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在教学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新课导入是这样设计的。预备钟声响后,我说:“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唱歌,谁愿意为大家唱一支歌?”同学们兴致很高,纷纷举起小手。这时,我请一位小朋友到前面来演唱,唱完之后说:  相似文献   

2.
六年制第六册应用题例5求平均数应用题,是等分除法应用题的扩展与引伸。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此类应用题,在引入新课时可通过引导学生摆弄学具“移一移”,以及教师的直观演示,使学生认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然后围绕实例,从平均数的意义入手,巧妙地转化到等分除法,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在新授过程中揭示前后知识的共同因素——基本数量关系,突出后继知识的生长点——先求出总数量,领会其解答方法的来龙去脉,加速知识的“内化”过程,造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人教版)第13—14页例1和例2,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三第1—4题.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 分类(一)(一年级第一学期) 教学目标:1.学会按物体的用途进行简单的分类。2.知道将同一种类的物体按要求分成几个不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今天“小灵通”带我们去参观两个小朋友的家。〔出示挂图〕看,“小灵通”请大家比较一下哪个小朋友的家干净?对了,小华的家好干净,他把书橱整理得干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第三册第Ic页,宵品标f 教学目标:(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音乐)师:小朋友,今天,小灵通带我们去参观“红领巾小商店”。 (投影)小商店到了.你们看小商店有些什么东西呢? 指名回答。 师:这么多的东西,你想买吗? 出示:1.50元 问:你知道这支铅笔多少钱吗?(好的同学回答) 出示:各种东西的标价。 师:这些商品标价怎么读,怎么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本领。 二、新授:(略) 〔设计意图〕 根据低年娜坐生白6特点,我创设情景.让学王去购买商品.当他们不会买、不会读商品勺标价时,他们的求知欲就激发起来…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P92~94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相似文献   

7.
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青岛版(五·四分段)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131~133。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学会求平均数。2.学生经历探究求平均数的过程,培养操作、观察、归纳、概括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学数学的目的,不只是要掌握课本上那已经“数学化”、“程序化”的现成问题,更重要的是着眼自身的发展,能否有缜密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否运用数学眼光发现生活中原汁原味的数学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更好地为将来的生活、处事和工作奠定基础。看了本期这组数学作文,你定会对作文有一种别样的认识;对生活中的数学,定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1.体悟“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3.感受“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概率背景,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让两名同学汇报自己的身高。问:谁能说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学生疑惑时,故意找班上较高和较矮的学生,欲以他们的身高作标准,由此展开争议。学生回答,当学生说出不高不矮的某同学身高作标准时,老师及时…  相似文献   

10.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与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27—31页。 教学目的 1.能够正确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在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 2.能够理解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并且会求平均数。 3.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人们常说文章的开头应该漂亮如“凤头”。上好一堂课,和写一篇文章一样,也应有一个“凤头”,才能引人入胜,效果完美。  相似文献   

13.
导入新课是教学环节之一。抓好这一环节,设计好课前小引,是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如何导入新课、设计课前小引呢? 首先,要把握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充分调动、利用他们的生活直感经验。我所教的是华师一附中初一的一个班。初一的学生都在十一、二岁之间,从思维方面看,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不过,他们的形象思维活动还是相当活跃的。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把具有深刻的逻辑思维的东西加以形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统编教材第12册第4至5页例1。教学目的: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记住它的近似值;2.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根据圆的周长公式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的重点难点: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与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记住它的近似值是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5.
教材:全日制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九册。教学内容:P27—28循环小数。教学目标: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了解循环节的含义;掌握循环小数的分数及其简便写法。教学过程:一、感触新知,揭示课题。  相似文献   

16.
“平均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一、案例以下是“求平均数”一课中的精彩一幕:镜头一:师:我们班的钟榕滨同学参加学校的卡拉OK比赛时,7位评委给出的分数分别是93分、96分、89分、92分、89分、94分、92分,怎样确定她的最后得分呢?生1:把7位评委评出的分数加起来,再除以7。(让学生用这种方法算出平均分)生2:我有不同意见。因为按比赛规则,必须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平均分。师:你们认为呢?(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那么按这种方法再来算算她的最后得分。镜头二:师:下面请各小组结合本节课的表现情况,给自己小组评出这节课能得多少分。生1:我们第一组…  相似文献   

18.
平均数是统计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小学阶段讲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分两次学习,第一次是第八册第一单元,第二次是第十册第一单元,并且将“求平均数”作为一类除法计算应用题来编排。本节教材让学生学习简单的平均数,为以后深入学习根据搜集的数据求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打好基础。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导入新课是小学数学新授课必不可少的环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20.
正重视生物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的终极理想。导入新课是提高生物课堂效果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一节新课,一般包括导入、讲授、巩固等环节。作为"序曲"的导人在新授课中非常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好坏决定着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快速步入课堂,以最佳学习状态进入所学内容,对提高一堂课效率、圆满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