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欧盟认为欧洲一体化的中心目标是追求欧洲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欧盟成员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明确提出欧洲一体化的主要目标为“改善和提高成员国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条件。”事实上,在追求潜在的社会和经济的可持  相似文献   

2.
我国国家科技计划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正面临新的管理改革,加强计划的监测与评估是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以欧盟框架计划评估体系的发展历程为主线,梳理了欧盟框架计划的主要评估活动类型、评估方法与模式、评估体系演变规律等。基于对欧盟框架计划评估体系的回顾和梳理,总结出欧盟框架计划在制度建设、技术方法、评估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和经验,为我国设计完善国家科技计划的评估体系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3.
经过多个“五年计划”的持续投入和建设,中科院在高速科研网络、超级计算和数据 应用环境等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各项科研创新工作。 文章首先分析了国际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发展趋势,阐述了中科院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建 设及其在科研应用方面的进展情况,最后对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讨论,并提出下一步的 发展设想。  相似文献   

4.
很多科技发达国家都将科学传播作为重大科研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公众对科研项目的了解。欧盟框架计划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增进基础研究与科学传播的结合:设置独立的科学传播板块和在非科学传播项目中嵌入科学传播内容。本研究通过对欧盟框架计划项目中科学传播的政策分析,希望能够为中国重大科研项目中开展科学传播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科研信息化发展态势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分析了科研信息化发展态势,认为当前科研信息化发展将进入第三阶段即"一体化"阶段,并将发展态势凝练为"五新":大数据驱动科研范式变革成为"新亮点",开放科学借力科研信息化成为"新趋势",科研移动应用成为科研创新的"新动力",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性能及规模加速发展和升级成为"新常态",科研信息化推动企业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成为"新模式"。指出了我国在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应用领域面临的挑战;介绍了中科院在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科学大数据、科研信息化应用3个方面的发展部署;提出了针对我国科研信息化的发展建议,包括建立国家科研信息化发展体系,实施国家级科研信息化工程,建设面向全国科技界提供科技资源和信息化资源的综合服务平台等。  相似文献   

6.
李秀菊  袁洁 《科研管理》2015,(1):311-313
欧盟框架计划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官方科技计划之一,其研究以国际前沿和竞争性科技难点为主要内容,具有研究水平高、涉及领域广、投资力度大、参与国家多等鲜明特点。欧盟框架计划自2001年开始设置独立的科普内容板块——科学与社会行动计划,独立的科普内容板块在第七框架中演变为"社会中科学"。本文对欧盟框架计划中的科学与社会行动计划的中期评估的评估目的与方法、评估过程与标准、评价结果等内容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的重大科研项目的评价特别是科普内容的评价提供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利用内容分析方法,对FOKUS科研质量评价框架的评价单元、评价内容、评价指标、数据来源等4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FOKUS具有参考已有体系构建学科分类、综合学术内外进行全面评价、重视定量指标进行质量评价、共享多源数据进行省力评价的特点;并将其与我国学科评估框架进行对比,发现我国评价单元粒度较细、评价维度虽然广泛但关注内容要素不如FOKUS全面且过度重视各种奖励等问题,不利于科研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从近几年电子政务排名的情况来看,电子政务效率高,排名靠前的国家,其综合国力也比较强,不得不说电子政务与一个国家的发展情况密切相关。如今,面对全球激烈的竞争,各个国家电子政务都开展得如火如荼,力争为自己的公民企业提供优良的服务,从而提高综合国力。建立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政务服务,打破信息孤岛,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其享和信息的互操作,减少政务资源浪费,降低成本是现如今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在这样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中,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本文研究了欧盟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的结构模型和特点,希望为我国的电子政务框架建设做出微薄的贡献,更早实现政府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9.
欧盟研发框架计划(FP)于1984年开始启动实施,是由欧委会具体管理的欧盟最主要的科研资助计划,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公共财政科研资助计划。欧盟研发框架计划从1984年的第一研发框架计划(F P1)发展到将于2013年截止的第七研发框架计划  相似文献   

10.
欧盟框架计划的优先研究领域及其演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盟研究和技术开发框架计划是欧盟科技与创新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对第七个框架计划(FP7)中优先领域的内容、行动计划等方面进行评述,并简要考察七个框架计划中优先领域的演进。  相似文献   

11.
李进华  王伟军 《情报科学》2007,25(10):1563-1569
本文论述了知识网格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的应用,即英国的e-Science项目;描述了e-Science的导航项目——myGrid服务栈,并以该服务栈的具体实例——In Silico实验为例详细论述了知识网格的内部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时代,超级计算机促进了合理药物设计研发,这种药物研究模式的转变推动了创新新药发现又一个春天的到来。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升级,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处理器技术的不断更新,新的资源模式的出现,使得超算技术与计算生物学、计算化学密切结合,进一步为传统的药物发现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增添了新功能,加速了分子动力学模拟和虚拟筛选等的研究进程。文章从药物设计学方法研究、药代动力学模型设计和药物设计方法的具体应用三个方面对当今合理药物设计领域的新发展进行了评述,详尽阐释了科研信息化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快进程、管控风险及提升研发价值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科研信息化的内容和国外发展进程的阐述,分析凝练了当前农业科研信息化发展三大态势:一是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推动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科研信息化成为农业科研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三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与农业科研活动交互融合。进而提出了“十四五”农业科研信息化发展五项建议:一是完善科研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二是加速推进新一代科研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提升农业科研大数据汇聚与计算能力,四是重视科研信息化应用效果,五是加强复合型科研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公共项目公私合作(PPP)模式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国内外公共项目公私合作研究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从PPP的概念与本质、项目风险与分配、治理理论、政府管理与监管等四个方面总结了我国对公共项目公私合作的研究进展。在我国多元经济模式的条件下,提出了适合我国PPP的定义,明晰了PPP中的"伙伴关系"和促进PPP政策与机制创新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我国公共项目公私合作模式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以Stavins于1995年提出的排放交易体系的基本框架为基础,从总量控制目标、分配机制、监督和实施以及与现行法律和制度的整合四个方面对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进行分析,并讨论它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提出构建广东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借鉴现代项目管理理论 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水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科研项目是科研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之一。科研项目管理符合项目管理的一般定义,因此可以将项目管理理论运用到科研项目管理之中。文章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的理论,分别从项目的申报立项、执行控制、结题验收三个阶段阐述了如何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高校校级科研项目是高校科研项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培养科技后备人才、开展科研项目预研、活跃学术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高校校级科研项目主要分为人才类项目、科技预研型项目和学术交流型项目三种类型,其设置应遵循衔接性、服务性、系统性、目标性等四个原则;优化校级科研项目体系结构,加强校级科研项目的二级管理,激发研发基地和学术带头人的带动作用是高校校级科研项目管理中应注意的重点方面.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尚无专门的法律法规.鉴于我国的绿色技术创新监管与欧洲气候法律政策的立法模式都具有碎片化的特点,且我国建立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初衷与《欧洲气候法》提出的最终目的 相近,从立法模式、监测、评价、报告和施策进展评估等方面讨论《欧洲气候法》的立法亮点,主要体现在其有远大的立法目标且立法重心突出,确立欧盟委员会的评...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compares four Europea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development projects spawned by national and EU initiatives to create the “European information society.” These projects, which sought to support learning and better use of ICT, were all the result of opportunities opened up by political initiatives.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main problems that afflict these projects stem from varied expectations and interests of the major actors. These problems can be mitigated considerably if a feeling of ownership is generated among the participants. This sense of belonging, however, is difficult to foster in a “top-down” project. Hence there is a need for a better balance between the “top-down” and “bottom-up” influ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ch proj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