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需要从科学统一性思想出发 ,去阐释自然科学所蕴含的人文意义和人文学术所具有的科学品质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给予后者与自然科学同等地位的高度重视。科学的统一性植根于科学统一的人性。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 ,它们都是人性渴望自由结出的智慧果实 ,它们在科学对象上互融、方法上互渗、精神上互通、功能上互补 ,从而使人类整个科学活动闪耀出真、善、美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与科学是矛盾的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作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当代文化思潮,与当代科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文梳理了后现代主义与科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它主要表现在1.科学研究领域(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史)的学者既参与了后现代理论的建构,又使本研究领域发生了后现代转向;2.一些科学家与人文学者提出了后现代科学概念,这标志着科学本身的后现代转向,同时为后现代理论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3.一些纯粹的后现代人文理论家通过对科学的研究建立了他们的后现代理论。科学与后现代主义的这样一种关系说明,当下时代的人文思想与科学思想共构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而能够形容我们这个时代文化的词语是后现代。  相似文献   

3.
<正>钱学森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伟大不但在于创造了杰出的科学成就,而且表现了高尚的科学道德和治学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中国科协八届三次全委会议上,讲到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科协工作的一个重点时强调:"要深入宣传和传承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大师的优良传统。"在钱学森诞辰102周年之际,让我们撷取钱学森科学  相似文献   

4.
从科学文化的视域重新解读梁启超 ,是不同于历史、政治、文化等传统视角以认识历史人物多元侧面的新路径 ,也是通过人文学者理解科学文化的新尝试。本文以梁启超结缘科学与投身文化事业为主线 ,揭示其科学观、科学方法、科学传播、科学认识论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转型的探索。进而指出以人文情怀为基石的科学精神与内在的“文化理性”是构成梁启超在中国思想、文化及民族精神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5.
技术创新、科学创新与思想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1)中国绝大多数科学工作者没有真正搞清楚科学与技术之间存在本质差异,不知道科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2)没有真正搞清楚科学是一种文化,与人们的哲学思想、信仰信念、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要想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就必须首先在科学上取得重大突破,而要想在科学上取得重大突破,就必须解放我们的思想,让各种思想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逻辑实证主义盛行、科学与人文日益分离的时代,爱因斯坦以其理论和实践,艺术地融合了科学与人文,爱氏在探索的动机、科学与形而上学、科学与宗教、科学与伦理、科学的直觉方法与真理的美学标准等方面沟通了科学与人文,从而阐明了科学的人文基础.科学不是孤立的科学,科学是人文语境中的并吸取人文滋养的科学.  相似文献   

7.
葛炜 《中国科技纵横》2010,(23):219-220,209
传统的概念,科学就是指自然科学,这是近代西方的科学观,是唯西方和文化中心主义,唯自然科学,唯自然科学方法,唯技术理性的产物,我国从20世纪末开始重视人文和传统文化,但这不是彻底的人文回归,我们从概念和逻辑上仍然无视“科学”与人文的分裂,这不符合21世纪科学、教育发展的方向和中国的国情,我们对科学和文化要有新的认识。(该篇文章分四次发表)  相似文献   

8.
绿色创造观     
本文从创造环境、创造主体和创造成果三个方面论述了绿色创造观的基本思想,突出了和谐思想在科学创造中的重要作用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昭彦 《大众科技》2008,(3):169-170
科学的动力因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微观机制)主要从科学自身的发展,科学知识体系方面: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思想体系。从意识形态方面:科学知识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外部原因(宏观机制):科学传统的演化,社会、文化、国家政治、伦理、哲学等人文社会学观察。  相似文献   

10.
曾永志 《未来与发展》2009,30(11):23-26
随着科学本身的发展以及科学文化社会功能的日益加强,科学文化逐步与人文文化相背离,科学犹如一把双刃剑,当它被善用的时候,它能够创造人间奇迹;当它被恶用的时候,它也使人类生存环境恶化。这就促使我们不断地对科学进行反思,而“第三种文化”的提出正是对这种反思的一种回响。同时,对“第三种文化”的哲学思考就致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研究,推进两种文化和谐会融,促进中国文化“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多宁 《今日科苑》2007,(8):149-149
人文教育重在养成人文精神。我们只有坚持人文与科学的统一,人文为科学导向,大学教育才有灵魂和生命,社会才能得到全面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人文的视角论 ,人本主义当是费耶阿本德的科学思想中最重要的特征。费耶阿本德的人本主义科学思想在科学方法论、社会和文化生活三个层面得到了充分体现 ,并表现出了如下的发展趋势 ,即从科学哲学内部到其外部、以哲学为批判对象转向以科学为批判对象、以科学实践为批判的参照推广到以生活实践为批判的参照  相似文献   

13.
高峡 《科协论坛》2011,(3):44-45
做学问有境界,学术交流也有境界。 第一境界将学术交流作为一种机制——通过不畏权威、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争鸣机制,激励出思想火花,使科学研究能力持续。科学讨论有很多时候并不一定要得到认识一致的结论,更多的是思想的激励、受到启迪或产生新的疑问,从而产生新的科学动力与方向,使科学研究能力持续。这种境界在操作上的一个经典,用科学大师钱学森独到的表述就是:  相似文献   

14.
愿科学与人文比翼齐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认为,高校教师和青年学子一定要成为科学与人文和谐发展的人。大学教育应该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永远不要忘记我们培养的是“人”,而不是“工具”。高校不仅应是传授科学专业知识的场所,还应是人文社会教育、人文精神熏陶的园地;要使学生们懂得做人是立身之本,而掌握知识是服务祖国、人民和社会的重要手段。对于高校教师和青年学子来说,人文知识的积累和人文修养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做学问,第一步,就要应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思想,所思考、所发现、所研究的事物简单、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且在表达的同时理清自己头脑中的概…  相似文献   

15.
初中科学新教材增加了科学史方面的内容,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可以增强科学教学的历史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 质、创造素质,思想品德和正确的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赵克 《科学学研究》2012,30(9):1281-1286,1300
科学革命观主要出现在对传统物理学进行历史解读的人文领域,然而其影响已超出知识界、思想界几乎遍及社会各个领域。"革命"观不仅不适用于准确地表述科学的划时代进步,更不符合科学发展的宏观脉络。如果科学革命果真存在或成功,那么为何我们要独自享受成功后的兴奋与激动而让中小学生一直生活在革命前的旧社会,继续忍受着阿基米德的静力学、牛顿力学的煎熬呢?通过对三个几近耳熟能详的案例分析表明:科学进步是不断开辟未知领域从而使已知世界的范围不断扩展的进阶模式远比流行的不断革命模式更为接近科学史的真实;所谓的"科学革命"只不过是一种流行的人文传说。  相似文献   

17.
卡尔-奥托·阿佩尔的科学观倡导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互补共荣,理解方法与说明方法的相辅相成,力促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融合。这种科学观对于我们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概念,科学就是指自然科学,这是近代西方的科学观,是唯西方和文化中心主义,唯自然科学,唯自然科学方法,唯科技理性的产物,21世纪,科学的主体是人民大众,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科学文化是东西方的结合,自然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我们对科学观需要有新的认识,科学的概念需要有新的界定,这关乎到我国社会、经济、科学、教育等事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了,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为什么我们所期望的科学大师却迟迟难以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