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第三条道路”的实质是民主社会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化.“第三条道路”对于当前全球经济危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资本主义的宏观调控只能廷缓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宋宏 《历史教学问题》2005,(2):65-69,74,95
随着 1 9世纪末资本主义文明危机的日趋严重 ,西方古典自由主义面临巨大的挑战。作为其对立面的社会主义思潮在 2 0世纪初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在此情形下 ,自由主义通过吸纳社会主义思想因子的方式来改进自身的理论内容。受西方思潮的同步影响和国内问题的激发 ,五四以来的中国自由主义一开始就与社会主义有着相当的亲和性。本文以张东荪社会民主主义思想为个案 ,具体探讨中国的自由主义究竟是如何与社会主义相调和 ,如何处理与激进社会主义的关系 ,并进而考察这一理论尝试是否成功 ?前景怎样 ?由此彰显在近代中国思想激进化的背景下自由主义的历史命运以及它所提供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新自由主义思潮在西方国家逐渐流行,对学校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推动下,西方社会寻求走“第三条道路”,不断借助于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力量推动教育重建,对教育理念、教育制度、学校运作模式、教育评价方式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打破了现代教育制度的固有模式和体制.然而教育变革却使得西方“个人主义”更加泛滥,学校教育远离公平,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全球扩张.反思和批判新自由主义教育思潮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制约第三条道路的几个潜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三条道路在理念更新与政治实践方面作了许多新的探索 ,从而被它的倡导者们看做是后冷战和全球化时代一种可堪期许的新的政治可能性。然而 ,它的许多特点 ,如中庸色彩、实用主义、修正主义和批判精神的淡化等是具有双重性的 ,它们在赋予第三条道路“革新”面孔之同时 ,也有可能成为其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自由与平等是资本主义的两大基本原则。它们之间的张力是资本主义发展演进的动力。20世纪,资本主义经历了罗斯福“新政”、里根革命和“第三条道路”三次大调整。从根本意义上说,每次调整都是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在自由与平等之间寻找平衡点。三次调整,三次蜕变,资本主义具有了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6.
许平 《历史教学》2006,2(5):5-8
自由与平等是资本主义的两大基本原则.它们之间的张力是资本主义发展演进的动力.20世纪,资本主义经历了罗斯福"新政"、里根革命和"第三条道路"三次大调整.从根本意义上说,每次调整都是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在自由与平等之间寻找平衡点.三次调整,三次蜕变,资本主义具有了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前社会主义国家市场化改革陷入混乱,同时新自由主义无法解决西方面临的内部危机,西方左派应时就势提出了“第三条道路”,试图解决全球化时代西方面临的一系列发展问题,重新回到西方政治舞台的最前沿。进入21世纪后,“第三条道路”日渐式微,重新审视冷战后“第三条道路”理论,对于新时期中国深化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由主义曾经是20世纪中国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五四之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随着现代工人阶级的成长."走俄国人的路"、走"根本改造"的路、走社会主义的路.终于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旋律.而与此相应的是.自由主义不断式微,最终在中国走向末路.  相似文献   

9.
对于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研究,当今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自由主义、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三分模式。这一模式的优点主要在于对现代社会核心价值理念“自由“的肯定,抓住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历史本质。局限性主要是其理论逻辑存在着混乱,所持守的“自由主义“立场也存在着理论困难,即没有认识到“自由“等具有普世性的价值理念既是开放的、也有其难以解决的内部困难,尤其是这种普世性并不表现为特定的社会制度模式甚至制度细节,否则在逻辑上就是对“自由“的否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在历史给定的不同民族文化传统和不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通向“自由“的道路永远敞开着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第三条道路”与社群主义两大政治哲学思潮在当代的复兴具有相似的理论与时代背景,不仅如此,二者的基本主张与理论内容亦具有一定相似性,都关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正义、国家作用、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等基本社会问题。当然,在具体的政策方面,他们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不可否认,“第三条道路”与社群主义在为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方面做出了一些合理的尝试,但由于其都未能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真正危机与矛盾所在,因而二者在实践上注定都是要失败的。他们的政治哲学思想在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反映,都未能摆脱资本主义主流政治哲学思潮———自由主义的桎梏。  相似文献   

11.
任宝玉 《天中学刊》2011,26(6):20-22
自由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曾经风靡一时,然而它却以悲剧的命运谢幕。这其中的基本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由主义的顽强抵制,二是近代中国恶劣的政治环境不断挤压自由主义的生长和生存空间。在这两大因素的作用下,自由主义最终败北于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12.
自由主义民主是近代西方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历史性。由于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自由主义民主最终也未能避免走向普遍主义的命运。18世纪兴起的历史主义致力于打破僵硬的自然法传统,消解了自由主义的普遍性根基,并进一步造成了当代自由主义民主的危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它对自由民主的普遍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强调了民主的具体性和历史性。  相似文献   

13.
由于法国大革命的特殊经历,19世纪上半期的法国成为自由主义理论发展的中的心,贡期刊当与托克维尔代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们探讨的关键问题是,在一个正在到来的民主社会里如保护个人自由。他们对自由概念、对无限人民主权悖论的探讨,对多数暴政的阐述,对自主社团与自由关系的分析,对民主功用的发挥,为自由、民主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晚期复兴的协商性民主理论(Deliberative Democracy),重新强调了古典共和主义中公民的政治义务伦理,同时巧妙地避开了大众直接选举的鸟托邦色彩,把自己建立在近代以来的宪政法治体制中,实现了民主理论新的超越,也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合法性重建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动力和社会基础。保持一个活跃的、强大的公民社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公民社会正在兴起,但还面临许多发展困境,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培育。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将少数服从多数视为民主的本质与基本品格,这种做法往往忽视了少数人的权力,同时也背离了民主的真谛。其实,民主并不是简单的多数原则。另外,多数原则的适用也有一个度的范围,多数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概念。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过程中,运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策时应当慎之又慎,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坚持社会主义民主。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一个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的曲折发展历程。通过对杜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认真剖析和总结,可以探索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问题;(2)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动力同题;(3)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问题;(4)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同题。解决好这些同题对于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哈耶克眼中的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自由主义哲学家哈耶克认为保守主义由于其拒绝面对现实的态度,由于其所持有的积极的政治观,由于其反民主倾向,以及由于其与民族主义,帝国主义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与自由主义互不相容,这也是哈耶克从不自称保守主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民主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主与和谐是辩证统一的,民主是和谐的基础。和谐推进民主建设。在我国当前的社会政治生活中,由于民主监督机制的不健全,政府行政中主仆颠倒现象的存在,收入差距和贫富悬殊的扩大化,“三农”问题与就业问题的凸现等的大量存在,出现了诸多的社会不和谐因素。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体制,如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对党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体系,政府依法行政体系和社会权力体系,从而真正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卢钢君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4):79-82,87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历史上新的民主类型,是无产阶级的民主理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政府主要的价值选择,也是政府的执政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于政治稳定具有积极作用,能够促使决策的科学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有利于预防和抵制腐败的盛行和危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可以防止独裁,保持政局稳定,社会和谐,还能够防止和抵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