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亚地区跨界水资源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海娇  周宏飞 《资源科学》2014,36(6):1175-1182
中亚地区是世界上跨界河流水资源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跨界水资源管理关系着整个中亚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区域稳定。目前关于中亚跨界水资源问题的论述与研究主要集中在水量分配、水资源量与质的变化预测以及水资源管理等方面。本文通过对前苏联解体以来中亚5国水资源问题的研究成果及合作历程分析,认为中亚地区水危机的根源不仅仅是水量的缺乏,更多的是一种水资源管理上的危机,目前重要问题不是相关管理措施与计划的制定,而是管理机构的权威建立和已签署协议的执行与落实。需要在联合国相关协议框架内,在有关国际或地区组织的技术与资金援助下,建立水资源共享数据库,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利用,协调上下游国家间的水电和灌溉用水矛盾,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寻求水资源利益最大化,实现中亚地区跨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
3.
中亚地区石油资源预测储量巨大,在世界能源地缘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对中国推进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和扩大陆上管道石油进口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中亚地区石油资源对中国的保障程度,发现虽然中国对中亚地区石油的投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中亚地区石油对中国石油进口的保障率却极低。通过构建跨国石油投资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中亚地区石油投资的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价,发现政策法规风险属于高风险,经济风险、社会文化风险和政治风险属于一般风险,基础设施风险属于低风险,其中矿业权设置、东道国对经营的干预程度、民族文化宗教差异等7个指标具有相当高的高风险发生概率。未来对中亚地区的石油投资合作,既要依据风险评估结果科学合理规避风险,又要寻求破解之道,选择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确保在中亚地区石油资源开发领域中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4.
闫海 《科学.经济.社会》2009,27(3):116-119,128
中央银行透明度是指中央银行目标、决策、行动的公开程度,又称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依据透明度的标准与范围,中央银行透明度有较多的分类方式。问卷调查法、指标评分法和市场预期指数法等是量化和测度中央银行透明度的基本方法。透明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美联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央银行之一,关联储透明度的不断提高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马春瑕 《科教文汇》2014,(27):217-218
石油是一个国家能源战略中最重要的方面,石油影响着一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甚至国家安全。中国已经成为石油进口和消费大国,单一的石油进口通道已经不能满足国内经济发展,且面临安全风险较大。加强与中亚等国的石油合作可实现我国石油进口多元化的目标。通过建立和完善单边、双边和区域性石油合作法律机制,在确保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也在完善的法律机制下保障了我国与中亚石油合作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期亚洲中部高山地区湖泊变化的时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均力  方晖  包安明  杨辽 《资源科学》2011,33(10):1839-1846
亚洲中部高山地区湖泊是气候与环境变化的敏感指示器,湖泊面积与水位的变化客观地反映了该地区水资源的时空变化过程。充分认识高山地区湖泊变化的特征及驱动性因素,有利于正确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湖泊变化的影响。本文针对高山地区缺乏观测资料的特点,利用遥感资料重建近期亚洲中部高山地区湖泊的水位及面积变化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位和面积对湖泊变化描述的敏感程度,分别从湖泊类型、区域分布和影响因素讨论了近期亚洲中部高山地区湖泊的时空特征。水位可以更好地描述高山湖泊变化的时空过程,10月份是中亚高山地区湖泊相对稳定的时期。对于封闭性湖泊而言,近期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的湖泊扩张明显,而天山中部的湖泊水位微弱上升或保持不变,而阿尔泰山地区的湖泊处于萎缩的状态,湖泊的变化与降水及冰川分布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吞吐型湖泊的变化按有无水坝呈两种变化趋势,出水口建有水坝的外流湖水位下降明显,而自然状态下的外流湖水位相对稳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过度向吞吐型湖泊引水与开发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中亚地区是距离中国最近、最安全的油气资源保障区,是中国重要的海外能源供应基地。当前中亚地区的油气年产量约为2.29亿吨油当量,占世界油气年产量比重为3.02%,其中天然气主要集中在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石油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年对外供给潜力约为1.2亿吨油当量。中国已经逐渐成为中亚地区最重要的油气贸易伙伴。然而,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油气贸易合作面临着大国博弈、内部政治环境不稳定、国际能源合作制度碎片化、国际能源投资政策缺乏可持续性等一系列的潜在风险。未来,中国应加快推动建立务实高效的多元能源合作机制,优化能源合作的主体结构,加强能源勘探开发和深加工的技术贸易,加快推进能源就地加工转化,并修订现有的双边投资协定,以确保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与贸易安全。  相似文献   

8.
中亚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枢纽地段、世界战略能源富集区和超级大国争夺及政治博弈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战略能源优先保障的最近基地。中亚战略能源(石油、天然气和天然铀)开发利用表现为储量大、产量小、出口量大、自消量小的"两大两小"特点,这些能源的合作开发利用对中国的保障程度有大有小。研究表明,预计到2030年中国石油、天然气、天然铀的对外依存度将分别高达80%、55%和70%,而同期中亚地区石油、天然气和天然铀出口对中国的保障程度分别为7.9%、40.7%和65%左右。受中亚地区政治、经济、政策、法律、社会文化等因素综合影响,中国与中亚地区合作开发利用战略能源面临的法律、经济、社会、政治、基础设施风险不可低估。其中,法律风险属于高风险,经济风险属于较高风险,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属于一般风险。中国与中亚合作开发战略能源一定要时刻防范风险,从化解风险、增进合作、互利共赢的角度,明确政府角色,保证政策沟通,建立副总理级战略能源开发协调委员会;发挥地缘区位优势,设立中国-中亚能源自由贸易区;完善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加强中亚能源开发战略运输通道建设;建立能源战略储备制度,建立国家战略能源联合储备体系;加强人文合作,促进民心相通,降低战略能源合作风险。  相似文献   

9.
李红强  王礼茂 《资源科学》2009,31(10):1647-1653
近些年来,中亚因其丰富油气资源和独特地缘战略地位引发了激烈的大国博弈,揭示和探究中亚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对于理解全球能源格局变化、各国对中亚战略调整和制定中国利用中亚能源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释中亚油气资源及其在全球能源格局中地位的基础上,以中国在中亚能源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力量变化为主线,并结合各国对中亚能源的争夺,对中亚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的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刻画了各演进阶段的地缘政治格局特征和各国对中亚能源的争夺局势,阐释了中国对中亚能源的利用状况以及中国力量在格局演变中的变化.最后,从中亚能源出口国、进口国和输送过境国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对中亚能源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影响,并提出了中国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2022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出访,在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联合声明》中,特别提出“中方对由乌方倡议的‘关于宣布咸海地区为生态创新和科技区特别决议’得到联合国大会通过表示欢迎,该决议将有助于拯救咸海,恢复并改善周边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提高地区人民生活质量”,以及“双方愿积极推动全球发展倡议与联合国咸海区域人类安全伙伴信托基金框架下改善咸海地区生态和经济社会环境相关项目协同增效”。在此背景下,文章梳理了咸海现状及其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并分析总结了我国参与咸海生态治理的必要性和意义。文章认为中国在参加咸海生态治理方面有着政策和机制、资金和人才,以及项目合作基础等有利条件,建议在合作共赢、统筹协调、“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原则下,从探索科学问题和改善民生入手,以荒漠化防治、水土保持、现代农业技术、新能源推广利用等为切入点,利用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力量参与咸海生态治理,推动绿色咸海发展,有效促进和深化我国与中亚的科技合作,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乃至“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1.
Technological dynamism in As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analyze innovation in emerging and newly industrialized economies over the past 30 years, with the emphasis being on Asian economies. We use US patent data to study how the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of Taiwan, South Korea,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have expanded in relation to emerging economies in Asia and Latin America. We then carry out a sector-level analysis of innovation for South Korea, Taiwan, Singapore, Hong Kong, India and China. We also study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foreign multinationals, business groups, individuals, domestic firm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in innovation. Finally, we study the overall concentration of innovative activity in Asian economies.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中亚地区天然气资源丰富,而且中亚各国大力开发天然气资源,不断提高生产量及出口量,致力实现出口多元化,因而成为世界各大国及各大力量争夺关注的焦点。而我国由于人口众多且消费巨大,天然气资源严重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目前中亚地区占我国天然气进口市场的份额在50%左右,未来虽然该比重会有所下降,但进口总量会稳步增加,因此中亚天然气仍然在我国天然气保障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中亚天然气资源具有比较优势高、安全性和稳定性好等优点,但我国与中亚天然气资源的合作开发也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因素的扰动。为此,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中亚天然气资源的地缘配置格局及对我国天然气安全的保障程度与保障效益,分析了外部扰动因素对中亚天然气资源开发的影响和对中国能源安全的保障风险,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当前我国与中亚天然气资源合作开发亟待采取的对策建议:(1)建立副总理级的天然气合作开发协调委员会;(2)制定并完善与中亚五国的天然气双边贸易协定;(3)继续扩大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输气能力;(4)优选我国与中亚天然气合作开发模式;(5)建立中国-中亚天然气交易中心。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运用分位数引力模型研究了中国对中亚区域对外直接投资的能源进口贸易效应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中国与中亚区域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与能源进口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人均收入水平对能源进口贸易的促进作用呈"U"型特征,能源进口产品从初级产品规模扩张向高附加值产品提质转变;地理距离对能源进口的负面影响随着条件分位点的提高呈现下降趋势,贸易投资便利化将弱化距离成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新疆在中国与中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古以来,新疆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处于特别重要的位置。无论是从地缘政治角度考虑,还是从地缘经济角度考虑,新疆与中南亚区域经济整合趋势是不可避免的。环新疆经济圈概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明确了中国新疆参与中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可以预见,21世纪的新疆将成为沟通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的中介纽带,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循环与协作的"催化剂"和"推进器",成为欧亚大陆的又一国际经贸中心,从而为"大中华经济圈"在世界东方的崛起做出历史性的贡献。本文在环新疆经济圈概念背景下,深入分析了新疆在中国与中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是全球铀矿资源富集区之一,具有铀矿资源储量大、分布集中、开采条件较好等特点。自2009年以来,中亚铀矿开采量长期居世界首位,2016年占世界铀矿总开采量的43.5%(其中91%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中国与中亚铀矿合作始于2005年,自2010年以来发展较快。文章分析了中国与中亚铀矿合作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了合作开发模式从铀矿贸易、铀矿勘探开发发展到核燃料组件加工,并对合作开发的前景作了预测。主要结论为:2030年以前中亚铀矿可满足中国核电发展对进口天然铀需求量的70%—75%;其后,随着中亚铀矿资源的快速消耗,2035年保障程度降至40%—50%。最后,文章提出了加强和深化中国与中亚铀矿合作的对策建议:以"五通"理念引领合作开发,尽快编制《中国与中亚铀矿合作开发规划纲要》,明确未来合作开发的重点,不断提高中资企业在合作开发中的地位作用,重视防范和化解合作开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19.
20.
This paper draws on two case studies from India and China to discuss how and why rapidly urbanizing contexts are particularly challenging for transformative innovation but are also critical sustainability frontiers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s. We argue that lack of understanding and policy engagement with peri-urbanization in its current form is leading to increasing exclusion and unrealized potential to support multiple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goals. Peri-urbanization is often characterized by the neoliberal reordering of space and a co-option of environmental agendas by powerful urban elites. Changing land-use, resource extraction, pollution and livelihood transitions drive rapid changes in interactions between socio-technical and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and produce complex feedbacks across the rural–urban continuum. These contexts also present characteristic governance challenges as a result of jurisdictional ambiguity, transitioning formal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heterogeneous and sometimes transient communities, shifts in decision making to distant authorities and the rapid growth of informal market-based arrangements with little incentive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hese unique features of peri-urbanization may reinforce a lack of inclusion and hinder experimentation, but they can also present valuable opportunities for transformative innovation. This innovation is unlikely to follow the lines of niche management and upscaling but rather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peri-urban dynamics. There are possibilities to build new alliances in order to renegotiate governance structures across the rural–urban continuum, to reframe urban sustainability debates and to reconfigure socio-technical and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intera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