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教育研究道德规范的涵义、功能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研究道德规范作为教育研究“行业”的“道德”,是研究者在研究活动中应自觉遵循的学术道德准则 ;它具有裁定、导善和整合三种主要功能 ;它有利于协调研究群体的人际关系、净化教育研究的学术环境 ,可对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及其研究过程起定向作用 ,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教育研究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以及控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教育研究道德规范的涵义、功能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研究道德规范作为教育研究“行业”的“道德”,是研究在研究活动中应自觉遵循的学术道德准则;它具有裁定、导善和整合三种主要功能;它有利于协调研究群体的人际关系、净化教育研究的学术环境,可对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及其研究过程起定向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各证教育研究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以及控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生命·实践”教育学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立场、深厚的中国传统、自信的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教育学.鲜明的中国立场表现在它主张从“引进式加工”转向“原创性发展”,从“哲学性演绎”转向“扎根性研究”,从“依附性寄居”转向“独立性存在”;深厚的中国传统表现在它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传承,从陶行知“生活教育”中得到的启示,受梁漱溟“道德人本主义”的影响;自信的中国气派表现在“上天”“入地”的学术选择,重建中国教育学的学术勇气,创建“中国教育学派”的学术追求.  相似文献   

4.
张睿 《中国德育》2006,1(2):76-78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学习的研究”课题组于2005年12月2-4日在江苏省无锡市举办“和谐校园与儿童道德学习:观摩与研讨活动”。中央教科所朱小蔓教授率学术团队与来自江苏省内外道德教育研究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二百多人,围绕社会转型期如何建设和谐校园、促进儿童道德学习  相似文献   

5.
教育研究具有独特的研究性质、任务、目的和功能。这就要求教育研究者在实施教育研究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研究求真崇善的本性,恪守体现教育研究真谛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研究者遵守教育研究中的学术道德要求,需要学术观念规范、学术制度规范、学术环境规范等方面的保障,以使教育研究者遵守学术道德成为研究者的自律意识和行为。  相似文献   

6.
学术不端现象诱发的舆情事件频频出现,基于研究生师生关系形成的微观学术环境不容忽视。诸多学术不端案例越来越表明,研究生培养过程当中的师生关系失序是滋生学术道德风险的重要源头之一。门阀式、学徒式、雇员式、亲子式、师友式的“导生关系”都会衍生出相应的思想层面和行为层面的学术道德问题。师生关系失序与学术道德的逻辑关联表现为导师“放养”与学生“佛系”、导师对学生过分溺爱、学生对老师“溜须拍马”、导师对学生“压榨与剥削”、师生关系的“越界”与“越轨”等。这些类型的师生关系不同程度地导致着学术不端现象发生。为有效解决师生关系带来的学术道德问题,需要将科学家精神注入,实现研究生师生关系的重建:将追求科学真理作为研究生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将研究旨趣服务且立意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立足于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培养的常态化,强化研究生师生互动规范化的监督举措,净化科研育人生态。  相似文献   

7.
以2002年教育部首次提出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政策为计时元年,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至今已走过了整整十年。十年间,政府和高校采取了诸多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措施;十年间,研究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十年是一个坎,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过程中暴露的诸多问题使其必须进行新的选择;十年也是一个节点,是创新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思路和模式的良好时段。目前,在大规模、多规格研究生培养条件下,必须建立能够形成研究生良好学术道德的长效机制。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则需要对研究生实行“品质一能力”一体化的教育,并构筑立体式的工作框架。  相似文献   

8.
认为学术道德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应有之义,是一个培养研究生在未来学术实践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和自主判断的态度和能力的建设过程。指出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思潮泛滥导致研究生学术活动中的不道德行为日益蔓延,在学术道德教育者和研究生“主体-客体”二元对立关系下,学术道德知识和学术实践的割裂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低效化。提出通过学术道德实践主体的回归,在主体间统一性和同一性关系下,完成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由单向灌输向共同建设的转向,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王浩鹏 《中国德育》2006,1(8):21-22,36
“善”的教育,即道德教育,是小原国芳“全人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学生之“自我”为中心,认为道德基础是自我的良知,道德教育应帮助学生实现道德自律;道德的起点是个体内心的纠葛,教育者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道德的形成是个体自我修养的过程,道德教育应该为学生道德思考与道德实践等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国家教育”与学校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强化和完善“全球意识”是世界现代学校教育的一大趋势,强化和完善“国家意识”则是世界现代学校教育的另一大趋势。以面向世界为背景的“国家教育”,就是国家强化和完善“国家意识”的国民教育,它散布在国家政治、国家法律、国家道德、国家军事、国家历史、国家地理、国家语言文字、国家文学艺术、国家思想学术教育以及现代国民意识、国家意识教育等内容之中,它与现代学校德育有着不可分割的深厚关联。  相似文献   

11.
借助对“凝视”这一关键词的文本分析和解读,以治学道德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凝视”为新的切入视角,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社会语境和学术语境下探寻治学道德对规范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理论建构和策略理解。基于治学道德“凝视”的规范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新理路在于:加强制度设计,建立规范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新准则;加强法制教育,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自律的新境界;加强道德治理,建构师生学术道德共同体的新关系。  相似文献   

12.
学术研究究竟是应当“为研究而研究、为学术而学术”,还是应当选择行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学术为天下公器,道德为学术之灵魂”[1].面对愈演愈烈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应当从学术主体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维度加以分析,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学术主体的学术研究目的合道德化、合法化,在功利和道德理性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提升学术主体的学术道德水平,使其从“面包学者”的现实不断走向“哲学之士”①的理想,从而减少学术主体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  相似文献   

13.
“术”“道”“学”是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发展形态的重要维度。“术”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用与方法论之维,它经历了从“感性之术”到“理性之术”再到“作为方法论之术”的演进与发展过程。“道”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依循与方向性之维,它具有“道理”“道路”“道德”三个方面的内涵。“学”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与科学化之维,它具有“学术”“学科”“科学”三重含义。从“术”经由“道”再到“学”,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方式从经验形态到理论形态再到学科形态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方式从工具思维到理性思维再到科学思维的发展过程。与此同时,三者之间又存在着交叉融合、相互作用的关系,构成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14.
论治理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术道德失范已成蔓延之势,加强其治理对于高校学术研究和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德治国”理念的贯彻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治理中要注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术法规基础建设,加强学术道德自律,弘扬科学精神以形成良好的治理氛围;建立科学与多样化的学术评价标准,建立专门与公平化的学术评价机构,学术监督要严密与可操作化以加强学术评价与监管建设;借鉴国外经验,创新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指的是在学术研究中,研究生用不符合学术规范的手段去实现社会的价值目标。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主要表现为学术引文不规范、"搭车"署名或请人代写文章以及学风浮躁、拼凑论文和低水平重复等。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主要归因于教育目标、学科培养目标、教育过程和领导体制等方面的问题没有得到合理妥善解决。纠正研究生道德失范应该完善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内容、明确不同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个性与共性的教育过程以及要加大学术的权限。  相似文献   

16.
在2002年举行的全国基础道德教育学术研讨观摩会上,300多名代表着重研讨了“尊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研究选择“尊重”作为切入点进行基础道德研究,归纳出“尊重”教育的五个维度,即尊重自己(强调自立)、尊重他人(强调平等)、尊重社会(强调规则)、尊重自然(强调和谐)、尊重知识(强调探索)。提炼出“尊重”教育的方法:以自尊教育为起点;从情入手,以情感人,道德情感为中介沟通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创设环境,促进发展;不用固定的模式评价学生,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等。“尊重”教育研究与实践把学校德…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提出了全新要求。自从萨乔万尼提出“道德领导”思想,“道德领导力”作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逐渐进入全球科研视野。通过分析教师道德领导力产生的时代背景,梳理教师道德领导力理论的逻辑进路,发现学界对教师道德领导力研究的系统性有所缺失,已有的学术成果多集中在教师道德领导力的行为范畴,对教师道德领导力的理论生成逻辑和实践发展路向关注不够。未来的研究突破点是在“道”的层面如何突出对教师的价值引领,在“术”的层面如何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教师道德领导理论范式,在“器”的层面如何构建教师道德共同体,以加快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师道德领导力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信理学会1984年第二次学术讨论会,9月11日至16日在信阳地区军分区招待所举行。省内从事道德理论研究和道德理论教育的专家与学者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探付“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道德”间题。大会提交学术论文及调查报  相似文献   

19.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它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和发展的。情感教育是一个较复杂的教育过程。一方面,主要是借助一定的教育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使学生处于能动的积极状态;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形成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各种情感。人们常说的“情通则理达”,说明道德情感在启发人们的道德认识,坚定人们的道德信念,推动人们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功能。从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过程看,要提高学生对“理”的可  相似文献   

20.
教育科研论文的撰写与教师的学术道德修养密切相关,而学术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当前师德建设中,学术道德的建设应该成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术研究中,说错没有关系,那是水平问题;但剽窃、造假却是道德问题。这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是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燕瑾委员在谈到治理学术腐败问题时的观点。《中国教育报》记者范绪锋:《学术研究: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治理学术腐败》。来自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du.cn)虽然目前学术道德建设主要是针对高校教师队伍来说的,但是,我们也绝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