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道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龙找龙,凤找凤”,我与妻结合,就是因为她傻我拙。  相似文献   

2.
啤酒里的尿     
柯柯虽然是个“美女作家”,但是她的走红不是靠身体写作——当我们刚刚认识,她就迫不及待地对我强调这一点。我自然不相信,就找她的书来看,果真如她所言,书里并没有“我”跟男人偷情的故事。凡事都有例外,柯柯就是这样的例外。  相似文献   

3.
我的一位同窗,已作了十五年的民办教师,有天拿着一张报纸来找我:“编辑同志,这是什么意思?”我顺着手指看去:“中国电影观群的欣赏习惯……。”我说那是排错了。想不到她却十分认真地说:“白纸黑字,怎么能错呢?”这使我想起杂文家  相似文献   

4.
男:青年节目组的女记者小刘从衡山采访归来。看得出,她的心情有些沉重。我几次找她谈情况,她总推说:有些问题还拿不准,还要再想一想。这不,快下班了,她终于从黑皮包里掏出一个小本子,递给我说:“主任,还是您自己先看看吧!”于是,我打开采访札记,读了起来,仿佛同小刘一起来到了衡山脚下。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三日 雨  相似文献   

5.
漫长的约定     
有一阵子,我老婆到外地学习,百无聊赖的我于是热衷于上网聊天,并且自己发明了叫“抢女朋友”的游戏,就是找一对在大厅里聊得正欢的男女,向那男的下战书,把他的聊友“抢”过来。她就是我抢过来的“战利品”。抢过来之后,我就有点后悔了,因为我喜欢上了她。更麻烦的是我比她年长十八岁,她仅高中毕业,刚考完大学而已。  相似文献   

6.
1980年12月我去北京看望宋庆龄,当时她已经连日高烧不退。1981年3月23日,中央办公厅主任冯文彬找我谈话,告诉我宋庆龄患白血病,医疗小组已进驻她家,88岁高龄的她随时有意外发生,上海要从即日起作好按宋庆龄意愿将她安葬在上海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7.
造人记     
认识L的时候,她的装扮类似于时下流行的“小清新”:直发,不化妆,只用吸油面纸,穿棉布裙,总戴着耳机,里面哼哼唧唧放着不知所云的调。来找我借书时她是这样说的:这个看上去就很有感觉,能不能借我?对于《读者》类“没感觉”的,L绝不花时间,如果使劲儿地翻着,是因为在上面找随手记的重要电话号码。  相似文献   

8.
1999年6目,我收到来自江西九江的一封信,写信人是在河南商丘商业学校念书的女学主小曹。1998年10月以前,我与她一家素昧平生,有了1998年九江灾区的那次采访,我才算“认识”了她一家人。写信是为了她父亲被评英模和烈士的事情。她在信中说,去年洪灾过后,她去世的父亲曹桂镇被有关部门上报“二级英模”和”革命烈士”,这两件事情曾在当地传媒动静颇大地宣传过。小曹在信中说,眼下八九个月过去了却没有了下文,评上没评上,也设人告诉她家里。母亲不知如何回答亲戚朋友的询问,加上始终没有从失去父亲的悲恸中解脱,母杀整日以泪洗面。小曹在信上让我帮她一家找有关部门问问。我责无旁贷了。  相似文献   

9.
<正>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沾益县公安局治安大队的办公室走进了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人,她叫崔红梅,家住曲靖市麒麟区白石江街道办事处保渡社区居民小组32号。她拿着治安大队民警为她找到的就业登记证,激动地说,"谢谢你们了,有了这本登记证,我可以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了,你们帮了我的大忙,我非常感谢你们!"原来,崔红梅在2009年报考事业单位时,需要提供本人的就业登记证,但是她的就业登记证却不慎遗失了。她在家里翻来覆去的怎么找也找  相似文献   

10.
《新闻与写作》创刊十周年了,而这位良师益友与我的关系却是已有二十几个年头。 是她和她的前身《北京日报通讯》,把我从一个插队知识青年引上新闻道路;又是她二十几年陪伴、引导着我,帮我不断  相似文献   

11.
翻开今年第七期《新闻战线》,《好党员刘衡》这个题目吸引了我,我一口气把它读完,心情非常激动。对于刘衡同志,我既陌生,也熟悉。说陌生,因为我没有见过她,同她没有过任何来往;但是我对她又是熟悉的,因为二十年来,我常听人们谈起她,大家说她“犟”、“死不承认自己是右派”、“太吃眼前亏”……逐渐地我对她产生了兴趣,有机会就要打听她的消息。当时人们在谈起她的时候,语气间没有憎恨却是同情,是呀,这么一个老党员。……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象刘衡同志这样坚决不承认的是少数,因此她吃的苦头也最大,作为一个女的,我也就特别同情她。后来听说刘衡同志的右派问题被改正了,我由衷地为她高兴,但是她后来又怎样了呢? 凡是刘衡同志写的文章我都读,我的好奇心变为亲切感,我对她产生敬意,从她身上受到  相似文献   

12.
一直在路上     
“10年后,看看你是什么样,我又是什么样!”这并不是作者在书中多么铿锵有力、志气满怀的言论,相反,这是她在职场道路上遇到的一个匆匆离去的过客对她一句醍醐灌顶的指引。这句指引改变了她职业的轨迹,亦改变了她一生的走向。  相似文献   

13.
写稿忙     
我作为一个整天钻在学校的教师,行程也不过家门到校门,欲找新闻材料很难。但我并未退缩,广阔的社会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材料之源,我每年发稿都在30篇以上。1987年春节,我漫步街头喜遇一退休教师王承先街头义务宣讲普法知识,他甘愿冒寒作奉献的  相似文献   

14.
译制片的老"粉丝" 2005年,我的书《我的配音生涯》在上海书展签名销售的时候,上海女作家程乃珊排了两个钟头的队来买我的书.她如果直接来找我,我一定会把签了名的书送给她,可她像个普通读者一样排了队.这令我感到不胜荣幸,也很欣赏她的做派.她不愧是个"资深的影迷".  相似文献   

15.
概念模糊造成的差错 因概念模糊而造成的数字差错是比较常见的。一篇报道这样写道:“‘我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来找我的亲生妈妈了!为了这个机会,我已经等了几十年。也争取了几十年,现在终于得到了她的同意和理解。’顾正林口中的‘她’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养母。一个养育了他50年的老妇人。”养育一个正常人需要50年吗?显然“一个养育了他50年的老妇人”这一句的表达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响应号召1968年秋季,学校动员我们到农村去锻炼锻炼,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当时父亲正处在病重之际,我又是家里的老大,母亲很想让我留在家里帮她做家务或找一份工作,维系家里的生活。然而,我却执意要去,坚决要和同学们一起上山下乡,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倔强的我,偷偷地把户口本拿出来交给了老师。母亲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帮我准备下乡的行李和衣服。1968年11月1日,早晨8点30分,我全副武装,双肩背着行李,头上戴着赵师母送给我的军绿色帽子,脚上穿着一双靰鞡鞋,像  相似文献   

17.
一宝珍来找我,我知道有事,没想到是这回事.她找一个当兵的对象,见一面就走了.然后那男的就给她写了一封信,表示同意相处下去.宝珍是我的小学同学,她长得很漂亮,也很能干,在农村是里里外外的一把好手.男方的母亲非常愿意,男的也就同意了.宝珍来是为了让我给她回信,她小学还没毕业,不会写信.  相似文献   

18.
一宝珍来找我,我知道有事,没想到是这回事。她找一个当兵的对象,见一面就走了。然后那男的就给她写了一封信,表示同意相处下去。宝珍是我的小学同学,她长得很漂亮,也很能干,在农村是里里外外的一把好手。男方的母亲非常愿意,男的也就同意了。宝珍来是为了让我给她回信,她小学还没毕业,不会写信。  相似文献   

19.
有家报社的记者来找我,让我引见和我同在新民晚报工作的卢璐,希望通过这位上海女记者联谊会理事长,寻访两百多名女记者中的出类拔萃者。我欣然应命,带她到体育部。事后,她告诉我,卢璐热情地推荐了五位。我问:“有没有人向你提到过卢璐?”“没有。”“你今天的来访,倒提醒了我一条眼皮底下的采访线索。”“什么线索?”“那就是应该向读者介绍介绍卢璐本人呀!”  相似文献   

20.
在哪儿发现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人找物,最欣喜也最无奈的感觉恐怕莫过于此:“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咱这些当记者的有时也真像“跑街先生”,老在茫茫人海中逡巡,寻寻觅觅,不怕天下事多,就愁三日无事,逮着条大鱼便一窝蜂似地死命炒,就怕找不到抓不牢“热点新闻”。其实这“热”与“冷”总是相对的,华山一条道固然不错,但天底下还有句老古话“条条大道通罗马”教人为人处世行路呢。须知“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前提是首先得踏破铁鞋。新闻固然不会重复,但再千姿百态从采访角度讲总不外乎两大类:“我找它”与“它找我”。生活中处处有新闻,但倘没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寻觅精神和寻她个千百度的实践,好新闻将始终难和你结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