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9年秋季多个省市开始使用的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体现了国家对历史教育的指导方向。为了一线教师能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新教科书,各层级教育部门组织进行了2020年普通高中统编版教科书示范培训。通过教科书编写专家的解读及优秀教师的说课示范,一线教师能对新版教科书有较为高效和全面的了解,为一线教学奠定基础。了解和领会教科书是教学的前提条件,本文尝试结合近期国家教材培训的相关内容,对《中外历史纲要》教学内容进行初步考察,以期为一线教师的历史教学提供一定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于2020年秋季开始使用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相较于旧教科书,新版教科书呈现出学术性强、知识密度大等特点[1]。但是,课时安排一般不会因此而专门增加。所以,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教学要求与课时安排的矛盾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深入挖掘新版教科书,涵育核心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是必须思考的问题。事实上,这一问题不应过于放大。  相似文献   

3.
<正>2020年秋季,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在广东等地使用。统编版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采取通史形式编排,有利于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较好地把握重要史实和知识逻辑结构。但《中外历史纲要(上)》跨度大内容多课时少,在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共鸣和共情,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拓宽历史视野,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此,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教学实践谈一谈体会,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正>2019年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使用以来,部分老师在教学中对教科书辅助栏目重视不够。教科书为什么要编写辅助栏目?这些辅助栏目有什么作用呢?徐蓝认为:要从功能性栏目的设计中综合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教科书辅助栏目就是服务于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谈谈教学中教科书辅助栏目的使用。  相似文献   

5.
<正>执教《中外历史纲要》已经两年有余,经历过初识的困惑,也经历过深入学习的惊奇,更经历过如何复习的重重迷雾,有几点认识与心得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能有所帮助。一、研读课标,灵活整合教材,解决重难点《中外历史纲要(上)》共有10个单元29课,加上活动课,总共30课的内容。按照新高一的课时安排,历史课少,但教科书内容多。如何解决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这是执教统编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的过程中一线教师共同要面对的问题。《中外历史纲要》刚刚实施不久,  相似文献   

6.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已在全国逐步推行,与旧版教科书相比,其在体例、结构、内容、指导思想等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就是对旧教科书的一些内容进行了取舍,引入了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使其更具科学性和时代性。《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的纷争和变法运动",主要讲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变革和思想解放运动。  相似文献   

7.
<正>2020年秋,普通高中历史统编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在云南省投入使用。新教科书使用过程中存在内容多、知识点密集,课时紧张等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实施建议也提出:“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基于这样的背景认知,笔者尝试使用学科大概念整合历史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现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课为例做出说明。  相似文献   

8.
<正>2020年9月开始,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以下简称《纲要》)在福建等省使用。《纲要》容量大,涉及面广,又高度浓缩,且与初中历史教科书存在许多重复,这给高一教师带来很大的挑战。如果照搬教科书的传统模式,难以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重视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为此,本文以《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为例,探讨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9.
<正>统编版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具有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密集等特点,给师生的教与学带来很大挑战。学科大概念作为整合教科书碎片化知识的新视角,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与突破当前教学困境提供了新思路。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第一子目“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为例,探索学科大概念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为核心素养扎根课堂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0.
<正>2019年以来,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逐步全面投入使用,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最基本、最主要的依据”[1]。插图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服务课程知识,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以《中外历史纲要》为例,52课时配有386幅插图,平均每课配图在7幅以上,且类型多样,质量精细,信息量大。然而,较之其庞大的数量、信息量而言,教科书对插图的释读尚有所不足。据统计,《中外历史纲要(上)》配备的230幅插图中,完全没有任何释读和仅有简单释读的插图,占插图总量的88%以上。加之,  相似文献   

11.
<正>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多课时少”这一矛盾已然存在,对教科书进行合理的取舍与整合势在必行。受笔者所在的名师工作室两名教师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的同课异构观摩和研讨启发,笔者认为,针对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上、下)》文化史部分的教学,我们应瞄准“课程结构”靶心,紧扣“纲要”二字,  相似文献   

12.
<正>教科书是重要的教学资源,用好教科书、教好教科书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教学的基本要求。高中历史新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课时容量大,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课时教学任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处理好教科书教学容量大与教学时间相对不足这一矛盾,对用好、教好高中历史新教科书,更好地发挥教科书的功能和作用有重要意义。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为例,从教学理解的角度谈谈对用好、教好高中历史新教科书的点滴思考。  相似文献   

13.
<正>自统编历史教科书实施后,如何最大限度使用教科书中的史料,是一线历史教师关注的重要教学问题。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笔者试以《中外历史纲要》中的一些史料为例,结合自己在探索提高课堂深度学习方面的一些实践谈谈自己的感触,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4.
2019年9月,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海南、辽宁六省市开始使用,其他省市在未来几年也将陆续使用。统编教材有许多新的变化,如培养理念新了,以涵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编写体例变了,回归到大时序下的通史体例;内容相对多了,一年的时间要完成《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的教学。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首先完成教学任务,进而提升教学设计站位,基于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学,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特别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任永斌 《贵州教育》2022,(10):36-38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中外历史纲要》成为本轮新课程改革中高中阶段使用的新教材。相较于旧教材的专题史编撰体例,《中外历史纲要》不再使用模块的形式编写教材,而是使用通史体例编撰,这种编撰体例为教学实践中运用大单元教学方式提供了条件。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为例,以历史核心素养为主旨,  相似文献   

16.
<正>统编版教科书必修部分《中外历史纲要》试行以来,许多老师认为内容多、讲不完、概念多、学不深。所谓纲要,即提纲挈领的要点,在历史演进中则为重要节点,具有鲜明的结构与逻辑。故教师应注重基于纲要的结构与逻辑组织教学,以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笔者试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为例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7.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指示精神,目前各种版本的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已陆续问世。从接受者(学生)的角度来看,新版语文教科书的选文是否起到了提升文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的作用呢?如果新版教科书尚需时间的检验,那么,从新旧教科书的对比中,我们又可以得到怎样的思考和启示呢?带着这些问题,2004年9月,我们对山东省泰山学院中文系2004级新生,即2004届高中毕业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此次调查及其结果分析,我们认为新版语文教科书的选文意识在以下三个方面仍存在认识偏差…  相似文献   

18.
魏源及其《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思想史开篇不可旁绕的章节,旧人教版教材与新版教材《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对此均有介绍,但具体表述有较大不同。主要区别是:旧人教版重点阐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作出重要结论:"这就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而新版教材只是提及"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已,没有予以重点阐释,也没有提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9.
<正>统编版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包含学习聚焦、历史纵横、史料阅读、学思之窗、地图等学习板块,既契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也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对此,如何充分挖掘教科书的史料资源,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与历史解释能力,最终指向家国情怀的培养,是一线教师面临的重要教学问题。基于此,本文拟以“学思之窗”板块为切入点,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探究如何善用追问,开启学思之窗。  相似文献   

20.
<正>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是历史思维的细胞,是组成历史学科体系的基本单元,是构建历史知识结构的基础。实施历史概念教学是湛江市体校历史课程实施的重要路径,是《中外历史纲要》课程特点和体育生学情使然。统编版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以通史结构和正文辅助栏目的方式呈现,引入大量史学前沿研究新成果,总体容量偏大、内容涵盖面广、知识点密度大、叙述过于浓缩。针对此特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2年修订)》建议:在分析课程结构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更为有效的整合……对教科书的顺序、结构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