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目前,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它们背后的技术"灵魂",就是无线通信网络。无线通信网络具有传输快、可移动、使用方便、覆盖范围广等优点。近年来,无线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已经使人类各方面的生活愈发便捷。上海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的所在地,在这里,有一位年轻的科学家正在从事于无线网络的研究,他是陈  相似文献   

2.
"被英国国际传记中心推选为2010年顶尖100工程师","入编美国2011年版世界名人堂","获选美国传记研究院2011年年度新闻人物","荣获美国传记研究院评选的2011年爱因斯坦杰出贡献奖"……众所周知,在科学研究的舞台上,获得国际赞誉并不容易,而将这些国际性荣誉集于一身更不容易。中国科学院  相似文献   

3.
<正>优秀的"造"凝聚了对物之"性"的充分思考和对人之"工"的合理运用。而一个真正的"造物者"必定对生活充满了强烈好奇心和爱意,他们总是脑洞无限、锐意突破,满满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他们有自己的小宇宙,更能为人类建造出大世界。这是作为一名造物者的光荣和使命。从土木工程专业到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再到生产建设工程专业的结构抗震减震方向,袁辉辉的"造物世界"似乎更大更广,而他的责任也似乎更重。  相似文献   

4.
<正>专家简介:徐沁,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他致力于计算结构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物理学、生物统计学等研究,从微观角度阐释多肽、生物膜、膜蛋白、酶等生物分子的性质、机理及与药物小分子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自然界中,人类肉眼不可见的东西有很多,但若要论和人体关系最为密切的,有着"被遗忘功能器官"之称的共生微生物算一种。"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在人的身体内外生活的微生物细胞数量有百万亿之多。特别是超过90%的  相似文献   

6.
在浩瀚的科学史上,曾有居里夫人、多萝西一霍奇金等多位女性科学家撷取诺贝尔奖。女性从深闺中走上世界的舞台.愈走愈远.愈飞愈高。地质科学是公认的“艰辛”科学.然而,在这一几乎是须眉一统的基础科学领域.却有着一位执着的女性。  相似文献   

7.
<正>专家简介:李明慧,汉族,山东鱼台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曾就读于山东科技大学(原山东矿业学院)、北京大学和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2010年在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下在英国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湖泊沉积与环境矿物  相似文献   

8.
1985年,沐浴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春风,从天津市蔬菜研究所分流出来的黄瓜课题组,作为天津市的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建立了黄瓜研究所.十几年来,已由当时只有8人的课题组,发展到现有育种、栽培、加工、生物技术等45人的研究机构,并已盖起了7千多平方米的新大楼,年人均创收也达30余万元,成为天津市的首批"骨干研究所"、国家"黄瓜新品种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列为"全国农业科技开发十强研究所"的第三位,1999年黄瓜研究所被评为天津市十面红旗单位之一.  相似文献   

9.
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最初是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就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目前.为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与进步,一大批有识之士正在不懈地努力。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辛晓洲副研究员就是他们之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10.
<正>早在2005年,谷歌地球面向全球推出,就把卫星照片、航空照相和GIS布置在了一个地球的三维模型上。利用google earth你可前往世界任何地方,查看卫星图像、地图、地形、3D建筑物等,探索丰富的地理内容,保存参观场所并与他人分享。数字地球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海量地球信息对地球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并利用它作为工具来支持和改善人类活动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正>"进入大自然后,我感到整个心情都放开了",杨建平在《绝对忠诚》第一季中这样说道。她与丈夫陈仁升同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工作,十余年的野外考察监测,两人对脚下的高寒之地早已"爱得深沉",亲切称它为"另外一个家"。十余年来,杨建平走遍祁连山,走进唐古拉山脉……实地考察、社会调查,走进了学术前沿,走出了一方精彩。  相似文献   

12.
1879年,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在成功地制取第一盏碳丝白炽灯的时候,发现了神奇的"爱迪生效应",并为此申请了专利。1904年,利用"爱迪生效应",世界上第一只电子管在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手下诞生了。弗莱明为此获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人类第一支电子管的诞生,  相似文献   

13.
正强场物理,是研究超强超短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从兴起之初就表现出了很强的发展势头。研究进展之迅速、涉及方向之广泛,都彰显着强场物理在世界科研领域里的活跃度。然而,想要在这一日新月异的领域勇立潮头、有所建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副研究员姚金平已经  相似文献   

14.
<正>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土壤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返回地球,在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此次“嫦娥五号”带回了1731克月球样品,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复杂、最雄心勃勃的航天飞行,也是我国首次完成地外天体样品采集。它完成了一次特殊的使命——将月球原生态土壤带回地球。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伟大的旅人常年辛劳奔波.用脚步梳理着每一寸大地.历经艰难险阻.才能绘制一份真实的地图。今天.空间测量与遥感技术目光如电.  相似文献   

16.
正李家国是我国遥感卫星事业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他经历了与国家事业共同成长到蜕变的铭心历程。2003年10月21日,"资源一号02星"成功发射,结束了我国长期依赖国外卫星遥感数据的历史,那年李家国读大三,刚刚接触遥感;2007年,我国正在筹备建设"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以适应环境监测和防灾减灾新的形式和要求,那年李家国获得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硕士,结合着地理信息研发和遥  相似文献   

17.
在生物医药领域,有这样一些研究人员,他们站立在生物研究的潮头,面对艾滋病、癌症、老年痴呆症、乙肝等各种世界性的医学难题,不断耕耘,锐意创新,勇于开拓,并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致力于小分子医药研究的吴方,就是他们当中的佼佼者。潜力巨大的生物医药行业吴方,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  相似文献   

18.
正从20多岁踏入科研领域到如今已过知天命的年纪,付军始终坚信,做科研要始终保持求知欲、务实穷理,才能脚踏实地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不满足于现状的他,如今仍在不断积蓄自己的科研能量,为了更大的自主创新梦想而不懈奋斗着。  相似文献   

19.
不需要电池,只要把充电线插在衣服或者背包上的固定接口,随身听就能畅听无阻;出差在外,不必再担心笔记本电脑的电池不够用,只要把电脑对着光源,就能任意使用……这些便捷或许是现在很多年轻"电子一族"可望仍不可及的梦想。科技日新月异,薄膜太阳电池的出现,告诉我们这些梦想不再遥远。这种新型太阳电  相似文献   

20.
正西北高寒冰雪,自古以来就堪称是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西北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荒漠遍布。西北地区是中国很多河流的发源地,西北也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中国科学院寒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吴锦奎认为:"在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水资源及其配置对区域发展有着控制性的作用。水资源的变化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农工产业的占有比例,甚至城市规模的大小等。"在他的眼中,监测对气候异常敏感的寒旱区水资源变化数据,可以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