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方公民社会理论的复兴及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方公民社会理论形成和流行于 1 7— 1 9世纪上半叶 ,在 2 0世纪 80年代重新复兴 ,90年代持续升温。它起初被视为改革斯大林全能国家模式的出路 ,后来又受到改革国家并调整其与公民社会关系的要求的推动。复兴以来的公民社会概念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 ,人们在公民社会与国家关系问题上形成了更全面的认识 ,实证性的研究方法受到重视 ,研究范围极大地拓宽 ,全球化公民社会的前景也进入学者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正逐步由传统型向现代型演变。当代中国公民法律意识变化的途径因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方面的不同而显现出一定的差异和不平衡。为此,在促进公民法律意识变化途径的选择上,一是要发挥电视优势,提高法制教育效果,二是农村普法宣传活动要增强实效,三是要兴利除弊,积极发挥网络作用。  相似文献   

3.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一词和黑格尔以及马克思所说的"市民社会"含义完全不同,应该翻译为"公民社会".它介于私人生活领域(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治社会)之间.他所提出的国家是一种广义的国家即政治社会和公民社会的结合体.这种广义的国家概念把文化公共领域作为国家行政控制的一个领域.按照这种国家观,文化领域仅仅具有意识形态的意义,而与理性共识无关.他对于国家和公民社会的这种理解适用于夺取政权和维护政权,而不适用于民主地管理国家.  相似文献   

4.
一、公民社会的概念 中国内地学者对公民社会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采用二分法,第二阶段主要是采用三分法。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概念发生着伦理嬗变,呈现为三种形态,即文明意义上的、经济意义上的与文化意义上的。从古希腊到近代形成了一脉相承的古典市民社会的文明形态概念;而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是现代意义上的概念,它与古典市民社会概念有着本质的差异,是与政治社会相剥离的经济形态;市民社会并不单纯是一个社会劳动和商品交换的市场经济体系,它还是一个由自愿交往的社团和组织所构成的社会文化生活领域,这种文化形态的市民社会概念代表了当代西方社会新思想的变化,它是由葛兰西、哈贝马斯等思想家突显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工》2009,(3):46-47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公民社会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民间组织在审批、登记、资助、管理、人才、参与、信任等方面,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但我认为中国公民社会最重要的困难,来自于制度环境。一些党政领导对它的意义和作用仍然缺乏正确的认识,还是像传统那样把它简单地当作“西方的东西”,或反政府力量。  相似文献   

7.
1994年7月“国际政治和社会研究合作(ICPSR)调查资料档案馆”发表了由多国学者组成的《世界价值观调查》课题组于1990年3月至1991年1月在43个国家进行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资料,根据此次对西方国家的调查资料的分析和西方学者的有关论述,可以看出目前西方社会价值观念的嬗变主要表现为如下态势:  相似文献   

8.
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理论的分析,尤其是其市民社会理论中内涵的自由、法治和民主精神,对当代我国社会主义公民文化教育具有现实的时代意义。当前,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公民文化教育十分必要,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在推进社会主义公民文化教育时,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为前提,以民主和法治精神的培育为核心,以切实扩大基层民主为基础。  相似文献   

9.
韩芳 《江西教育》2012,(36):14-15
社会科课程是世界许多国家实施学校公民教育的重要课程。澳大利亚社会科课程的发展经历了作为公民教育课程的引进、公民教育目的的弱化、公民教育目的的重新确立和不断完善四个阶段;与之对应,澳大利亚公民教育也历经了发展、荒废、复兴和全面发展的路程。澳大利亚社会科课程与公民教育的嬗变例证了社会科课程与公民教育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发展问题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高层精英 ,都开始关注并参与讨论这个看似与生活并不十分密切的话题。污染、失衡、贫困等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难题迫使人们不得不进行理性的追问 ,实践无疑是理论发展的动力 ,同样 ,社会要健康协调地发展也需要理论的导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 ,一个原本人们不太熟悉的名词———“科学发展观”频频出现于各种媒体。“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全新阐述 ,它不仅表明了我国政府对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关心 ,也标志着党中央对发展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为全面理解与深入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精神实质 ,本刊特发表的一组文章 ,希望能引起各界对此问题的进一步关注。———编 者  相似文献   

11.
“全球公民社会”视阈下我国大学公民教育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公民教育从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内容的设置到教育实施路径的选择都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需要重新完善现有的大学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并要对其教育内容进行丰富与拓展,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多元化的大学公民教育实施平台.  相似文献   

12.
公民社会是现代公民的成长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公民是现代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和承担平等义务的社会成员。相对独立于国家的公民社会的形成是现代公民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公民社团是育成现代公民的重要场域。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精神实质是中国社会历史主体在实现差序格局现代表达过程中所实现的市民社会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逻辑互动;总的来说,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突出地体现为市民社会、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文明现代化等视域中差序格局现代表达方式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14.
14~16世纪,欧洲处于社会转折时期。这种转折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一方面是新思想和新观念不断涌现,并发展壮大成为一种除旧布新的社会思潮;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基督教的时代性改革,最终理性战胜信仰,为资本主义的到来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精神实质不是简单地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外在表现样态模仿和变革。中国社会传统结构具有不同于西方社会传统结构的根本特点,即乡土性。这种传统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的社会,而不是西方以团体为中心的社会。因此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进程事实,显示了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进程不是由一个“金字塔型”向“橄榄型”社会结构的革命性转变进程。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精神实质是中国社会历史主体在实现差序格局现代表达过程中所实现的市民社会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逻辑互动;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突出地体现为市民社会、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文明现代化等视域中差序格局现代表达方式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16.
公民教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当代西方公民教育思想主要形成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流派:自由主义、共和主义、社群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本文通过对这四个流派的简要梳理,审视其公民教育的核心理念,以期对中国公民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7.
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转型阶段、现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和当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在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公民德性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具体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回顾和反思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演变的历史,对于我们把握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建构我国公民德性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公民社会的内涵、特征、存在的必要性等方面阐述了公民意识教育的概念、公民意识教育能为公民社会的构建提供意识层的基础和能力层的保障、公民意识教育理应成为公民社会的奠基性教育等观点。  相似文献   

19.
为公民社会培养人--公民社会与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的产生及发展有其历史延续性。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应关照其现代性及本土性特征。尤其在中国建设现代公民社会的进程中,教育应对其作出合理回应,从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方面作出恰当选择,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培养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时代产生全球公民社会,全球公民社会需要全球公民。全球公民不仅生活在全球化时代,更要具有全球意识和人类关怀,并愿意为世界的和平与人类的发展、全球的公平与正义、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采取积极的行动。培养负责任的全球公民,是全球化时代赋予公民教育的新使命。全球公民教育,就是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并愿意为全球和人类的发展而积极行动的负责任的公民的教育,包括人权和人道主义教育、全球意识和全球责任教育、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