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王安石的绝句《泊船瓜洲》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即有争议,主要存在3种观点:(1)熙宁元年王安石应召赴京途中;(2)熙宁七年王安石罢相返江宁途中;(3)熙宁八年王安石再任宰相赴京途中。从时代背景、作者思想及《宋史》记载的史实来分析,只有熙宁八年春二月王安石再任宰相,才是该诗的写作时间;阐明创作时间有助于阅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2.
王安国卒年有熙宁七年、熙宁九年、元丰初年等多种说法,实牵涉王安国晚年之仕历、官职及王安石、曾巩诸文系年等问题。结合相关文献,详加辨析,可推定其卒年当在熙宁九年末。  相似文献   

3.
[导读]本文写于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欧阳修在父亲欧阳观(字仲宾,封崇国公)死后,曾于宋仁宗皇祐五年(公元1053)作《先君墓表》,但未刻石;宋神宗熙宁三年他任青州(治所在今山东青州)知州时,才在《先君墓表》的基础上加以精心修改,写成这篇《泷冈阡表》,相距已近二十年,离其父下葬已六十年,作者时年六十四岁。  相似文献   

4.
司马光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熙宁三年(1070)九月癸丑(26)日,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到熙宁四年(1071)四月癸酉(18)日,判西京(今洛阳)留司御史台,前后有八个月时间做永兴军兵马都总管安抚使。永兴军一路,领有京兆、河中二府及陕州、同州、华州、耀州、邠州、解州、虢州、清平军,即包括今陕西  相似文献   

5.
论郭祥正“家便差遣”的深层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熙宁六年郭祥正“家便差遣”的原因,以往论者都从个人恩怨的角度来揣测。文章试把这一问题放在北宋新旧党争的背景之下,通过分析郭祥正参与熙宁五年经制梅山的具体事件的过程探讨其罢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熙宁初年,阿云案历经三次转变,由个案的量刑之争转变为改订国家法的立法之争、由按问欲举自首法之争转向谋杀法之争以及由法律之争转变为反对王安石执政的政争。这些转变对宋代按问欲举自首法、谋杀法以及熙宁变法都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濂、洛、关、闽、陆是宋代理学的主要学派。在这五大学派中,惟独关学另树一帜,它承前启后,把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并开了明清唯物主义哲学的先河。关学不仅在理学五大派中是异军突起,而且在我国哲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学派的创始人张载及其弟子多半是关中人,所以称为“关学”。张载字子厚,生于公元一○二○年(宋天禧四年),卒于公元一○七七年(宋熙宁十年),学者称为横渠先生。在这五十年间,理学蓬勃兴起,发展成为儒家的主流,唯心主义理学家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等人讲学立说,甚嚣尘上。在这个时期的最后几年内(熙宁二年至熙宁十年),王安石推行了新法。张载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坚持并发展了唯物主义本体论,建立起自己的学派的。  相似文献   

8.
北宋王朝,外受辽金侵略,内部政治腐败,经济贫困,兵力削弱,国家财政支绌,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宰相王安石为改变这种局面,于神宗熙宁二年(1069)实行变法,以期富国强兵.作为监察御史里行的程颢,多次提出反对意见,抵触安石,为其所不客,于熙宁八年(1075),被贬为扶沟知县.程颢来到扶沟,亲书"视民如伤"四字于案旁,作为座右铭.他勤政爱民,宽厚仁慈,注重民瘼,为扶沟百姓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熙河之役,是指宋神宗熙宁年间王韶克服洮水流域,建置熙河路的厉史事件。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来,熙河之役绝不是一个偶发的边境事件,而是与宋神宗对付契丹、西夏的总战略决策密切相关,特别是与王安石变法的政治总目标密切相关。即以新法实施的具体内容来看,“市易法”正是王韶先行之于古渭,再推广到熙州(地名详后),见诸实效后,才于熙宁五年(公元1172年)颁之于全国的。这不仅有确切的文献记载,而且有新发掘的地下史  相似文献   

10.
苏轼的在朝诗主要写于熙宁与元祐时期。熙宁变法对苏轼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的在朝诗以送别、酬赠为主,抒发了作者抑郁不得志的惆怅、愤懑和无奈之情;元祐年间,苏轼官运畅达,位高爵显,创作了大量的送别、酬赠之类的诗歌,较熙宁间诗多了几分智者的雍容平和,也有岁月不居、韶华难再的感慨,以及向往自由、思乡念旧之情。艺术上与苏轼的外任诗相比,熙宁间诗往往于豪放之中裹挟着郁勃不平之气;元祐间诗的创作风格较少犀利与压抑,而保持着一种从容不迫的清雅与内敛。这些在朝诗与外任诗共同记录了苏轼一生宦海沉浮的心路历程,因此在苏轼的诗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北宋神宗熙宁三年,皇帝决定提拔秀州判官李定为监察御史里行,先后策令知制诰宋敏求、苏颂和李大临三人起草任命诏书,三人则相继“封还词头”,拒绝草诏,反对神宗提拔李定,最后,神宗罢免三人知制诰之职。唐宋诏令,例由中书舍人起草,因为三人均为制诰舍人,事情发生在宋神宗熙宁年间,故人们称其为“熙宁三舍人”。三人为何要逆鳞抗诏,反对提拔李定,而神宗又甘愿舍此三员,独保李定呢?这应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考察。  相似文献   

12.
熙宁二年二月——熙宁六年二月,韩琦任职大名,四年间在大名任上共创作诗歌一百三十首。主要是与僚属间宴饮游从、诗酒唱和之作,此外,还与退居颖州的欧阳修诗笺往来,互相期许。韩琦大名诗歌,体裁以七律为主;内容上强调人格的凝练;艺术风格上趋向平易浅近。  相似文献   

13.
通天岩     
通天岩位于赣州城西北面约十公里处。据《赣州府志》记载,通天岩“山峰屏列,中有一窍,上可通天”,因而得名。宋秘监阳孝本熙宁中自京师归,在此隐居二十年,郡守林颜题曰玉岩。故通天岩又称玉岩。 通天岩分东岩和西岩,东岩包括忘归岩、同心岩通天岩、翠微岩四大岩洞。这里岩深谷邃,树木参天,山石嵯峨,景色秀丽,千百年来,吸引了历代众多的名人骚客和英雄豪杰。宋苏东坡、明王阳明等在此留有活动遗迹。董必武、郭沫若、田汉、杨尚昆、肖华等领导同志也曾到此参观游览。 通天岩现存题刻九十七品,共有石龛二七九居,石刻造像三四八尊。题刻以“莆田陈进之率温陵林安节……熙宁癸丑孟春二十六日同来”条题名的时代最早,即北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距今已有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一册收录了北宋政治家、诗人、文学家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但是,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却是分歧较大。其中,有一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该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大部分的教学参考书、学习辅导书以及大多数人都持这种观点。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在从政期间,王安石发觉北宋统治者积陈守旧、固步自封,以致国力羸弱,于是上“万言书”、“百年无大事扎”等力主变革。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被神宗任为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推行变法。由于变法触犯了贵族的利益,变法屡屡受阻。熙宁七年(10…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送别词,约50篇左右,写于他生平的各个时期,其中犹以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在杭州任上写得较多,也比较集中。这一年他共写24首送别词,而送别的对象比较集中在陈述古、杨元素,其次是柳子玉和许仲塗、孙巨源、陈令举等人的。《东坡乐府》所载第一首送别词是《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苏轼兄弟与柳子玉的友谊很深,他们相识于熙宁三年,苏轼诗集中出现关于柳子玉  相似文献   

16.
杭州词是苏词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苏轼在熙宁和元时期两次出仕杭州,其词作都具有清丽毓秀的特色,不同于其他时期的苏词。而两个时期的杭州词也各有其特点:熙宁时期属词创作的早期,承袭婉约词风,但高出人表,且题材上大有开拓,自有其独特价值。元祜时期则在艺术表现上日趋成熟,风格多变,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江西临川人。他出身于中下层官僚家庭。年十七八,即以天下为己任。二十二岁(庆历三年)中进士后,为淮南判官、鄞县知县,关心民生疾苦,并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以舒民困。熙宁二  相似文献   

18.
熙宁变法是北宋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革新运动。王安石作为熙宁变法的领导者和实践者,针对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局面,提出了诸多革新措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他继承了先贤孟子“民贵君轻”思想,提出了“国以民为本”、“均财无贫”、“教以孝友”等观点,充分体现了王安石变法革新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美点赏析墨宝堂,系北宋毗陵(今江苏常州市)人张希元珍藏古书法墨迹的地方。熙宁五年(1072)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应张希元之请作《墨宝堂记》。在这篇文章里,苏轼以其积极用世的政治态度  相似文献   

20.
此词作于元丰元年(1078)初夏,苏轼知徐州任上。苏轼熙宁十年(1077)三月由山东密州改知徐州,这一年七月黄河在河南澶渊决堤,八月二十一日大水到了徐州城下,徐州遭到特大的洪水灾害。当时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七十余日不退,吏民疲于守御(苏轼《河复》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