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周刊》编辑大法(下)——关于概念、关键词及流行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下三分最新潮,二分来自<新周刊>. --<期刊中国>一书评语 语言是文化的集体面具.诗人……像操纵木偶那样操纵语言. --互联网先知、"传媒巫师"马歇尔·麦克卢汉 界定就是屠杀,暗示就是创遣. --法国作家马拉梅  相似文献   

2.
审稿是总编最头疼的时候,而毙稿是他最威风的时刻.打工仔出身的<苹果日报>老板肥仔黎的毙稿方式很江湖,就是把稿子从屋里"飞"出来,每到此时,小编小记们会战战兢兢立于门外,等候发落.扔稿情景被编入台湾搞笑模仿秀节目<全民大闷锅>之"芒果乱报".  相似文献   

3.
萨梅尔·约翰逊认为“杂志是典型的冲动型购买品。”《新周刊》正是将专题报道通过大标题、图片等呈现在封面上.意图形成杂志的显著卖点。  相似文献   

4.
杂志人也是人,也是一种职业,是职业就会有强迫,有强迫就会拧巴。只是杂志人的拧巴方式有些独特罢了。  相似文献   

5.
闫肖锋 《青年记者》2007,(23):58-61
自本期开始,刊发《新周刊》总主笔闫肖锋先生解码《新周刊》的系列文章,因为《新周刊》在报刊界确实与众不同,不像白酒那般浓烈,不像啤酒那样浅俗,给人的感觉更像鸡尾酒,恰如她所处的这个风起云涌五光十色的世界。在剧变的时代做媒体,幸,也不幸。世界为我所用,是幸;我为世界所吞没、抹平甚或碾碎,是为不幸。《新周刊》,当属于前者。  相似文献   

6.
7.
刘静 《新闻传播》2014,(2):23+25
本文将以《新周刊》为个案,选取《新周刊》品牌建设三个特点,探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新周刊》品牌化发展道路以及对我们期刊杂志的借鉴意义。创刊于1996年的《新周刊》,作为国内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新锐杂志,在经历了十多年不间断的创新和摸索后,其品牌发展及品牌推广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操作模式,本文通过研究《新周刊》品牌核心要素的建立及维护,对这个典型媒介品牌进行解读。文章涵盖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对《新周刊》品牌的内容特色进行分析。第二个部分对《新周刊》特色封面进行解读。最后一个部分针对《新周刊》的市场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闫肖锋 《青年记者》2007,(24):68-71
专题策划大致可分两个方向:一个是“击中社会紧绷的那根弦”做热话题,紧跟社会热点,杂志并无时效优势;另一个是“找准社会麻筋,狠力一扎”,做冷话题,冷话题非真冷,而是找对社会潜流、潜规则下手。《新周刊》基本属于后一个方向上的。  相似文献   

9.
"做一本成功杂志最重要的是什么?"一次,人头马品牌公关总监提出了这个问题.有时候恰恰是最简单的问题最能击中要害.一刀杀进来,切中核心.杂志的成功要素固然少不了市场环境啦、定位啦、传媒战略啦、良好团队啦之类,但我想这位总监不期望听到这些.  相似文献   

10.
《选题论》及选题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新周刊>的专题震划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其在内容、形式、运作及传播上的特色等.  相似文献   

12.
审稿是总编最头疼的时候,而毙稿是他最威风的时刻.打工仔出身的<苹果日报>老板肥仔黎的毙稿方式很江湖,就是把稿子从屋里"飞"出来,每到此时,小编小记们会战战兢兢立于门外,等候发落.  相似文献   

13.
杂志创新策略--访《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新城用“默默无闻”来形容自己就任《新周刊》执行总编前的12年,那时他在电台工作,干的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活。但也就是在这个岗位上,他连续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封新城对其12年广播工作的“不以为然”,倒是反衬了他对平面媒体的狂热———他自称做《新周刊》是多年积累的一次大爆发。他还把“引爆”的功劳归为他当年广东电台的同事窦文涛的引荐。窦和封在同一年离开电台,前者一开口就滔滔不绝,去了凤凰卫视;后者一动笔便是滔滔江水,以说“不”的姿态使《新周刊》在青年人群中所向披靡。《新周刊》社长孙冕宣布封新城任执行总编时…  相似文献   

14.
荆丽娜 《新闻知识》2012,(12):57-59
面对微博的挑战,搭建官方微博平台,将微博作为自己全媒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多数传统媒体的积极选择。《新周刊》官方微博以个性化的微博定位、创意十足的信息整合和人情味的互动模式,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传统媒体与微博的融合之路,其在微博时代的创新举措对传统媒体的微博应用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周刊》创刊至今一直倍受瞩目,被誉为期刊界的“黑马”。富有冲击力的选题策划和精品包装策略使《新周刊》成为一种品牌,这个品牌带给《新周刊》的是一批稳定的读者群和社会各方面的认可,使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6.
定位表现心智,对于《新周刊》,这个心智就是“锐”。只要保持杂志品牌“锐”的DNA不变,表现形式是可以随需而变,与时俱进的。“锐”字贯穿于杂志的整个三次售卖之中。  相似文献   

17.
18.
<秋菊打官司>造就了一个流行语:"给个说法".电影借秋菊的嘴感叹写状人的钱如此好挣,"你就每天给个说法,每天收钱?"传媒就干着这样的事,每天都在"给个说法",每天收钱.其中,靠制造概念给说法的套路,<新周刊>算是一个代表.  相似文献   

19.
《青年记者》2008,(6):47-47
1.采访的对象设置和提问设置与传媒定位有关,记住《新周刊》的定位是观点新锐和表达形态新锐的时事生活杂志。2.以下是获得采访线索的常规渠道:报刊电视广播网络;新书;同行与专家;自己的和别人的生活经验与思考。3.一篇文章,要有至少两个信息源;如果报道社会事件或现象,采访对象不应少于5个,以获得不同立场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五四运动前夕,罗家伦在《新潮》杂志上发表《今日中国之杂志界》一文,批评矛头直指商务印书馆旗下的《东方杂志》等著名刊物。《东方杂志》内部被迫实行改革,最大的变革就是更换了杂志主编。《东方杂志》新主编陶惺存化名景藏,发表文章回应罗家伦,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办刊观念。本文试将论争中的两个不同办刊观念进行梳理,并结合当时的时代特点对两个阵营的办刊观念进行分析,以期获得更为全面、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