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针对中国省域科技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问题,本文在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问题的基础上,首先,对科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一套用于评价省域科技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提出了一种双重驱动的中国省域科技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从“功能驱动”和“差异驱动”两个角度对中国省域的科技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功能驱动”用于衡量省域科技发展的能力,“差异驱动”用于衡量省域科技发展的均衡程度,并针对“差异驱动”构建了一种新的客观赋权方法。最后,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2016年中国31个省域的科技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科技发展水平发展最好的是北京、上海和广东,最差的是西藏、内蒙古和青海,且中国省域间的科技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但各省域自身的发展均较为均衡,并未出现某些省域过度强调某些指标发展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沈婕  钟书华 《科研管理》2019,40(9):48-5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专业化分工日益精细,智慧专业化战略为区域科技政策和科技战略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思路。智慧专业化战略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概念,作为“欧盟2020”战略主要框架在欧洲地区得到广泛的宣传和实践。基于智慧专业化战略提出背景,分析智慧专业化战略的概念演进及其特征,探讨其对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从智慧专业化战略的内涵和逻辑结构分析智慧专业化战略的本质,从政策制定和步骤研究分析智慧专业化战略的实施,从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型分析智慧专业化战略的评价。通过介绍国外智慧专业化战略实施方面的案例,为我国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孙刚 《科学学研究》2018,36(2):249-263
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简称:“科技认定”)视为特定的政企创新联盟和科技资源分配机制,本文利用上市公司年度专利申请量反映其创新绩效,重点分析了在不同政府治理和公司治理环境下获得“科技认定”资质对上市公司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国有企业相比,获得“科技认定”资质后,民营企业创新绩效显著提高;且随着预期政府代理成本或公司代理成本的减少,“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治理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改善外部政府治理和内部公司治理质量将显著优化“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治理环境。总体上,较之“政治资源诅咒”效应,“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扶持之手”效应占主导。本研究指出,发挥“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治理功能依赖社会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内部创新资本有效利用。本文协调了产业政策与企业创新研究提供的不一致的经验证据,对厘清政府在构建普惠性创新治理环境体系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彩明  李健 《科研管理》2019,40(6):29-42
绿色创新是新时代下区域持续健康发展和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对绿色创新绩效的评价是区域提升绿色创新发展质量的基本前提。文章从界定绿色创新绩效的内涵出发,认为绿色创新绩效是过程维度下的“转化效率”与结果维度下的“产出效益”两方面的集成,并依据转化效率与产出效益的高低组合将绿色创新绩效划分成四种水平。在此基础上,选用2005-2015中国30个省市地区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各区域绿色创新绩效及其时空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考察期内中国绿色创新绩效水平整体呈现波动变化,其中半数以上区域仍处于“低效率、低产出”水平状态,绿色创新的产出与效率已经逐渐实现均衡发展;②绿色创新绩效水平空间差异明显,东部地区最高,其他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后,提出了中国区域未来开展绿色创新活动取得高绩效水平的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赵成鑫  张恩鹏 《科技风》2013,(10):63-64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充分表明了我们党依靠科技创新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坚定决心,对于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启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从内涵、背景、对策等方面系统梳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系列相关问题,有助于全面把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精髓要义,增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6.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作为我国当前的三大国家战略之一,发挥和协调京津冀地区的区域创新引领作用意义重大。本文采用2002-2016年京津冀地区“211高校”的跨区域合作专利数据,构建基于高校-企业所在省份专利合作关系的知识流动有向网络,以“区域内-区域外合作”和“宏观-微观”为支撑,探讨了京津冀产学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区域创新能力和知识流动的动态变迁。研究发现,从“区域内-区域外”视角而言,北京市在区域内部合作中处于中心,而区域外部知识流入则以南方省份表现更强劲;从“宏观-微观”视角而言,京津冀产学合作从外延  相似文献   

7.
吴建南  刘遥 《科学学研究》2019,37(1):130-139
基于125家企业调查数据的实证检验,通过分析H市政府举措对企业创新动力、创新能力、创新活力和创新绩效的影响,给出了H市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精准施策的三个着力点,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人才培训服务、注重税收优惠。在此基础上,给出市级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三力一效”模式。  相似文献   

8.
由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探索区域创新引力,分析区域创新引力影响下科技资源流动态势,运用科斯定理与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探讨区域科技资源市场化配置机理.认为区域创新相对引力与创新主体逐利共同影响科技资源市场交易并驱动地方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联系实际提出江苏创新驱动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双创”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对于如何评价“双创”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当前“双创”对经济发展的驱动效果如何等问题还缺乏理论关注与实证研究。研究结合“双创”发展特征,在修订波特的钻石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双创”驱动经济发展要素模型并形成评价指标体系,基于324家企业的调查结果,分析了“双创”驱动经济发展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来看“双创”驱动经济发展效果明显,但仍有部分要素需要进一步关注与改善。  相似文献   

10.
建设创新生态系统并发挥共生效应是推动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首选战略。结合2007-2015年中国30个省市相关数据,利用共生测度模型计算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并进一步建立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与科技创新绩效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整体呈“U”型发展特征,东部地区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地区间差异较大且下降幅度尚显微弱;短期内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共生单元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而长期内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的正向驱动效应明显放大,且共生单元呈负向抑制作用;地区科技创新的累积效应明显,共生基质、共生平台和共生环境始终对科技创新具有正向驱动作用,而共生网络的正向驱动效应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当前,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科技评价政策引导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作用日益突显。本文通过搜集2006—2018年各省市的科技评价政策文件,在优化科技评价政策量化量表的基础上,分别从政策力度、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三个层次对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科技评价政策总体上呈现“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政策目标主题向创新人才培育、区域创新扶持与知识产权保护转变,同时,科技评价政策的作用机理呈现“非线性”特征,政策目标的作用方向正由“数量制胜”向“质量取胜”转变。从科技评价政策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关系看,科技评价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但是其直接政策效力明显薄弱;科技评价政策的多重目标导致政策的协同效应不足,同时,政策目标与政策实施之间的不协调也削弱了政策效力,导致其“指挥棒”作用仍然有限。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8年上海市各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人才数据,利用DEA-Tobit法研究企业科技人才空间集聚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人才呈现由中心城区向周边疏散的趋势,并在中心城区周边区大规模集聚。其中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有龙头科技企业或科技项目支撑的中心城区以及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心城区周边区,如宝山区等6个区实现DEA有效;其他10个区的综合效率值都小于1,浦东新区等6个区的实现弱DEA有效。(2)从对科技人才空间集聚效率影响因素来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国外技术依存度、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企业办科技机构中硕博人员比例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力资源配置、企业办科技机构数量有显著负向影响;政府支持力度、创新活力无显著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建立企业科技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实行引育并举且更重培养的引才引智机制、加强企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大“科创22条”核心承载区企业人才吸引力以及政府助力营造科技创新大环境等建议,以期推动上海市科技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陈子韬  孟凡蓉  王焕 《科学学研究》2020,38(10):1782-1790
高技术产业是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更好地发挥政府在高技术产业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抓手。文章基于2010年至2016年中国大陆省级地区数据,采用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方法,分析和比较政府支持对高技术产业不同行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政府在不同行业中发挥作用存在差异,医药制造行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中政府支持对创新效率影响并不显著;(2)政府对高技术行业支持存在两面性,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政府支持与创新效率呈现倒U型关系,且对于后者创新能力的长期培育有助于改善政府支持的作用。该研究揭示了在科技创新中政府支持的双重影响和行业差异,丰富了相关研究领域成果,并提出优化支持方式、调试支持力度、确立支持定位。  相似文献   

14.
郑威  陆远权 《科研管理》2022,43(3):9-16
   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财政科技政策则是实现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利用2009—2016年中国行业层面工业企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财政科技政策对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财政科技政策促进了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效率的提升,但是该影响效应存在明显的行业异质性;财政科技政策对科技研发效率的提升作用强于经济转化效率,财政科技政策对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效率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提升科技研发效率来实现;在财政科技政策的不同门槛值区间,财政科技政策对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效率的促进作用呈现出明显的倒“U”型规律;不同类型财政科技政策对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效率的影响存在行业差异。未来兼顾行业协调性并基于企业创新驱动发展两阶段差异,精准发挥财政科技政策的引导与激励作用,助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对于提升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创新驱动是否促进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俊红  王林东 《科学学研究》2016,34(11):1725-1735
本文以中国大陆省级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创新驱动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各地区的创新驱动能力进行量化考察,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检验创新驱动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创新驱动能力最高,中、西部次之;创新驱动能够显著促进全国和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但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不显著,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则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本文结论为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区域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坚持科技创新 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人类开启可持续发展新文明时代以来,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两大国家基本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表率。20年发展历程表明,可持续发展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科技创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我国科技创新在以下4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可持续发展:(1)在保障人口健康、食物安全和优化人居环境等方面,满足人类发展的合理需求、提高人类的福祉水平;(2)在海洋和空天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等方面,消除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保障生产活动的持续进行;(3)在提升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绿色制造业、信息化产业等竞争能力方面,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巩固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4)在形成先进的环境伦理和发展观、构建国家科技-文化-体制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提升战略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探索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等方面,助推社会进步与文化建设进程、增强发展软实力。  相似文献   

17.
   政府研发补贴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政府激励区域创新的两种重要措施,现有研究主要从研发投入和产出角度来评估这两种政府研发激励的实施效果,而较少从创新效率细分的角度去解读。为此,本文以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7—2017年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随机前沿模型实证分析了前述两种研发激励措施对分别以专利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产出所对应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和商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政府研发补贴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而对区域商业创新效率产生负向影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具有负向影响。此外,在不同发展驱动方式下,政府研发补贴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均为正且无显著差异。但相比于投资驱动地区,政府研发补贴对创新驱动地区的商业创新效率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同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在创新驱动地区相对实施效果更明显,相对于投资驱动地区,创新驱动地区增强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区域商业创新效率的正向影响。本研究为政府相关决策者在甄选资助对象以及政策实施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孙文浩  张杰 《科研管理》2021,42(4):92-102
研究科技人才规模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对优化高级劳动力要素的配置效率并推动地区高质量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8—2014年国家统计局《全国创新调查企业数据库》的微观企业数据,运用修改后的静态面板门限模型进行计量检验,研究发现:①企业科技人才规模的创新绩效存在一个约为341人的“规模阈值”,超过“规模阈值”则不利于企业创新;②相对于国有、外资产权的企业,民营企业与“NN”型企业科技人才的“规模阈值”特征更加突出;③国家级高新区或者政府减税均有利于缓解科技人才“规模阈值”对企业创新的负面影响。建议“抢人大战”城市出台相应的人才政策鼓励科技人才向具有小规模科技人才的“LL”企业流动,并加快省级高新区升级进程,以避免企业过度集聚科技人才引发系统性的创新风险。  相似文献   

19.
王超  董坤  许海云  方曙 《现代情报》2017,37(6):16-23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产业竞争情报需求和情报内容也发生变化。首先,根据波特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以及国家时政方针,总结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产业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新背景下产业竞争情报需求。然后,引入创新链理论,构建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策略。最后,以国内基因工程疫苗产业为例,对提出的服务策略进行应用,验证可行性和有效性。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产业创新链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策略可以满足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产业竞争情报需求,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可以系统、全面地掌握基因工程疫苗产业创新发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2006—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趋同理论实证检验了“互联网+”对区域创新效率收敛的影响。研究发现:(1)全国及三大地区创新效率均存在着显著σ收敛、随机性收敛和β收敛的典型化事实;(2)“互联网+”已成为新时期推动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收敛的“加速器”,考虑“互联网+”驱动后,创新效率较低地区赶上创新效率较高地区所需要的时间相对缩短了5年多,收敛速度相对提升了0.26个百分点;(3)若能充分注重“互联网+”与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发展等因素综合效应的发挥,则可进一步强化“互联网+”驱动区域创新效率收敛的“加速器”效应;(4)“互联网+”对创新效率收敛的加速效果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互联网+”创新溢出红利的“后发优势”尤为值得关注。本文基于“互联网+”为重新审视如何缩小区域创新差距的现实难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相关结论能为新时代下我国深入推动“互联网+”与区域创新的深度融合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