同行专家的充分肯定,泰语专业已建成成都大学的品牌专业。  相似文献   

5.
林子艺 《考试周刊》2015,(6):167-168
<正>在当前职业教育中,培养处在市场经济下能够熟练应用泰语并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的复合型当代工人是当前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然而,就我省职业中专泰语教学现状,最为重要的并不是理论知识不足,而是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下,职业中专泰语教师必须积极及时开展泰语与素质教学,这样才能真正为国家培养出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获得发展。一、职业中专泰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职业中专学生学习基础差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探讨高校泰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认为当前高校泰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存在着传统教学方法效果不佳、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薄弱、文化差异及语言表述习惯差异限制跨文化交际能力等问题,提出泰语专业教学中要加强情景式教学法的应用、突出中泰文化差异造成的语言表述习惯差异现象、适当培养学生跨文化动态视角等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促进各高校泰语教学效果的提升,为满足社会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对外贸易越来越发达。和泰国之间的贸易也越来越频繁,这就需要大量的泰语人才。如今国内各大院校都建立了泰语语言专业,因为成立时间较短,泰语人才要求的素质相对较高,由此突现出泰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中泰语听力就是其中之一。为了提高泰语听力技能,培养出合格的泰语人才,本文从编写实用性强的教材,培养学习兴趣,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贯彻听力技能认知策略等四方面分析了提高泰语听力技能的有效策略。希望对当今泰语听力教学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泰语》作为商务英语本科(国际乘务方向)学生四门泰语相关课程的先导课,其教学效果对该专业学生掌握泰语及泰国文化的影响巨大,但由于该课程开设时间短,教学实践不足,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本文针对此问题,基于"交际语言教学法",在教学反思和教学实验的基础上对《泰语》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几点探索,效果明显,希望此探索对后续《泰语》课程的教学及学生泰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黄凯 《成才之路》2023,(17):1-4
民宿行业的高速发展带来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民宿管理与运营专业已经在各高职院校开设,高职民宿专业如何为行业培养人才成为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我国高职院校民宿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探讨高职民宿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并给出高职民宿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以期为高职民宿专业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高职民宿专业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民宿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内蒙古地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以系统论的视角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来探索适合内蒙古地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问卷调查法、结构性访谈法,收集内蒙古地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相关数据,采用系统论视角进行相关研究。内蒙古地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缺乏专业特色、师资力量薄弱、课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会制约专业的发展,影响学生的就业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是了解一国文化最好的工具之一。本文选取了泰语习语中有关动物的习语,列举出与牛、狗两种动物相关的习语,以对泰语习语定义的正确理解为基础,对泰语习语中有关牛、狗两种动物习语从其喻义上来进行比较,从这些有关动物的泰语习语中来探究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文章从习语中记载的动物文化现象为出发点,研究泰国民族文化的内涵,从而对我们更好的了解泰国文化,促进中泰文化交流、中泰跨文化交际教学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和泰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中饮食文化是双方交流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研究泰国餐制、泰国菜肴及泰餐SPA等方面来了解泰国饮食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3.
就业市场对人才国际化的要求不断更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泰语教学已不能停留在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培养上,应该更精辟地将文化教学导入到语言教学之中,用动态的平衡的眼光去看待语言和文化,使学生能够通过泰语了解泰国文化,同时能够使用泰语准确地表述中国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外语教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泰国美食进入昆明市场。由于泰国美食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背景、丰富的原材料、富有特色的口味,以及独特的中国式炒菜、泰式"凉拌菜"YAM、炖、炸和烤等制作方法,并以其独特的口味、营养价值、饮食方式和餐厅布置,逐渐地被昆明人所接受和喜爱。但是,泰国美食也面临着价格偏高、品牌低下、宣传力度不够等发展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
泰语专业(含专科)教材建设经过近七十年的发展,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尚存某些不足之处。文章通过对泰语本科教材现状的梳理,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材编写中,要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科学规划;凸显泰语语言的特点和属性;强强联合编写教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用新理念指导教材编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立体化教材建设;建立科学的教材跟踪评价制度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泰语本科专业教材的编写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泰国华人作家群中百分之八十是中国广东潮汕籍作家。泰国华人作家与潮汕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因涉及到泰国潮汕读者的因素,于是,泰国华人作家尤其是泰华潮汕籍作家们把潮汕文化作为他们的主要创作题材,以潮汕地区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意蕴在作品中便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17.
汉语听力教学与学习者情感因素的研究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而焦虑这种心理因素与听力习得有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文章以泰国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统计分析,总结出了引起泰国学生听力焦虑的三大原因,分别是话题熟悉程度、听力训练强度、听力教学的组织和策略。同时提出了相应的降低学生听力焦虑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云南华文学院的105名汉语水平为中级的泰国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目的在于了解他们的写作策略使用现状。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在写作策略各维度的具体策略中,写作前,使用的最多的策略是“再看一遍题目”,使用的最少的策略是“限时”。写作过程中,使用的最多的策略是“查字典”,使用的最少的策略是“要求自己一直写,不停下来,直到完成习作”。完成习作后,使用的最多的策略是“认真看批语,修改习作”,使用的最少的策略是“不看作文,直接交给老师”。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泰语语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泰语新词新语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交流之中,给传统的泰语听力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对英语借词的语音转化规律及旧词产生的新词义等新词知识的掌握与教学俨然成为泰语听力课程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相似文献   

20.
泰华文学是泰国的华侨华人用汉语进行的文学创作.虽然泰国政府的华侨华人政策和我国的华侨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所变化,但泰华作家坚持以汉语创作的姿态,却鲜明地表现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身份的建构.因此,泰华作家在不同时期与祖籍国的联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精神还乡,而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自身身份的文化表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