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司马迁的游侠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在《史记》中第一次为游侠树碑立传,并对自己的游侠观作了系统阐发。他将游侠的精神特质概括为“侠客之义”,其内涵包括一言九鼎、诚实守信的人格,急人之难、舍生取义的精神和逡逡退让、不居功自傲的品质。同时,他还提出“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匹夫之侠”、“卿相之侠”等几个不同概念,对游侠进行类别划分,以明确其外廷。司马迁游侠观念中表现出强烈的抒情色彩,表面看来,是对个人身世遭遇的沉痛感慨,实则是其入世心理在强烈冲击下的现世宣泄。思想范畴属于儒家。司马迁游侠观的闻发具有里程碑意义,影响极其深远。分析其游侠观,对于认识游侠现象、游侠文学乃至于我们民族的意识形态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从文本所张扬和称赞的根本内容看,《水浒传》带有明显的尚侠思想倾向。此种尚侠并非简单重复中国古代文学中那种歌颂和褒赞侠行为与侠品格的惯常做法,而是对侠的精神气质的新内容,甚至是与传统侠精神相对立的内容加以褒扬。在这个意义上,《水浒传》的根本思想倾向是尚侠思想的遗传和变异:其遗传主要表现在塑造了一系列游侠形象、表现了侠的率真乐观心态、以夸张想象塑造人物的侠品格;其变异则体现在该书让许多率性而为的侠遵从儒家伦理道德,让个体活动的游侠服从群体的意志。  相似文献   

3.
墨家思想为后世游侠精神的源头,墨子从思想到行动为后世的游侠树立了典范。战国至两汉是游侠的黄金时代,司马迁和班固记载了现实中游侠的侠义之举。曹魏立国,游侠作为阶层已不复存在,曹植以浪漫的气质和惊人的才华在《白马篇》中塑造了充满理想色彩的游侠形象。至此,"侠"的精神品格基本定型,侠的形象作为正义的化身不断出现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  相似文献   

4.
“侠”作为中国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早在《史记》和《汉书》中就专门列出“游侠”的范畴关注这一现象。但由于所谓的“雅俗”之分,当前专门研究侠化的专并不多。陈平原在2002年为其《千古人侠客梦》新版写后记时还说:被人看作武侠小说研究专家,不是一件很舒心的事。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了如曹正《中国侠化史》、陈平原《千古人侠客梦》等少数作外,侠化研究专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5.
《史记·游侠列传》以激越的侠情贯注而下,游侠之“义”是侠情呈现的突破点,“借儒形侠”是侠情的叙述方式,“游”则是侠情的最终指向.这种激越而又往复跌宕的“侠情”周旋较量在“侠”与“儒”之间,冲击成“侠”与“游”的紧密结合,最终达到辨别是非、褒贬人事的深厚目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梁代《刘生》诗溯源,分析梁陈两代帝王咏侠诗的特色及游侠形象的改变。梁陈帝王咏侠诗在宫体诗风影响之下,呈现出与建安风骨迥异的柔靡之音,咏侠诗在不同作者笔下被赋予新的形象及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中国之侠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国早期社会有它的必然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底层社会的劳动人民需要那些伸张正义,扶危济国的侠客保障自己的生活,上层社会的权贵与士大夫为满足自身名利与地位的需要而大兴养士之风。于是,文人写武侠的文学性作品便出现。从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到《史记·刺客列传》对于侠的性格特征的文学性描述,到唐诗《侠客行》和唐传奇《虬髯客传》,《红线传》,《聂隐娘传》等进一步对武侠文学基本模式和故事情节的丰富,即标志了中国武侠文学进入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8.
侠经历了游侠时代、文侠时代和武侠时代三个前后相沿的发展阶段,不同时期侠的人格精神也各具特色.侠文化是对侠的人格精神的积淀和传承,其当代价值在于对中国传统人格的建设性重构.  相似文献   

9.
王芳 《成才之路》2012,(29):13-13
曹植的《白马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形象鲜明的少年游侠。曹植通过对游侠形象的改造,消解了皇权与游侠之间的冲突,使游侠的理想与报效国家的情感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0.
盛唐咏侠诗是咏侠诗发展的集大成阶段。“马”是盛唐咏侠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盛唐咏侠诗中的马意象可烘托游侠的勇武气度及骄横意气.还可抒发侠客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功名不成的悲愤之情.是盛唐咏侠诗的用来展现游侠行为和情感的重要意象。  相似文献   

11.
侠作为社会发展的特定产物,在其初生态就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扶助良善铲除邪恶的内在使命,无论是作为社会的离轨者还是义无反顾的为王前驱。他们都有着多智与勇武合一的内在神理。从战国游侠传一直到20世纪以来的新武侠小说。就主人公个人素质而言,大都具有扶危济困、智勇双全的典型特征。晚清《第一侠义奇女传》对此之侠文化精神进行了形象化的展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之侠从《韩非子》最初为其命名起,就有明显的组织、经济、行为、危害性等“四大特征”而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相似。但韩非显然遮蔽了侠的历史合理性和进步性,因此司马迁曾致力于以“仁”、“义”重新塑造侠的道德形象,使侠在文化和审美理想的层面上表现出先进性来。但在具体的历史现实中,侠在西汉就已经完成了从义侠到黑道的堕落蜕变,从此在现实和想象层面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并随时纠结在一起。今天的打黑除恶专项斗争表现,对于深深植根于传统的中国侠文化,亦应一分为二,作两面观。  相似文献   

13.
侠属一种隐性文化,在民间极有市场,对中国传统文学影响深远。《说文》作为中华字书元典反映着史前至东汉炎黄子孙的五经话语体系,故以《说文》涉侠字词为研究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武术文明、社会正义与天下兴亡等三个方面集中剖阐中华先民的侠文化精神。研究表明:侠最初是上古君王、贵族或人臣养的剑客、刀客等,他们武艺高强,精通各种兵刃器械,且仗义疏财、知恩图报,具有高尚的道德规范。随着大一统历史进程的深入,侠被时代赋予了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如建功立业、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等新内涵的融入使它真正担当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从武士至君子再到爱国者的形象转变凸显侠文化的日臻完善,《说文》侠文化给中华文明史贡献了正能量、源动力、好声音,其价值历久弥坚。  相似文献   

14.
李白与任侠     
侠,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之际.那时,旧的宗法关系沦于解体,一部分失去社会地位的武士和脱离生产资料的游民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侠”.它的名称,首次出现在韩非的《五蠹》里,所谓“侠以武犯禁”、“国平养儒侠”等.侠是没有固定职业,而在社会上游荡的,故亦称为“游侠”,它的职能是受雇于某集团或个人,用自己的暴力行动替雇主完成某种使命.到了战国中后期,侠已发展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社会势力,常常成为贵族间政治斗争的工具,如聂政受严仲子之托谋杀韩相,荆轲应燕太子之请行刺秦王皆是.  相似文献   

15.
试论西汉的侠官吉书时汉朝,特别是汉初,相当一部分官吏有浓厚的侠义行为,他们对当时的政治有重大影响。《史记》、《汉书》游侠传,写了两种使:一类是以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等人为代表的贵族游侠,这类侠早已消亡;另一类是以朱家、郭解、剧孟等人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16.
<正>李白游侠诗在其诗文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但研究者对其描写的客体作全面、深刻、准确阐述的却较为少见。本文试图对李白游侠诗作一个准确、全面、深刻的定位,以补全对李白游侠诗研究的缺陷与不足。一、李白的游侠人生及侠义人格中国的侠文化精神传承到唐代,出现了战国以来任侠风气的又一高潮。一方面,任侠成为唐人社会价值观念的表述,同时也是文人士大夫走向仕途的"终南捷径"  相似文献   

17.
侠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游侠"、"儒侠"、"豪侠"、"官侠"、"仙侠"、"红侠"已经在语文教材中别开生面,这些以作者、文学人物形象为载体的"侠气聚合体"使侠文化更具备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和教育性,不是空洞的经书律例,而是鲜活的人格魅力.在语文教学的领域发掘"侠文化",遵循文本意识、生本意识和情本意...  相似文献   

18.
《水浒传》是中国侠义小说之集大成者,上承古代自由之侠,下启后代忠义之侠。清代道光以后的《荡寇志》与《三侠五义》两部侠义小说,就是在对其接受的基础上产生的。但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它们对《水浒传》中的侠义概念在继承的基础上内涵又有所改变,《荡寇志》将《水浒传》的“忠义之侠”转变成为“盗”,而《三侠五义》将《水浒传》中的“非法侠”转变成了“合法侠”,同时分析了《荡寇志》中“侠”形象转变的原因及《三侠五义》合法侠盛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读《侠客史》(郑春元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是一种享受,一种自我陶醉。在郑春元先生平实而不无激情的文字下面,跳动的是一颗自强不息、悲天悯人的侠客心。透过“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的古典意境和催人感奋的侠客故事,我们获得的不仅是超越性的审美愉悦。在侠文化风行天下的扑面热浪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双冷静的、充满理性思索的眼睛。《侠客史》,以其对两千多年游侠史的梳理,对侠客“救人于厄、振人不瞻”的多样生存状态的描述,对侠崇拜现象与现代人文精神、道德理想重建的独创思考,丰富了侠文化的内涵,也确立了自身独特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侠与六朝诗歌任珲“肉与土合成泥,洒血溅飞架”任侠活动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而侠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自司马迁把“儒墨皆排挤不载”的朱家、剧孟、郭解等“布衣之侠”以传记文学的形式载入史册后,游侠形象就正式登上了文学殿堂.时至六朝,侠已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