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作者认为,马克思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在一般意义上绝对排斥和否定历史哲学及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他通过对历史的哲学反思,力求在整体上、深层次上探寻历史的本质及其进程的内在规律,就必然要确立和建构自己的历史哲学。作者指出,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南,把以物质资料生产为中轴的人的历史活动引进了历史哲学,在历史哲学领域内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划时代的变革,使历史哲学获得自身存在的科学形态。  相似文献   

2.
历史教学应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历史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既能提升课堂活力,更能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避免历史教学的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历史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感受历史的真实过程比一味的说教要具体形象,学生也乐意去创造性实践。历史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历史旅游观,当好地方导游,为服务地方经济打下基础。历史不仅仅属于历史,它更属于今天和明天。  相似文献   

3.
历史思维是习近平思维方式的一个突出特点。习近平历史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本质问题上,强调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在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上,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历史的功能问题上,强调重视、研究、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强调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在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上,强调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在历史启示问题上,强调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在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性和方法上,强调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人作为有思维有创造力的高级动物,往往存在着多面性。”历史教学不但要眼中有人,还要将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其复杂的、多变的事迹和思想。众所周知,没有丰富、翔实的历史材料,很难从广阔、宏观的多面视角再现重大历史主题和历史事件。“历史真实,基本的任务是呈现历史的真实面目,把历史上曾存在的、在历史视野中有意义的事实面目描述出来。”  相似文献   

5.
《课程.教材.教法》2021,(11):108-115
历史想象是基于史实在脑海中再现历史形象,构造历史图景,灵活思考历史的多种可能性,并对其作出合理解释的内在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学生学习历史需要想象的参与,历史想象力是在个体建构历史图景和历史可能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是历史课程的一种学科关键能力。通过历史想象,学生能够了解历史原貌,进行历史探源,建立历史思维,形成唯物史观,在深刻解释历史和反思历史中参与历史。历史想象以历史整体感知为基础,其基本过程包括历史感知、历史复刻、历史推理、历史创构、历史解释五个环节。历史想象也是历史课程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实施想象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要从历史证据出发,生成生动而丰富的历史图景,理性探究历史可能性,引发历史情感的共鸣,并在学生的历史表达中让历史想象真正发生。  相似文献   

6.
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重要的历史概念,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由内容所反映的历史思维方法,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以及分析和综合、比较、归纳和演绎等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历史的学习和表述的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综合各类知识分类观,从教学角度可将历史知识作如下分类。  相似文献   

7.
历史图表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和课程资源。在日常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历史图表,挖掘其历史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文章结合教学实例,论述如何利用历史图表资源,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与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党善于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百年党史上的三个历史决议是党把握历史规律大势、掌握历史主动的鲜明写照,代表着党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通过总结经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是党行动的先导。顺应历史潮流,抓住历史机遇,是党掌握历史主动的重要条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同时蕴含着百年未有之大机遇和百年未有之大挑战,能不能维护党的核心,维护党中央权威,是我们能不能掌握历史主动权的根本和关键。“两个确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重要的政治成果,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维护历史选择,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9.
“重建”——历史文学创作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历史题材创作铺天盖地而来,存在的问题很多。历史文学创作的第一层面即为重建历史真实。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历史文学”的界限究竟何在?鲁迅的“博考文献,言必有据”大体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这就又涉及到言之所据的“真实的历史人事”存在于何处的问题。实际上,历史本真虽然存在过,但难于把握。历史文本所记述的只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大致框架和概貌以及空间方位、时间的断限等,书写者会因观点的不同而对人物与事件作出不同的判断,有偏见也在所难免。历史文学要恢复历史真相是不可能的,只能走重建之路。“重建”的意思是根据历史的基本走势、大体框架、人物与事件的大体定位,甚至推倒有偏见的历史成案,将历史资料的砖瓦,进行重新的组合和构建,根据历史精神和艺术趣味,整理出似史的艺术世界,并在高一个层次上回到历史文本,让历史文本重新焕发出艺术的光辉。艺术地重建历史世界应注意三个维度:认识的维度,价值的维度,审美的维度。  相似文献   

10.
中学历史教学中 ,我们一直把历史教科书看得非常重要 ,认为历史教科书体现了中学历史学科的知识结构及其具体内容 ,是历史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凭借 ,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主要工具。这样认识历史教科书的作用 ,应该说是没有什么不妥 ,历史教科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功能似乎没有必要再加讨论。但是 ,历史教科书毕竟只是中学历史科的教学用书 ,尽管其作用非常重要 ,却不能过分夸大。在中学历史教学不断改革和创新的今天 ,重新审视和检讨历史教科书的应有的作用 ,辩证地、正确地看待和处理历史教学与历史教科书的关系 ,仍是有必要的。在…  相似文献   

11.
历史教科书处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交汇点上,是历史教育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历史教育研究和相关学科交融的核心话题,对历史教育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教科书研究的基础是教科书所提供的历史知识及其表达方式,它既反映国家事权的要求、学术界对历史教科书的定位,也反映历史教育实践的需求.其中,历史知识的选取、表述,以及它所呈现的史实...  相似文献   

12.
历史比较法是从历史联系中考察历史现象的一种最好的方法。通过对历史比较法的分析与教学研究,发现运用历史比较法进行课堂教学,可以更好地分析古今中外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是提高学生对史料阅读理解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保罗·蒂里希是西方著名的存在主义思想家。他的历史观在历史的双重性、历史的时间与空间、历史进步和历史的主体等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蒂里希对于历史的研究是自我反思式的。在他看来, 现在的人们对历史的各种体验有助于提高人们 “思想的深度”和 “存在的深度  相似文献   

14.
刘学章 《山东教育》2006,(10):43-44
《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是:“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有人这样比喻:倘若历史是滚滚的长河,那么时间就是长河的里程碑;倘若无数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一盘散乱的珠子,那么时间就是串起珠子的线索。可见,指导学生熟记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时间,是学生牢固掌握历史知识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5.
历史乃是活生生的生命存在的历史。不是历史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历史。历史也需要我们去延续,延续历史的根本意义还是在于当下和未来。我们应该改变物化的历史观,拉近历史与当下生命的联系。历史教育必须超越知识的教育,而成为提升个人主体性,提升生命中的历史意识与历史情怀的教育。正是生命化的历史与历史教育,使我们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革命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都是关于民国历史的虚构叙事,由于创作年代不同、叙事目的各异,两者所虚构的民国历史大相径庭.革命历史小说将民国历史革命化,其虚构因受革命历史的制约而着眼于党史中某些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重要革命历史人物的演绎;而新历史小说则摒弃了这种从革命角度虚构民国历史的唯一性,虚构游离于革命历史之外的"新历史".虽然其能指被冠以民国历史之名,但其所指只是个人化的叙述话语.虚构的民国历史从革命历史到"新历史",折射出当代历史小说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7.
自教改以来,中职历史教学工作的方向性更加明确,即在现行高考制度没有大的调整下,在教授学生历史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通过专题模块的训练,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着重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重视学生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以此为背景,文章主要通过对历史自身特性,即历史的严肃性与灵动性、延续性与时代性等特点的分析,明确历史的基本要义及其作用,对现阶段历史教学尤其是中职的历史教学做进一步的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历史教学中,讲清历史概念是最基本的要求。概念不清楚,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现象的基本认知便是空话,更谈不上让他们认识历史规律了。从这个角度讲,历史教学就是历史概念的教学。尽管“历史概念不等于历史教学的全部”,但是如果在历史教学中模糊了历史概念,就肯定不是合格的历史教学。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关键的历史事件、人物及现象,知晓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来源,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了解历史的发展时序,学会在具体的环境条件下剖析历史事件,从而不断提高对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认识。历史的呈现是多方位的,要想让学生全面解读历史,就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阅读与观察力,然后营造出符合历史背景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从多个渠道收集历史信息,才是对历史解读的重要部分,让学生形成历史证据的意识与整合历史信息的能力,才能有效分析并解决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作者采取理解归纳理性历史概念、理解分析历史事件原因、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强化史实理解,揭示内在联系及规律等方法,系统地论述了如何依托教材内容改革历史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