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把“孙子兵法”的思想运用到散打技战术训练中,以提高散打运动员的实战能力。例如,迷惑对手、诱敌上钩、机智勇敢等方法在比赛中可以灵活把握,并加以合理使用,能够达到发挥优势或以弱胜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计名探源公元前700年,楚国用“抛砖引玉”的策略,轻取绞城。这一年楚国发兵攻打绞国(今湖北郧县西北),大军行动迅速。楚军兵临城下,气势旺盛,绞国自知出城迎战,凶多吉少,决定坚守城池。绞城池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楚国大夫莫傲屈瑕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献上一条“以鱼饵钓大鱼”的计谋。他说:“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诱之。”楚王向他问诱敌之法。屈瑕建议:趁绞城被围月余,城中缺少薪柴之时,派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运回来,敌军一定会出城动夺柴草。头几天,让他们先得一些小利,等他们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动夺柴草之时,先设伏兵断其后路,然后聚而歼之,乘势夺城。楚王担心绞国不会轻易上当,屈瑕说:“大王放心,绞国虽小而轻躁,轻躁则少谋略。有这样香甜的钓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孙子,用“减灶”法在马陵道胜庞涓,蜀汉诸葛亮也多次运用“减灶增兵”之法大破曹魏。此兵法之奥妙在于通过表面上的“减灶”隐瞒自己的实力,迷惑对手,使之作出错误判断而招致失  相似文献   

4.
孙子在《兵势篇》中讲到:“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其意思就是说,善于用伪装诱骗的方法去迷惑对方,使其产生错觉,陷入判断错误和行为错误的困境。假动作可以迷惑对手,欺骗防守方做出错误的判断,而进攻方则迅速摆脱防守获得进攻机会,因此,熟练掌握假动作技巧对提高队员的实战能力有重要作用。一、兵不厌诈之虚晃突破  相似文献   

5.
减灶赚庞     
本周刊于象棋古谱《渊深海阔》第368局。(《百局象棋谱》第28局更名为“行兵减灶”)。“减灶赚庞”讲的是战国时,魏将庞(言口月)进攻韩国,孙膑为救韩国之围,利用增兵减灶之法迷惑魏军,设伏于马陵道,终于在马陵道上大败魏军。本局用这个典故作局名,意在进攻方采用迷惑和引诱对方的方法达到解围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说唐》里有件趣事:秦琼和罗成互相传授本门武功.秦家锏、罗家枪,在当时都是一绝.二人都有小九九,秦琼雪藏了本门绝活“杀手锏”,罗成只字不提“回马枪”.“回马枪”是罗家枪的精华,一般使枪都是向前刺出,回马枪是反着来,他先诈败佯退,诱敌来追,过程中突然回马,反手一击,对手猝不及防,不死亦伤. 朝鲜战争二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硬件配置远远不及对手的条件下,故意示弱,诱敌推进,有预谋地杀了一个“回马枪”,一举逆转了战场上的形势,彭德怀给曾经当过西点军校校长的麦克阿瑟上了一课.  相似文献   

7.
一谈到“谋略”,人们往往和战争联系起来,这有一定道理。因为谋略最初产生于军事斗争,而且在战争中运用较多,成效也最显著。如孙子的“兵者,国之大事”“兵者,诡道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等谋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相似文献   

8.
雪僧 《武当》2003,(4):46-48
胡孚琛先生所谓的龙虎丹法三家相见,即乾鼎坤鼎并用,与丹家本人,三家相见者也。也就是胡孚琛先生所谓的《金丹真传》上的工夫。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看一看前人古仙的评述。 陈撄宁先生在《答苏州张道初君十五问》中云:“《金丹真传》,繁琐无当,不如《悟真篇》之简易。后人疏忽,每每混作一谈,虽以知几子之聪明,且不免为其所误,何况余子。《金丹真传》之法,比较《悟真篇》又下一等,绝对不是我们所谓神仙眷属之说,请勿误会。”在《答福州洪太庵君》一文中云:“用乾鼎不合《参  相似文献   

9.
抛砖引玉三十六计第十七计,出自唐《传灯录》,是疑兵诱敌的谋略。棋艺中,与引离、吸引等战术技巧相近。本局,红方采取弃兵引离,正侧多向攻击而胜。  相似文献   

10.
药在百味中     
食疗之法,源远流长。2000多年前,周朝即设“食医”之职,《内经》亦载:“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亦即药物(古代谓之“毒药”),是攻邪、治病的;食物,是用以补益养正的。人体正气旺盛,无病能预防,有病会减轻。所以,宋代名士王介甫说:“味,养精者也;谷,养形者也;药则治病者也。”尝闻古今许多大医学家,都善于用饮食代药。唐代“药王”孙思邈,认为人的“安身之本”就是饮食。人患疾病,服药若多,消化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中医称为“败胃”,如果停药,胃气便可渐苏,此时…  相似文献   

11.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是毛主席诗中名句,它蕴涵了战争中胜败转换的至言哲理,令后人悟鉴。门球运动虽不是战争,在比赛中却有类似战争胜败转换的因素、规律、态势。在比赛中,经常出现在绝对优势下,一招失算就导致失败。下边介绍一实例,可能品悟出点端倪来。有一场球  相似文献   

12.
足球36计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原文:类以诉之,击蒙也。译文:用类似的东西诱惑敌人,使敌人懵懵懂懂地上当受骗。抛砖引玉是一种先于后取的策略,它的顺利实施全靠“利而诱之”,其实质就是:我方付出较小的代价,却获得很大的好处,做出较小的牺牲,却赢得了较大的胜利。此计中的所谓“抛砖”,就是利用敌人爱占便宜的弱点,先给一些甜头,引诱其上钩,慢慢地“引玉”过来。好比钓鱼一样,以一条小蚯蚓为诱饵,钓上一条大鲤鱼。1994年巴西队在时隔24年之后,又一次坐上世界霸主的王位。这主要得益于它拥有一位既老经又现实的统帅佩雷拉。在这届杯赛中…  相似文献   

13.
马家军的盖世奇功令国人振奋,同时也招来某些外邦人的私语,说什么我军制胜的秘诀是用了兴奋剂云云。此说又类同“银河号事件”,用马俊仁教练的话说:纯属贼喊捉贼,一派胡言,不值一驳。倒是有一条花边新闻颇为有趣,说马家军屡建奇功与进补甲鱼有关。笔者对此说未敢妄疑,中国的食文化博大精深,或许它与领袖食红烧肉补脑和老聂吃西瓜赢棋同出一理。近来愈传愈玄,好事者一再渲染,推波助澜,甚于天方夜谭。综合口碑资料与街头小报,集成如下神话:甲鱼者,王八也。“八”字意为“发”。“王八”于是意指王天下把财发。而马教头麾下女将王军霞、曲云霞  相似文献   

14.
杜子宇 《武当》2007,(4):16-17
一、虚实运用 在天为阴阳,在地为水火,在人为刚柔,在拳为虚实,是以天理为一贯。太极拳明虚实重变化,乃太极阴阳变化大律的巧取妙用。所谓动静开合、吞吐、长降、沾离、蓄发、柔刚、进退等等,都是虚实及其变化的直观展示,并依其错综而有序的虚实变化演绎天道自然之理。虚实变化首先是内在运化,意在内而益寿,意在外而攻打。从技击而言,虚实变化都蕴藏着战术策略的内涵特征。正所谓“兵行诡道”也。那么虚实灵变就成为“灵机活法”“隐显莫测”的重要机源。所以,在虚实的利用上都在“灵变暗换”上运机缘,找消息,要在真意和心神的灵变上寻求“莫测”。李派太极讲“有虚实、没虚实”,要求“练有归无”“神机莫测”。所谓“虚也实,实也虚,要实即实,要虚即虚”但“非虚实不变,而是灵换难辨”。“变在无形无象中,全凭心意一点灵”,灵者源于神。李瑞东老先生还云:“虚实之法,变化不一。有先虚后实,有虚实实,有实实虚,有虚实实,有实虚虚。”这也都说明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突出难测之变。由此,也就形成了战术运用上的“分兵之法”、“逗引之法”、“稳军之法”、“激将之法”、“游战之法”等等。  相似文献   

15.
实用腿法     
拳谚云:"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在实战中,以手法的左拨右格,上托下拦,封住敌之拳脚;或两手亮开门户,诱敌来攻;或以手法虚晃敌身,察其动静……待机用腿法攻敌之空当。下面介绍实用腿法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兵法者,用兵作战之法,即带领军队作战的方法。武学者,练习武术之法。武术者,搏人之术也,以最小之代价取得最大之效果。故兵法与武学深有相通之处,都是交战之法。所不同的是兵法为指导军队作战,而武术是指导自己的身体作战。然而军队有兵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军事家孙子提出兵者,诡道也。其基本作战思想重谋略(智慧);截拳道创始人李振藩在实战中亦重谋略(智慧),并将格斗者分为智慧型和力量型两类。其提出截拳道其实是建立在假动作声东击西的运用,以及诱敌,设陷的智慧型打法基础上的、智慧有时亦可谓之为一个人  相似文献   

18.
刘健康 《武当》2007,(1):35-35
堵法诀向前进逼诱敌出手,敌一有出手攻我之动机,我迅速出手将其堵回,从而制敌于半势,或半步之中。诀云:“敌不动,我不动;敌微动,我先动。”例如,敌我对峙,敌出腿欲踢我小腿,  相似文献   

19.
敌战计     
1、无中生有原文: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译文:用假象诳敌,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由虚变实,使对方发生错觉。大大小小的假象,掩蔽了真相。 古语有云:“无而示有,诳也。诳不可久而易觉,故无不可以终无。无中生有,则由诳而真,由虚而实矣,无不可以败敌,生有则败敌矣。”也就是说,在敌方处于平静的时候,我方利用虚假情报迷惑敌方或者制造一些谣言来惑疑对手,使对手发生混乱,而我方趁此时机攻击,会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程元江 《武当》2008,(10):49-49
“五气”养生法是道家修身之法,也是古代以气养生修身的重要方法,并在民间广为流传。现将“五气”养生法以通俗易懂的语句整理解析,谨供养生爱好者参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