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学校精神”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校精神”浅析北京师范大学方铭琳学校精神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反映学校价值观并被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力量。“学校精神”被誉为校园文化的“主导和核心”,常常渗透在学校传统、学校风格、学校目标追求、学校道德规范、学校的领导作风、...  相似文献   

2.
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在今年8月举行的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大力培育和塑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城市精神。陈良宇强调,海纳百川,是上海历史与现实最鲜明的特征;以海纳百川而服务于全国,就是要兼容并蓄。陈良宇强调,追求卓越,是上海突出的城市品格;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陈良宇多次提出,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是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其中,文化教育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是培育“城市精神”的重要阵地。在陈良宇提出培育城市精神后,上海市的教育系统积极行动起来,结合教育系统的特点、学校的特点积极开展了关于在学校培育“城市精神”与建设“学校精神”的讨论。本期,我们特邀请了教育界的相关专家和校长结合“城市精神”的学习,并就如何建设“学校精神”,以及如何在学校培育“城市精神”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天津教育》2020,(5):F0002-F0002
一、价值引领,塑心立德天津师范大学南开附属小学认真梳理35年来办学历程中所积淀的精神与文化,构建了“合力教育”价值体系:一是凝练学校精神。在“关爱生命、关注成长”办学理念引领下,“爱我附小、拼搏进取、合力育人、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已成为全体师生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价值取向。二是彰显学校文化。附小大家庭的每一名成员都将学校文化价值定位在“和、合”二字上,都在用爱心、耐心、恒心编织着生生互爱、师生共爱、师师互尊、干群合力、家校共育、学校与社会凝心聚力的“教育共同体”这幅美丽的画卷。三是制度规约。  相似文献   

4.
张淑玲 《天津教育》2006,(12):41-42
一、对“师本管理”的依据及内涵的解读“师本管理”是“以人为本”这个充满人性关怀概念的微缩,是“以人为本”在教育管理、学校管理、教师管理中的具体表现。“以人为本”是以人为核心,关照人的生存与发展,尊重人的权利与人格,既有“为了谁”的理论意义,又有“依靠谁”的实践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解释“师本管理”。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师的成长与进步、发展与提高是学校管理的首要问题。师强则校强,师名则校名“,重教”的关键是“尊师”。鉴于上述论述,“师本管理”的内涵可有以下三层意义。一是要把教师当作“人”的管理。人不仅需要物质的待遇,更需要精神的待遇,精神的待遇体现了人性的意义。因此,学校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建章立制的基础性的科学化管理,而更应该追求教师对精神待遇满意度的人性化管理,关注教师的精神需求,重视教师的精神价值,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促进教师的精神发展。二是把教师作为学校办学根本的管理。学校办学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要使学生健康成长,首先就要让教师健康成长;学校要使学生全面发展,首先要让教师全面发展;学校要开发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就必须首先开发教师的智慧和创造力。师兴校荣,师名生高...  相似文献   

5.
校园文化建设中应重视建构“学校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它居于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层次。“学校精神”的影响作用主要通过隐性课程形式出现,它具有目的深层性、要求隐蔽性、过程渗透性、作用持久性、传统继承性等特点,具有价值导向、精神陶冶、规范约束、群体凝聚、心理建构和社会辐射等功能,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重视建构和培养“学校精神”。  相似文献   

6.
於荣 《中小学管理》2002,(10):58-58
学校组织的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支柱,它直接影响并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如果说物质文化是学校的“外表”,制度文化是学校的“骨架”,那么精神文化则是学校的“灵魂”。因此我们应注重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凸显人文关怀精神,重视人的个性和人的价值,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有机结合。当前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缺乏人文关怀精神的现象。主要表现有:(1)管理中的科学主义现象,即在管理中一切以科学为标准,其理论前提就是把人都假设为同质同性的,而不是有丰富个性的个体,因而在管理中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2…  相似文献   

7.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徽充分体现了学校不可或缺的要素“长江”、“水利”、“教育”,蕴涵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治校精神,表达了学校的历史轨迹、现实追求、未来取向,诠释了学校传承和弘扬“水文化”,培育和崇尚“水文明”的思想,是学校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的表达和象征。  相似文献   

8.
<正>一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它植根的历史和建基的土壤。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历经变迁的学校,沈阳市皇姑区天山路第一小学(以下简称“学校”)在发展中扎根校园文化建设,顺应时代要求。几代天一人坚守教育初心,传承铁路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探寻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提出具有人文特征的“守尚教育”理念与文化,引领师生发扬“道钉精神”与“枕木品格”,全面推进学校内涵发展与文化建设,为提升办学品质与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注入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9.
对“学校文化场”的建设与作用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校文化场”是学校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是教师和学生的主体精神 ,学校管理模式、学校的形象对“学校文化场”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学校文化场”一旦形成 ,就具有激励和凝聚、熏陶和潜移默化、自律自省和约束、扩散与辐射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陈嘉庚的爱国主义精神、集美学校的革命传统精神和“诚毅”校训精神是集美大学特有的“三种精神”,也是学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校充分发掘“三种精神”的丰富内涵,着力构建具有集美大学传统优势的思想教育工作体系;突出建设“三种精神”系列教育设施,不断完善具有集美大学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努力发挥“三种精神”的育人功能,积极探索具有集美大学特色的教育管理工作途径。  相似文献   

11.
《淄博师专学报》2010,(2):F0002-F0002
一所学校的成长,取决于“学校精神”的塑造:学校精神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张店区莲池学校正是以“为孩子打好未来人生的基础”为办学宗旨,以“有中国灵魂,具世界眼光”为学校校训,塑造了莲池学校的学校精神和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一、学校环境的育人作用 学校环境是指学校内部环境对学生政治思想和品德产生作用和影响的各种因素的集合,它包括学校“硬环境”与“软环境”两方面。硬环境,即学校的自然环境,或者叫物质环境;软环境,即群众心理环境,或者叫精神环境。学校环境是学校的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它直接影响着师生心理状态和学校秩序,良好的环境标志学校精神文  相似文献   

13.
对学校实施文化管理,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学校文化。笔者认为,“文化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物化形态,是力的载体和表征”。学校文化,是积淀在每个当事人的心灵深处,外显于做人方式及思想中,并物化成习惯的精神取向。学校文化一经作用于人,无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将释放出文化力,这是一个“场”,我们可以称其为“文化场”或“精神场”。  相似文献   

14.
刘瑶 《教师》2019,(3):F0002-F0002
湖南省衡阳市船山实验小学创办于2000年6月,是秉承船山精神、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创办的一所立足传统、注重创新的全日制寄宿学校。学校始终将船山文化视为精神之源和立校之本,以“求知、求真、求善,为孩子的发展和幸福奠基;敬业、敬事、敬人,为教师的事业和人生添彩”为办学宗旨,以“培养具有中国精神和全球视野的全面发展的人”为办学目标,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追求完美的办学境界。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研究中心实验学校”“全国电影课实验学校”“全国先进艺教单位”“湖南省优秀民办学校”“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湖南省红领巾示范学校”“湖南省第三批省级教师培训基地学校”“湖南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影响衡阳市民生活100品牌”“衡阳市十佳书香学校”等荣誉称号,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相似文献   

15.
前沿观点     
《广西教育》2012,(24):34-34
校长要从“管学校”走向“办教育” 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培训学院院长李瑾瑜3月6日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认为,从“管学校”走向“办教育”是现代校长的新使命,这意味着校长要从人、财、物、事所构成的“有形学校”的权利性管理,转向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学校与教育、教育与人的内在关系,也意味着校长对学校教育本质特性与价值的坚守,更意味着校长对教育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6.
校长是学校的精神标杆,时时处处都应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北京市外事学校(以下简称“外事”)校长陈玉说:“自己想用行动告诉师生,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同是态度和精神的不同。学校之间,亦如是。”  相似文献   

17.
2022年11月5日,以“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学校安全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的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第13届学术年会在北京和山西太原同步举行,会议聚焦教育系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有关精神,围绕“学校安全政策解析”“学校安全教育体系构建”“学校安全风险治理”“学校安全实践探索”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理清了工作思路,对深化学校安全研究、改进学校安全工作,起到了较大的启迪和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18.
3月26日,省教育宣传中心的部分党员、群众在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李灿莉的带领下,来到定远县炉桥镇八一学校,为学校捐建“爱心书屋”。这是教育宣传中心学习宣传和践行“省直机关精神”和“省教育厅机关精神”,开展志愿服务的一个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9.
从个案研究的角度看,“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学校制度建设研究涉及到学校内部制度建设的诸多领域。透过其改革实践,可以体悟和认识到其独特的文化气息: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内在精神的更新、动态生成的展现、精神与情感力量的支持。关注学校教育文化自我的形成和自我更新,体现着“新基础教育”学校制度建设的文化走向。  相似文献   

20.
论学校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杏平 《江苏高教》2006,(2):150-151
所谓学校精神,就是指学校在长期教学、科研、生产实践活动中经过倡导和培植而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具有激励教职员工奋发向上、规范学校行为的群体意识。它包括学校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观、传统习惯、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生活信念和精神风貌等。学校精神说到底,就是“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