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合格人才,体育教育教学中必须加强德育教育。体育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常言道:"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要讲求科学性,特别是幼儿体育活动,更要掌握他们的基本体能全面发展和体质增强的规律,才能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增强其体质。《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体和谐发展。它将"体"放在首位,强调了"体育"对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健康领域的"指导要点"中也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可见,在幼儿园开展体育活动对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按照体育课基本的三大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阐述了"开放式"体育教育的基本模式。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满足学生更多的运动需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吴哲 《林区教学》2009,(12):119-120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感觉和运动是认知发展的重要基础。体育活动与“身心”紧密联系,具体地表征着生理与心理的内在统一性。通过对人的身心系统特点的分析,指出体育运动也是人的智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高校体育教育对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方向性作用,体育活动具体地表征着身心关系的内在统一性。基于身心相关性的新的体育教育理念,走出以往对高校体育教育的认识主要从纯生理的角度出发而忽视了心理因素的重要作用这一误区,从而更好地展现体育活动的价值,力求使人们从体育活动与人的心智发展关系上思考体育教育,更大力度地阐述体育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体育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指出未来体育发展的特点是:①国际间竞争更加激烈:②体育的社会功能增强:③体育向身心和谐方向发展:④健心健脑的新型的运动项目出现:⑤体育的形式多样化;⑥主动模仿、主动学习成为未来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未来学校体育的整体战略思想是: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生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教育,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建议:①培养未来社会意识:②从整体上加强体育知识的系统学习,精心一、二项运动;组织学生的体育小团体:③把身心问题、体育与心脑功能、未来技术手段与体育教学的研究,作为学校体育尤其是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的重要方面:④强化体育系学生的迫切教育,树立信息意识,注重体育学习指导能力的培养;⑤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它把教育和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弘扬了人的主体精神。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王聪慧 《学苑教育》2012,(15):12-12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活教育使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陶先生所说的"活教育"即指灵活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式,而"死教育"则是指那种一成不变的、僵化的、严重束缚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式。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活"起来呢?  相似文献   

8.
盛杰 《考试周刊》2012,(13):104-105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进行梳理,从中总结出有关体育教育的思想理念,提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身心全面发展;体现教师"职业尊严",注重主导地位的发挥;注重体育教学内容要"社会生活化"。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传统高校体育观的审视,对创新教育内涵及特征,学校体育中创新儿素和创新教育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重点阐述了高校体育中创新教育的构建.我们应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的创造性功能,依据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深入开展创新教育,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终身发展能力和身心协调发展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0.
邵梅 《快乐阅读》2013,(10):60-60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以学科为本"的教育理念,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忽略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使人成为知识的奴隶;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一切教学活动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个性及差异性,这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职业学校如何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与中初级专门人才的基地,体育课程除需要在满足身心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与原则外,还要致力于提高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而职业学校"职业"性的特点,体育课如何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体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曾有体育理论专家认为:“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要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学校体育课程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在体育课中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是体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学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教育手段.一位美国教育家认为,"体育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具有潜在的力量".日本把体育作为培养"有社会公德,有远大理想,有健全体魄的个性多样化的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手段.由此看来,体育的教育过程是对中学生"身心"并育的过程."身"是身体的开发,"心"是心理品质的培育,"身心"间步发展,才能使中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适度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本质的内在要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过"与"不及"的理性纠偏。适度教育不主张泛意识形态化的教育,不主张采用过度集中的教育方式,但它也不代表所谓的"中性"或非意识形态化,它更加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体性功能,更重视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握适度教育的原则,不仅要准确地掌握其理念的内涵,还要依托扎实的学科建设、专业化的工作队伍、科学的制度安排和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5.
体育是培养人身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社会栋梁之材.高校体育作为高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要充分发挥它在培养人材中的独特作用.高校体育不仅要教育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培养体育习惯,学习体育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强化体育的育人功能和作用.体育是以人为核心的动态的文化发展过程,不仅注重身体机能的提高和锻炼,更要重视精神的陶冶和发展.体育也是一种生活的哲学,对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的身心和谐发展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一直影响和启迪着师范教育的完善与改革,特别是"教学做合一"注重实践的教育方法,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秉承陶行知教育思想,知陶学陶师陶研陶,结合体育教育专业特点,提出"品学练教统一,培养合格体育师资"的思路,逐步形成了以品德为先,学练结合,教艺提高,统一于培养合格体育师资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21世纪心理健康教育将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作者结合自己的体育教学实践,就体育教学中学习信心、克服自卑感、学习环境,以及利用课外活动、游戏、个别咨询等方面,谈谈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见解和探索,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新世纪培养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列举了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了影响当前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希望能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真正让“新课标”在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落到实处,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斯世纪培养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的身心健康关系着整个民族的未来。大学生的身心还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和塑型的阶段。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为了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以后的社会工作和生活,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身心的教育。为了完成这一教学工作,高校需要坚持终身体育观的理念,不断推进体育教学的改革,在以后的体育教育中,给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的观念,突破传统的教学,在体育教育中加入一些创新的元素,开展一些创新型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到快乐,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中愿意自主的去开展体育活动,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终身体育观是一种完整全面的、符合现代人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体育思想。它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都不断接受体育锻炼和体育教育,从而加强人的身心素质的一种方式。终身体育教育贯穿人的一生,它对人的身心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终身体育思想的论述,强调高校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紧紧抓住大学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他们对体育的爱好和兴趣,增强体育意识,贯彻终身体育的思想,为培养跨世纪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