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爸爸去哪儿》是2013年第四季度席卷收视狂潮的一档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以明星父亲为卖点,以可爱萌娃为看点,以一种"小清新"的姿态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眼球。从符号学角度出发,通过了解符号学与电视艺术的联系对其进行剖析,从内容与视听语言两个大的方面进行探索,尝试解释其中的符号化现象、探索它承载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
目前,新闻传播已经进入“读图时代”,所谓“一图胜万言”,绝大多数报刊都非常重视新闻图片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头版头条的新闻图片,更是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能给广大读者带来视觉冲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相关的情感,更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报纸的报道方针,本文试图从符号学角度分析头版新闻图片如何体现报纸报道方针和办报理念。  相似文献   

3.
早在符号学诞生以前,中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就在他的<红楼梦>中,有意识地把汉字作为一种艺术符号,运用汉字符号的所指、能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意指作用,来塑造形象,表现思想,造成符号活动中"剩余意指作用现象".诸如:姓氏名字,谜语谜面,十二钗判词等,都有把汉字作为艺术符号的地方.从不同角度或展示人物性格,或预示人物命运,或暗示人物结局.有的还反映人物思想,或抨击社会现象,实在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4.
《教长的黑面纱》是美国19世纪小说家N.霍桑的名作,“黑面纱”的真正意义一直是读者争论的问题。然而,不管争论如何激烈,几乎采取的都是结构主义方法,作为能指的“黑面纱”,有确定的所指意义。但从解构主义观点来看,“黑面纱”的所指,必然具有不确定性,延异性.事实上利用解构主义观,通过对小说中“黑面纱”其所指的追问典型片段分析,发现“黑面纱”在追问中实现了“延异”,其所指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拉康的有关能指/所指及潜意识的理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剧本《晚安,苔丝狄蒙娜(早安,朱丽叶)》主人公康斯坦斯的心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教长的黑面纱》是美国19世纪小说家N.霍桑的名作,“黑面纱”的真正意义一直是读者争论的问题。然而,不管争论如何激烈,几乎采取的都是结构主义方法,作为能指的“黑面纱”,有确定的所指意义。但从解构主义观点来看,“黑面纱”的所指,必然具有不确定性,延异性.事实上利用解构主义观,通过对小说中“黑面纱”其所指的追问典型片段分析,发现“黑面纱”在追问中实现了“延异”,其所指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敦煌文献中保留了大量的佛经词汇,这些词汇对中国的文学及文化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以"涅槃堂"为例,从能指、所指的角度去理解此词的双重意义,从语用的角度分析其隐喻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是语言学家索绪尔在讨论语言符号时所提出的一组概念,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没有必然联系,但在实际运用中能指与所指有固定的关系。伊恩·麦克尤恩的短篇《立体几何》中就是利用了这组概念的关系,推翻读者阅读的预设,使故事的结局出人意表,作者从叙述角度和叙述内容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自从索绪尔提出从符号学角度出发提出能指所指概念之后,各大学者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讨论能指所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该理论的缺陷。通过对2000-2016年期间国内学者对该理论的研究进行分类概述,使读者了解该理论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经典小说《红字》中,作者霍桑的象征主义创作方法与符号"A"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任意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方面,红字"A"的所指为三个主要人物:海丝特,丁梅斯代尔和珠儿。另一方面,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红字"A"的所指为"A"的词汇扩展:红字"A"由Adultery到Able再到Angle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尝试运用“符号学”理论分析《红楼梦》中的双关,探索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指出汉字符号的能指,所指,以及它们的关联——意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文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陈寅恪先生1954年著《论韩愈》一文,是研究中国中世纪史划时代的文章。本文作者分析了《论韩愈》一文的意旨。指出文中以“尊王攘夷”为古文运动之中心思想,强调了一方面吸引外来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相似文献   

13.
社会损失概念在旅游地社会承载力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探析了旅游对社会影响的因子和旅游地居民承受力的影响因子。尝试性地提出了主要影响因子的遴选方法以及对旅游地社会承载力的测算方法,并进行了实例测算。  相似文献   

14.
陈白尘喜剧的加冕、脱冕与巴赫金的狂欢化的加冕、脱冕不仅在方式上而且在本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蕴涵着鲜明的现代性与民族性。陈白尘喜剧对巴赫金的狂欢式的加冕、脱冕的创造性改造与利用,对塑造反面喜剧形象具有重要的审美作用,同时,使狂欢式的加冕、脱冕突破了民间文化的思想立场,上升到革命民主主义的意识高度。  相似文献   

15.
陈寅恪先生"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的观点,除了含有明显的自谦语意之外,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古史研究所具有的特殊的难度。古史研究要求对文献记载和考古学材料作严格的审查。自学古史应具备基本的学术素养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陈先生的观点在学风浮躁的今天仍具有深远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环境学专业在使用《环境学概论》时 ,应如何取舍和补充教材内容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教材中存在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用喜剧性的叙事手法,塑造了孙悟空这个中心人物形象.前七回是表象的"悲剧",实质的喜剧,作者以喜剧化解了表象的"悲剧".明代精英文化人的作用,使孙悟空成为明代中后期的"文化英雄",以后又从<西游记>主题中转换为母题,形成大众化审美典型.  相似文献   

18.
《酷吏列传》为我们展现了西汉时期酷吏的成败人生。酷吏在汉武帝实施的各种政治措施、经济政策上起了重要作用。酷吏的悲剧人生有其时代性和政治性,更有其自身的性格缺陷和人格缺陷,这非常值得我们后人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满意不满意》是1963年上映并广受好评的喜剧电影。我们能够发现它在"十七年"喜剧片中散发出的别样风情,体会到深深根植于"十七年"的喜剧片及整体电影创作理念中所表现出的种种特点,重读这部影片,有助于我们理解"十七年"喜剧电影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陈寅恪学术贡献与学术观点的评估、对陈寅恪人格特征与化取向的剖析、对陈寅恪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对全面评价陈寅恪的若干思考,可得出结论,陈寅恪存在理智与情感的尖锐矛盾,理智上能清醒地看到中国旧化必然歇绝的历史命运,情感上却无法摆脱对此化的深深眷恋。不仅陈寅恪的《诗集》,而且陈寅恪的全部作,都是对这一化的余音不绝的挽歌。陈寅恪的思想基础不是人本主义。而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他所追求和维护的不是“天下万世之真理”,而是囿于一时间(前现代)、一地域(封建中国)的终将归于不可救疗之局的纲常名教。陈寅恪不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而是一个坚定的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