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第二学段教材的编写建议中指出:“相对第一学段而言,本学段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他们更多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进一步了解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因此,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的“实践和综合应用”领域是《标准》的一个特色。这个领域反映了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提供了学生进行一种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  相似文献   

4.
崔涛 《新疆教育》2013,(14):122-122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十分强调数学课程意识的重要,前言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将“课题学习”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倡导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现将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第62页课题学习——中点四边形,初探得出的规律通过一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2022年版的共性与差异,以两个版本的文本内容为研究对象,基于“术语”视角结合词频统计、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两个版本进行2022年版新增和隐去术语的比较,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术语知识图谱,运用中介中心性分析术语重要性的变化.研究发现:《标准2022》是《标准2011》的继承和发展;《标准2011》侧重于问题解决本身,而《标准2022》更强调立德树人;《标准2011》强调发展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能力,而《标准2022》“实践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为突出.根据研究的结论提出三点教学建议:努力创设真实的情境;尽可能提供学生建构式学习的机会;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7.
《简单的统计》是《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而这一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归于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四大领域之一的《统计与概率》之中,要求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的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我们要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切实抓好《简单的统计》这部分内容的毕业总复习,着力保持和发扬传统复习方法的优点,认真改正其缺点。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学习数学——谈美国教材《交互式数学课程》美国数学教材《交互式数学课程》第一册已于2003年2月出版,这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引进国外先进中学数学教材的第一步,随后将陆续出版第二、三、四册。交互式数学课程(In-teractiveMathematicsProgram),由美国的一些数学家、教育家及教师共同开发而成,目的是改革传统数学教育方法,尝试以一种新的方法教授数学课程。全部课程分成四年学习,每年使用一册教材。课程内容相当于我国初、高中的数学课程内容。本课程没有按照代数学、几何学等传统学科体系的方式讲授,但学生将学到与传统课…  相似文献   

9.
综观当今小学教学教坛,课改无疑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更为我们指出了方向,同时使课改更具可操作性,但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把“情感与态度”作为四大目标领域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三大领域并列出现,改变了原来的《大纲》按“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三方面阐述教学目标的重认知轻情感的倾向。这充分说明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与态度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因而作为数学教师,应积极主动、充分有效地使用各种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在课堂上得到最大的发挥。那么教者又该如何有效地开发数学课程资源呢?下面结合《百分数的意义与写法》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2.
实践《数学课程标准》,体会最多的还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多种感官的协同参与下,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比由耳听、眼看要好得多。为此,笔者在教学中,注重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现以《长方体表面积计算》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实践《数学课程标准》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必修)(人教版)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试验本)在江西、山西、天津三省市实验教学基础上,再经过试验修订本而形成和完善的.三个版本在体例上的共同特点就是:每章附有一至两篇不作教学要求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借以扩大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应用意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教科书应当承担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的职责.“阅读材料”正是为贯彻这一精神而登堂入室的,那么,在当前,“阅读材料”在教学实践中是否受到师生的重视,是否具有《数学课程标准》所期望的教育功能,是否实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所寄望的教育效果?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江西省的某些高级中学的师生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4.
2006年9月12日,美国数学教师联合会(NCTM)在网上公布了《学前期到8年级的数学课程焦点:追求一致性》(以下简称《课程焦点》),其通过聚焦从学前期到8年级每个年级段焦点领域的研究向读者描述了一条课程发展之路,而我国教育部早于2001年就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已实行多年.以往对NCTM数学课程与《课标》的比较研究,在研究跨度、研究内容上可大致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是微观比较,对两者某一学段某块内容标准的设置进行分析比较,或是将某一个学段多个内容标准进行比较反思,借鉴其优点,如《中美初中学段“数与代数”领域内容标准的比较研究》、《中美高中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对统计与概率要求的比较研究》、《中美两国初中学段数学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二是宏观比较,将幼儿园到12年级美国数学课程与中国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全程进行比较研究,一般是选取一个立足点,如数学课程基本思想、数学课程目标标准……甚至也有全程的总体比较,如《中美数学课程标准之比较》(在“指导思想、编排体系、学段划分、教学内容”四个方面作了中美比较).在研究方式上,以横向比较为主,也有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由于《课程焦点》刚公布不久,国内针对它的研究很少,仅有一些背景介绍,缺少深入的比较分析.本文将在比较的基础上给出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发现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应用百分数的例子。于是,我设想就利用生活中的这些原汁原味的信息让学生探究百分数的意义,上一堂别开生面的生活化的数学课。  相似文献   

16.
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解决问题”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但是,对于学生应该掌握哪些具体的解题策略,《标准》没有进一步说明。本文打算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确定的内容及要求编写的。本册教材的教学要贯彻和体现《数学课程标准》针对第一学段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提出的要求和建议.即: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同时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的变化及各地教学与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提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睛境中学习数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金而、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巡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而得到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其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