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是一种传授人的经验知识、改善人的生存手段、提高人的生存质量、明确人的生存目的的自我活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教育都有科学、社会和人文三种知识学科门类,但由于强调的重点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特色,如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强调的是道德和审美,以人文教育为主,而对科学教育不够重视。西方现代教育则以科学教育为主,导致道德教育衰落。现代中国的教育理应本着人学生存论的理念,做到西方教育模式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互补。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一种传授人的经验知识、改善人的生存手段、提高人的生存质量、明确人的生存目的的自我活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教育都有科学、社会和人文三种知识学科门类,但由于强调的重点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特色,如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强调的是道德和审美,以人文教育为主,而对科学教育不够重视.西方现代教育则以科学教育为主,导致道德教育衰落.现代中国的教育理应本着人学生存论的理念,做到西方教育模式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互补.  相似文献   

3.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西方社会的制度结构中,家庭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有很大的不同。这是造成东西方社会和文化差异的一个基本原因。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  相似文献   

4.
中西教育传统均源于各自的文化传统,都对各自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主要对中国的教育传统与西方国家的教育传统的差异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比较,同时阐明了对待中西教育传统差异应持有的态度。中国教育传统重视人与社会的协调,重人伦;强调师道尊严;重入世,强调学以致用,重人文精神,强调教育的世俗性。而西方的教育传统则重视个性独立,突出个人本位,重主智主义,强调文雅教育,重宗教,强调宗教精神的养成等。  相似文献   

5.
中西教育传统均源于各自的文化传统,都对各自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主要对中国的教育传统与西方国家的教育传统的差异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比较,同时阐明了对待中西教育传统差异应持有的态度。中国教育传统重视人与社会的协调,重人伦;强调师道尊严;重入世,强调学以致用;重人文精神,强调教育的世俗性。而西方的教育传统则重视个性独立,突出个人本位;重主智主义,强调文雅教育;重宗教,强调宗教精神的养成等。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和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的西方文化历经数千年传承已经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丰厚遗产。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心理孕育了中西方不同的教育思想。有关中西方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为我们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教育遗产提供了依据,也为学习吸收西方教育理念的精华提供了支撑,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现代,外国势力在华开办了不同类型的教育,其中尤以西方传教士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势力所办学校为主,但二所办教育无论是办学体制,教育目标还是教育内容都存在着根本歧异。前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西方科学化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而后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奴化教育。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已经成为燎原之势,已经影响到教育和研究教育的教育学。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学怎么办,就不止是一个老问题,更是一个新问题。本认为中国的教育有别于西方的教育,中国的教育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就应该强调“本土化”。在此基础上章依次分析了教育学“本土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如何“本土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本质强调的是对人的思想品质和化精神的培养。西方与素质教育思想最为接近的是19世纪以来倡导的“全人教育”,即倡导以“育人”为本.强调以开发人的理智、情感、创造力和精神潜能为教育目的。西方教育实践中值得借鉴的教育模式,适合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念,开放性的教育系统,  相似文献   

10.
建构主义进一步强调了知识学习的建构性和认知主体的主动性,从而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主流理论,中国教育界也掀起了研究建构主义的热潮。发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建构主义,不可能与中国教育天然融合,加之建构主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还存在着诸多局限性,因此,中国教育需要理性应对建构主义。  相似文献   

11.
大学一词最早在汉语和英文两种语言中完全不同的涵义,正与中国和西方文化中不同的教育理念相印证:中国的传统教育重视道德教育,追求社会的至善境界;西方的教育重视科学教育,追求物质的发展.现代中国遇到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经济建设、国计民生、国力水平都有了空前的发展.中国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中国教育思想的改革,得益于中国与西方两种教育思想的融合与实践,是中国与西方两种教育思想、两种文化相结合的结果.和谐是发展之本,而教育又是和谐发展的根本.结合当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未来中国的教育一定要在强调科学的同时,更加重视道德教育,尤其要充分体现出"中""和"文化的精髓.从而保持当今社会的大好局面,并对当今社会有所改进并达到一种至善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范围内盛行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中西方教育传统中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形成的中西方文化决定了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差异性与相通性并存。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历史渊源不同;在对“人”的理解上,中国意指“集体人”,西方视为“个体人”;在教师角色定位上,中国当成“引导者”,西方则为“促进者”。两者相通之处在于:坚持性善论;强调人具有贵于动物的独特价值观;倡导教师尊重、理解、平等地对待学生。在梳理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历史脉络的基础上,探析二者的异同之处,可以让我们在汲取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长处的同时,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3.
考察西方语教育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两个很重要的特点。第一,和中国的语教育发展道路不同。西方主要国家的语教育发展大多经历了从希腊语、拉丁语到本国语两个阶段,本国语在各国语教育发展中地位的确立和提高,揭开了西方现代语发展的序幕。第二,人主义一直是西方语教育发展的不变传统。这两个特点实际上又很难截然分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实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期重大演化,初期发展的墨学、法学实学教育思想强调治国、强国的功利追求,中期与后期的实学教育思想则更明显地体现出抗击外族入侵的民族斗争意识,其发展的趋势呈现出由技术之实到科学民主之实再到革命之实的层层递进。中国与西方的实学教育思想各具特征,融合多元化实学教育资源,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陈凌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1):95-97,106
简要阐述历史上中西方教育目标的特点,分析中西方教育目标在不同文化土壤下的差异,中国传统教育注重人的道德培养,而西方教育注重智慧的习得。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中国教育社会学研究中过度依赖西方理论,将中国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实践问题,以西方国家的教育现实为参照,进行同质化处理的偏差,具体分析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漠视本土化的几种表现;提出中国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的理论依据及其路径选择,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尝试解决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中国方向及其特色问题。[关键词]教育社会学;本土化;有限论;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优良的教育传统和不可动摇的师生伦理规范,但随着改革的大门逐步敞开,教育伦理也吸收着西方的民主、平等意识.这是对过去过分强调师道尊严的反正,体现了在“人”的观念下的教育伦理的价值和行为的标准。然而,在民办教育的背景下正常的教育伦理关系受到了挑战。众所周知,民办学校的投资者不能不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这样,当功利的色彩涂满了人的眼睛的时候.不要说传统教育伦理已经成为古董进了博物馆,就连刚刚学习的西方的民主、平等的理念也常常被扭曲成畸形。  相似文献   

18.
文化传统对我国公民教育建构具有预制性。中西方社会和文化传统中的"公"是不同的,在中国主要是连带的"公",而在西方则主要是领域的"公",前者强调以关系为单位、以伦理为准则、以情感为基础,后者强调以个人为单位、以契约为准则、以理性为基础。我们应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中国"为方法,立足文化传统中连带的"公"的观念,从培养目标、课程教材、学校生活等几个方面建构我国的伦理型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19.
身体是教育研究的新视角,身体不是一个纯生物实体,它承载了意含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是心身"统一体".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征形式.西方教育语境中的身体与心灵是二元割裂的,身体是被管制的对象,是社会制度得以建立的基础.中国教育语境中的心身原本是一体的,强调道德身体:后受西方教育制度的影响,中式身体在教育上被殖民成西式身体,但其政治工具性仍具有中国特色.在"创新教育"、"创新型国家"的新语境中,以整体观和人文观来反思被遗忘、被冷落的身体,使身体得到真正的救赎,是教育之大义.  相似文献   

20.
中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与西方文化传统不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显示出自身的特色。中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都强调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日益强化的政治性、不断丰富的价值性,强调独特的民族性和对素质教育的共识己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而主导性内容的差异和内容多样性上的差异构建了不同的中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探究二者的共性和差异,进一步学习和借鉴国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经验,探索有效的借鉴路径,有利于充实、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