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几年,高职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渐成燎原之势,因此,高职教育研究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对高职大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初步探讨,认为“习得性无助感”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的错误观念,教师的不当教育方式,同学的错误影响以及他们自己的错误归因,并据此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学龄前阶段是个体乐观心态形成的关键时期,掌控感缺失和消极解释风格会导致幼儿产生习得性无助现象,教师作为幼儿生活的主导者,是幼儿成长过程评价的主体。面对幼儿的无助,教师及时介入能引导幼儿以乐观心态冷静分析问题,勇敢面对挫折,形成乐观解释风格与习得性乐观。  相似文献   

3.
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存在性别和成绩的显著差异;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成绩差异显著;教师期望与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呈显著负相关;在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对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影响中,教师态度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习得性元助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失败或挫折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习得性无助现象在学困生身上是比较普遍的.本文在对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四种表现、两种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5.
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得性无助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失败或挫折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习得性无助现象在学困生身上是比较普遍的.本文在对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四种表现、两种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6.
习得性无助学生具有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概念、低自我效能感和消极定势等心理特点,其成因是:成败经历、消极评价和不当归因。可采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归因训练和强化法等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职生是"习得性无助"的易感群体. "习得性无助"给中职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是他们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中职学校应具体分析中职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成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受到多次挫折之后产生的对应付情境的无能为力感.消除高职初任教师教学习得性无助感对于提高高职初任教师的良好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习得性无助是指有机体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学生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使学习被动,成绩难以提高,进而成为学困生.研究学困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成因及教育对策,帮助学困生摆脱困境,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习得性无助”现象是一个长期困扰着中小学教育的现实难题,目前尚缺少切实有效的教育干预。本文从物理学习角度着重论述了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心理特点、无助现象的形成原因、对无助现象的有效干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高一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学习表现,分析了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对改善这种状况提出了策略。  相似文献   

12.
王亮张英 《教师》2014,(14):6-7
目的:探讨中学生的习得性无助与学校适应以及两者的关系。方法:采用习得性无助问卷和学校适应问卷对1145名中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根据习得性无助的指标可以将习得性无助分为三种类型:高无助型、边缘型和正常型;高无助型的学生在在校行为以及学业成绩上的均分低于边缘型和正常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除情绪无助与常规适应、学业成绩相关不显著外,中学生的习得性无助与在校行为、学业成绩均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P0.01);习得性无助对在校行为和学业成绩有极显著的负向预测效应。结论:中学生的习得性无助与学校适应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狗捆绑在实验室里,反复电击。起初,狗受到电击后奋力反抗,但由于捆绑结实,狗无论怎样努力都徒劳。最后,狗不做任何反抗了。这一实验证明:当动物处于经过努力仍无法避开有害的情境时,它所获得的经验会使其消极地接受命运,而不再做任何尝试和努力。赛利格曼称这一现象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之后,赛利格曼又做了这样的实验,他将被试者带入一问噪音很大的房间,然后告诉被试者如果想降低噪音,可以去调节一个按钮,其实这一按钮是无效的。当噪音引起被试者烦躁时,被试者就试图操作按钮降低噪音,可发现根本不起作用,之后就不再尝试了。当赛利格曼把他们带到另一间情形相同的房间时,他们根本不去操作按钮来减少噪音。可见,“习得性无助”现象也会在人身上发生。  相似文献   

14.
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有的人会一蹶不振,甚至破罐破摔,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但是有的人却能绝境反击,重新站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人们对事情成败的不同归因.人们通常把事情的原因归因于能力、努力和运气.归因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这种不同的心理体验又会对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同的影响.因此,有的人能够在困难中看到积极因素,看到黎明前的曙光,培养起习得性乐观;但是有的人却在挫折的压力下,产生习得性无助,自暴自弃,走向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用狗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把狗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首先,他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无法逃脱的笼子里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能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伤害狗的身体.这些狗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离笼子,但经再三努力,发现根本无法逃脱后,狗的挣扎程度逐渐降低.而后,实验者把这些狗放进一个中间放置隔板的笼子里,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  相似文献   

16.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幼儿对某个问题作出“我不会”“我不懂”之类的回答。偶然如此,可能不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但长期如此,就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这对幼儿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在经历过消极体验之后,再面临同样或类似情境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如果幼儿从小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心理与行为表现,将不利于其健康成长。试想一个遇事就表现出无能为力,对什么都缺乏信心的人怎么会生活得很好呢?一个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停滞不前,并将这些归因于先天的或非自身原因的人,怎么会取得成就呢?因而,在教育中警惕幼儿习得性无助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习得性无助感及其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失败和挫折,由于缺少社会经验,或其他原因,学生往往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所谓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人或动物在不断的受到挫折后而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简称:无助感。”(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①这种心理状态一旦产生,就会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在做事时消极被动、缺少热情。在认识上,自我评价过低,自己瞧不起自己,有自己不如人的感觉,担心自己笨拙,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习得性无助感常以一种消极防御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嫉妒、猜疑、羞怯、孤僻、迁怒、自欺欺…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行为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大学生在经历了某些特定的挫折体验以后往往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行为,他们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心理状态,并最终导致其努力避免失败,力求避免无法实现的目标,情绪抑郁、焦虑并以自暴自弃、堕落的形式表现出来.本文阐述了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的表现、成因,并从认知评价方式、认知归因方式的改变、行为的强化训练及目标激励训练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矫治方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习得性无助感已成为当前学生学习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习得性无助感的初步探讨认为学校环境压力、家长消极评价、单一的评价机制是习得性无助感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结合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体会提出了学校和家庭环境中习得性无助感的防治对策,从归因训练、自我效能感训练和策略训练三方面对存在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提出了治疗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长期失败等消极情绪的影响下,学生易于产生习得性无助,进一步阻碍差生的学习能力发挥作用,因此,差生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原因研究就显得尤为重,从总结原因中发现,学校课堂教学有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培训班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将两种课堂教学对比,给学校课堂教育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