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清代的阙里(曲阜)戏曲作家为其笔下的士设计了多彩的人生扬名途径。受明清经世实学思潮的影响,剧中年轻的士子大多不但摒弃了读书入仕的正途,亦不甘心清谈心性道德,而是凭其经世奇才建立丰功伟业。既有勃勃雄心,又不乏救世热情。然而这种立名之途往往缺乏实现的现实基础,而仅作为一种理想而存在。现实中的阙里剧作家在参透科举功名后,常常把著书立说作为惟一崇高而实则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元代戏曲剧中的女性形象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独特的光辉,这些女性形象身上表现出了平民化的道德观和审美情趣,表现出了对中国女性获得尊严的真正关注,代表了更为广大的社会呼声,是文学史上真正关注女性人权问题的始祖。  相似文献   

3.
《集宁师专学报》2017,(1):17-21
《牡丹亭》中喜剧性因素集中表现在陈最良、春香、道姑等人物身上,其喜剧性起源于矛盾性、反常性;喜剧性因素的使用或冲淡了悲剧气氛,或喜中含悲、喜后见悲,喜剧情节从另一面体现了悲剧性。并且,汤显祖使用这些喜剧性因素,实则寓含对皇帝官员、官场与科举等社会百态的讽刺;将《牡丹亭》等戏曲与西方戏剧比较,从中窥探出中国传统戏曲具有"悲喜混杂"的风格特征,其原因是继承插科打诨的戏曲传统与具有乐天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孔继汾(1725—1786),清代中期曲阜孔氏家族中最著名的经史学家之一.他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史学与礼学,其著述有16种之多,代表作为《阙里文献考》《孔氏家仪》等.《阙里文献考》略仿马端临《文献通考》之体例,分世系、林庙、祀典、世爵职官、礼、乐、户田、学校等16个门类.《阙里文献考》系统搜集、整理、考证了清中期以前的孔府文献,是研究孔子家族史、孔庙祭祀制度、儒家学术史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渔的《笠翁十种曲》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原因之一是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思想感情上贴近人们的世俗生活和尚善心理,在艺术形式上满足了人们审美教育和娱乐接受的需要。从《奈何天》可见一斑。《奈何天》强调"家和",不乏一定的普遍而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阙里侯捐钱助边,正面体现了儒家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奈何天》宣扬一夫多妻、达到"家和"的方式和手段等则不足为训;而宣扬因果报应的宿命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定意义上确实包含了惩恶扬善的积极伦理企图。李渔戏曲创作成功的经验不啻带给人们发展与繁荣当代戏曲事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汤显祖、蒋士铨同为江西籍的戏曲大家,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为情而戏”。但他们所论之“情”由于所处时代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涵。这在他们所塑造的女性人物身上分别表现出“以情抗理”及“以情存理”的不同学创作主张。  相似文献   

7.
白蛇传故事是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四大神话传奇之一,自古以来以白蛇故事为题材原型的文艺作品数量众多、形式多样,戏曲即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白蛇戏曲在其不同版本、不同时代的嬗变过程中透露出浓厚的伦理观照。一方面,戏曲主要人物身上都被寄托了不同的伦理期待,这些伦理观随着时代背景的改变,或是被建构,或是被消解,共同构成了白蛇戏曲的伦理嬗变框架;另一方面,不同伦理观之间的相互碰撞和冲突,又引起了戏曲主要矛盾的转化。  相似文献   

8.
戏曲元素在我国古装剧中应用主要体现在声音、美术以及表演层面,在声音元素应用,主要表现在语言与配乐两方面,美术元素的借鉴主要表现在演员形象上,而表演元素主要表现在人物角色塑造方面。文章从戏曲元素在古装剧中表现形式出发,通过分析戏曲元素在我国古装剧中的应用,对我国古装影视剧中戏曲元素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八十年代崛起的探索戏剧是由来已久的话剧与戏曲整合运动的延伸。探索戏剧重视对民族古典戏曲传统的继承、吸收和利用,这首先表现在对戏曲艺术的精神内核——深刻雕镂民族生活、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这一根本特性的继承上,还表现在展示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着意诗化追求,富有民间性、通俗性、娱乐性上。探索戏剧对戏曲艺术形式方面的继承主要表现在:承认舞台的假定性本质,回归戏曲本性;继承戏曲的写意传统,使真正完全意义上的“写意话剧”亮相当代菊坛;继承戏曲原本就有的综合性特征,实现新的艺术综合。  相似文献   

10.
戏曲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其价值不仅局限于正在舞台上演出的鲜活的戏曲艺术作品身上,而要看到这众多的鲜活的戏曲剧种从特定的历史时期发展而来。历史上的戏曲作品与戏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文化资源,我们应当重视这种历史文化资源,对其进行必要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把握戏曲艺术发展的规律,也有利于将这种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从而与当下鲜活的戏曲演出共同构成戏曲文化资源的两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歌剧要坚持自身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在创作中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符合大众的欣赏趣味和审美心态;同时又要敢于挑战、突破禁锢,秉承多元化的艺术思维、创作技法和发展方向,注重借鉴西方歌剧艺术的宝贵经验,使其整体艺术风格既有民族性,又具时代感。  相似文献   

12.
歌剧是一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与中国古典戏曲和欧美传统戏剧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在现行的文学史教材中,其篇幅地位与后两者无法相比。从教材研究的角度来看,歌剧进入文学史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近年来在比较文学视域下的外国文学教材改革在此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此在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相应地体现出歌剧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安庆师范大学学生认为,当下中国戏曲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导致戏曲的边缘化,外来文化的冲击,缓慢的节奏难以被年轻人所接受,观众后继无人。关于戏曲的未来发展,学生建议:戏曲创作要有现代意识要满足年轻人的心理需求,改进戏曲的传播方式和载体,面向外行经营,积极创造一种能延续传统的文化环境。从大学生的意向来看,戏曲未来的市场空间依然存在,振兴戏曲一定要抓住学校教育这个重要环节,戏曲改革要稳妥谨慎、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戏曲学史上,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犹如一座庋藏金玉、胪列珠玑的煌煌宝库,令人叹为观止,欣喜不已.作为中国古代戏曲文献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戏曲学意义,其大致可概括为恢复戏曲历史风貌、揭示戏曲文献特征、提供戏曲交流资讯、审视戏曲生存环境、拓展戏曲研究视野等五个方面.深入分析、细致解读它们的意义指归,对全面观照和系统把握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地位、影响具有转换观念的推动作用与提升认识的促进功能.  相似文献   

15.
欧洲歌剧自诞生以来,影响着世界歌剧的发展,作为起步较晚的中国歌剧,在借鉴与吸取欧洲传统歌剧经验的基础上,歌剧创作者们不断丰富着我国歌剧的艺术形式,将更多的中国风格与民族元素融入了歌剧的创作当中,力图追求欧洲传统歌剧与我国歌剧的完美融合。随着时间的流逝,歌剧题材的选择与音乐的创作也开始注重时代性的体现,流行元素越来越多地被用在歌剧创作中,但是与传统的经典歌剧相比,新歌剧还需要时间的考验,歌剧发展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中国歌剧创作还需要更多人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6.
将西方戏剧改编为戏曲,在上世纪中叶出现以来,在中国戏曲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改编过程中,出现了剧目结构、故事设置的时代背景、人物设置以及舞台表现手段的本土化现象。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认真地探索,才能创作出新时期既能让中国传统戏曲观众接受和喜爱,也能让外国观众欣赏和赞扬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7.
中国戏曲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文化传承和伦理道德教化的重大使命.在“以德治国”的指引下,戏曲艺术与校园德育工作有着天然的结合优势.戏曲艺术走进德育课堂,完全能够胜任艺术传播与德育工作结合的重任.在传统德育工作体系中尝试融入戏曲艺术来辅助德育的可行性方案是: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借鉴戏曲界师德资源四种途径将戏曲与德育有机融合,用隐性教育手段“物化”德育内容,深化德育效果,提升德育内涵.  相似文献   

18.
吴梅戏曲美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当数对戏曲"真"的考察.吴梅论戏曲真实,不仅针对"真",还包括对"趣"、"天然"、"审虚实"、"本色"等的论述."真"主要谈及创作之真;"趣"要求"风趣"、"机趣";"天然"则要求戏曲乃"雕绘物情,模拟人理"之"天然之文";至于对创作上审虚实的探讨则与戏曲的"本色"理论相映成趣.  相似文献   

19.
主要介绍傩戏的产生及发展过程,并将其与中国其它戏曲作对比,从中找出二者之异同。进而指出傩戏在当代社会应加以保护,让其独特魅力发挥出来,造福社会。  相似文献   

20.
蒙古本子故事的表演传统是在蒙古英雄史诗口头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但在形成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汉族说书口头传统和戏曲表演传统的影响。蒙古本子故事表演本的英雄整装披甲母题的程式化诗歌段落或套语和汉族说书赋赞之间具有对应的关联,并且和汉族戏曲表演传统之间潜在着一种发生学关系。汉族戏曲艺术形象为东蒙古本子故事说唱艺人提供了借助想象和塑造中原王朝英雄形象——中原王朝历史主体的模式。而汉族说书口头传统是蒙古本子故事表演传统和汉族戏曲表演传统之间产生关联的重要中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