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富国强民的强烈愿望,使任鸿隽由一个革命救国的追随者,转变为科学救国的服膺者.他的科学救国思想,是对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的继承和超越.他认为,近代科学之有无是造成中西国势强弱之判的重要原因,但需指出的是,在当时的科学家群体中,像任鸿隽那样坚持强调纯科学研究者,并不多见.他大力倡导实际的科学研究,竭力促进科学的本土化,建言政府将科学立为国策,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赞成由国家统筹领导科学事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的表现形式虽然各不相同,但其宗旨却是一以贯之的.  相似文献   

2.
任鸿隽是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贯穿其推广科学事业的内在动力在于实现“科学救国”。而且其科学救国思想的演变又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本文将其思想演变的历程划分为科学宣传和科学启蒙、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科学立国和科学建国三个阶段,以期能完整地勾勒出其思想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3.
朱华 《天中学刊》2006,21(6):108-111
近代留美学生创办的《留美学生季报》,以宣传科学为主要目的,致力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的介绍、传播,为促进近代国人的思想启蒙,树立科学观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其刊载《科学救国论》等一系列宣传科学救国的文章,为近代科学在中国的生根发芽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说,这种宣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严复是近代中国教育救国论的先驱,独特的求学背景是其教育救国思想形成的基础。其以译书为媒介倡扬教育救国的思想,以“三民”教育为救国之纲领,以学习西学、开展科学教育为救国之良方。其教育救国思想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影响至深,对当今教育改革、“科教兴国”仍不失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教育救国论先驱。他倡行的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育救国思想,既吸收了教会大学一些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又秉承了儒家人文教育精神,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马相伯的教育救国思想与实践不仅积极回应了启蒙与救亡的时代主题,而且为中国近代大学史提供了一个利用教会教育资源自主创办现代大学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6.
丁文江不仅是中国地质科学的主要奠基者,而且是近代科学救国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一生致力于科学救国思想的宣传和实践,主张以科学观念更新人们的思想,以科学精神作为指导人们行动的准则,强调科学在救亡图存中的决定作用,并身体力行地参与科学救国事业。为捍卫科学,他积极发起“科玄论战”。在科学知识的普及推广、人才的培养以及科研机构的管理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尤其在地质调查所的创建和“中央研究院”的改革方面,成就颇大。他为近代中国培育了第一代地质人才,为近代中国科学事业尤其是地质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地质学界第一位将专业知识与企业生产结合起来的科学家。他用自己行动上的积极奋斗努力实践其毕生倡导的科学救国思想。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多方面的,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树立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树立了全新的教育目的,学生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教育思想的终极关怀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坚定政治信念.今天展读,他的这些思想依然具有非常鲜活深刻的现实意义,会给我们带来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的竺可桢,是中国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更是近代科学救国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不仅在科学研究、科学教育和科学组织等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而且深刻地认识到倡兴科学与振兴中华之间的关系,致力于科学救国思想的宣传和实践。在科学知识的宣传、推广,人才的培养以及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科学教育理念的提倡等诸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9.
任鸿隽(1886-1961)是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积极倡导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正因为如此,学术界对任鸿隽的研究,多注目于他与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关系。其实,任鸿隽也是民国时期一个著名的教育家,他不仅在留美期间主编《留美学生季报》,组织发起创立“中国科学社”,为当时留美学界领袖群伦的人物,而且在归国后先后担任过北京大学教授、东南大学副校长、四川大学校长等职,对高等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方面均有独特的见解和看法。本文拟就其实业教育思想作一阐述。一、对实业教育理论的探讨和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特定历史环境,使…  相似文献   

10.
任鸿隽是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积极倡导者,著名教育家.留美期间,他曾于1915年发起创办了<科学>月刊杂志,组织了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并任首任社长,对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普及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特殊的社会背景孕育了教育民生思想,确立了教育功能的民生向度,形成了民族特色的教育民生思想体系,并呈现出一定的逻辑性。其中救国强国、改善民生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社会现实矛盾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依据,大教育观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中枢,民主与科学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主线,精神生活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延展。  相似文献   

12.
近代史上,出现过多种不同的"中国梦"思想,主要有"以夷制夷"梦、"太平天国"梦、"自强求富"梦、"实业救国"梦、"教育救国"梦、"科学救国"梦、"反清灭洋"梦、"变法立宪"梦、"民主共和"梦等。  相似文献   

13.
容闳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在中国从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换的转型期,容闳投身于救国图强运动中,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教育,有着超越时代的独到见解和实践活动,成为中国近代"教育救国"思想的早期阐发者和绵延至今的中国留学运动的缔造者.  相似文献   

14.
民国成立后至抗战前,在大学任教的留美归来的学者,秉承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积极创立新系科,编写新教材,组织科学学术团体,对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杜亚泉是中国近代一位科学教育和思想启蒙的先驱。他秉持科学救国的理念,毕生通过各种途径,尤其借助编辑科学用书和主办学术杂志,传播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促进了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和民风转移。他所留下的科学教育思想,对于当前“科教兴国”和现代化建设颇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伯苓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教育救国"思想的引导下,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开创的南开教育体系对中国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其不同时期教育思想的梳理,为当今教育改革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是晚清最有影响的督抚之一,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他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曾国藩的科学救国思想是通过引进西方科技创办近代企业、广泛招揽科技人才、积极筹划派遣留学生、组织翻译西方书籍等措施来实现的。曾国藩积极践行“科学救国”思想,倡导并推动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这不仅增强了清王朝的军事与财政实力,延长了清王朝寿命,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曾国藩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西方科技,逐渐放弃了走科举仕途的道路,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这种转变促进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民国成立后至抗战前,在大学任教的留美归来的学,秉承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积极创立新系科,编写新教材,组织科学学术团体等,对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创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面孔     
任鸿隽:民国初年坚定的实业救国论者任鸿隽(1880-1961)是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积极倡导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民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先后担任过北京大学教授、东南大学副校长、四川大学校长、国民政府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等职,对高等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方面均有独特的  相似文献   

20.
黄克利 《教育评论》2014,(1):141-143
魏源"师夷制夷"的思想对近代中国的"教育救国论"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洋务运动时期是"教育救国论"的萌芽时期,甲午战争后的维新变法时期是"教育救国论"的初创时期。到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救国论"臻于成熟,基本完成了变革传统教育的历史任务,其内涵也完成了超越国家概念、政党主义和教会派别的重要转变。时至今日,"教育救国论"的某些合理内核仍然具有巨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