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人们思想、意识、观念的转变,传统教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面向二十一世纪,我国的教育应从应式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早在本世纪初,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而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质就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该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育,特别是反对应付“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试等考试”的应试教育,陶行知大力倡导以社会生活为中心,以培养人的生活力、创造力为宗旨,以提高整个民族素质为目标的生活教育,创…  相似文献   

2.
早在20世纪初,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育,特别是反对应付"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试等考试"的应试教育,大力倡导以社会生活为中心,以培养人的生活力、创造力为宗旨,以提高整个民族素质为目标的生活教育,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力图从教育规律本身的角度来论述“教、学、考”的关系,在揭示“教考分离”所造成弊端的同时,指出“教、学、考”合一是现代教育的基石,主张“考与教,以教为依据;教与学,以学为中心”,继而论证了远距离教育是为建立这种“教、学、考”的新型关系提供了必要条件,并据此提出了变电大教学体系的“五统一”为“六统一”的运作构想  相似文献   

4.
“教育以生活为中心”,这句话已经成为今日学校里的口头禅,但是细考实际,教育自教育,生活自生活,依然渺不相关,这是因为什么缘故?我们先前以“老八股”不适用,所以废科举,兴学堂;但是新学办了三十年,依然换汤不换药,卖尽气力,不过把“老八股”变成“洋八股”罢了。“老八股”与民众生活无关,“洋八股”依然与民众生活无关。但是新学校何以变成“洋八股”,何以与民众生活无关?这其中必有道理。  相似文献   

5.
任耀金 《教学考试》2022,(22):56-59
<正>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发布了各个学科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集中回答了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核心问题,这将成为未来新高考改革、高考命题和高考实践的重要指南,也将成为一线教师指导学生备考复习的重要参考。该评价体系要求基础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宗旨、高中教育以服务高校选拔为目标、践行高考改革、落实“双减”政策。笔者认为,2022年的高考试题为考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浅论“注册视听生”教与考的关系□王晓珉“注册视听生”教育是广播电视大学实施开放办学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与以往电大教考模式相区别的是,“注册视听生”教育实行的是“教考分离”制度,“注册视听生”教育的“教考分离”表现为:教学工作由电大主持,试题编制工作由...  相似文献   

7.
<正>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系统阐述了“一核”“四层”“四翼”,集中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关键问题[1]。换句话说,新时代高考内容始终贯穿一个核心的指导思想,即呈现多种命题形式,增强真实情境问题设计来引导“为什么考”的育人价值性;其次,通过“考什么”体现从“考知识”到“考能力”的转变,以批判性思维为代表的高阶思维能力则是一直强调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文化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具有生动性和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家乡文化素描”类文章容易出新,能综合反映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中考作文的亮点。以近两年的半命题考题为例,新疆哈密市考“感受”,河南省考“我深深感受到了”,江苏南通市考“我发现”,考生都能以“家乡文化之美”补全考题;北京市考“我想让更”,可补入“家乡文化”、“美”;湖北荆州市考“我喜欢”,可补上“家乡文化”,等等。要写好“家乡文化素描”类文章,除了平时加强积累之外,还必须注重“四性”:一、地域性。不同的地域,孕育出各具个…  相似文献   

9.
考试作为学校教育评价的重要形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以“几何与代数”模块为例,对学期结束时的阶段性测试从“考什么”“怎么考”两方面给出示例及命题策略。  相似文献   

10.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在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时提出的,其理论体系源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针对中国传统教育以文字书本为中心,脱离实际生活,不能给学生以生活和创造能力这一状况,吸收了杜威反传统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1.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现代人一生发展的四大支柱,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应在培养目标上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关注学生的发展正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这就表明了教改的关键在于“人”这一概念的确立与到位,否则一切都成了空谈。因此,它就要求教育引导者要变原先的“目中无人”到“目中有人”直至“培育新人”。一、最能“讲”的老师与最能“考”的学生构成了现行的“无人”教学一位德国博士生曾这样说,中国的教师是全世界最能讲的,中国的学生是全世界最能考的。思考我们平时的工…  相似文献   

12.
“高考弃考”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现象,而且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从社会学理论进行分析,“高考弃考”现象的原因在于中国教育资源欠缺公平和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变化。“高考弃考”损害的是公平的教育理念,以及宪法所赋予每一个公民的平等教育权力。而教育权是最大的公平权,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上,政府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3.
1、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原因,“学而优则仕”以及“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等思想观念已在社会和教育界根深蒂固,形成固定的教育模式,有一套为教师所熟悉的操作程序。素质教育就是对上述传统观念的挑战,是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的巨大变革。近年来我们举办了两期教育思想学习班,提出实行教育的两个转变:一是教育模式(包括教育体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评价等)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二是教育方式由负担重、效益低的粗放型向负担合理、效益高的集约…  相似文献   

14.
彭红 《教学考试》2022,(38):40-45
<正>《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引导教学”纳入核心功能,有利于理顺教考关系,增强“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主动意识,完善育人体系,着力扭转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尤其是“双减”后,教学活动调整教育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主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得以进一步培养,数学建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据分析这六大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从2020年新高考Ⅰ卷(仅供山东使用)到2022年高考数学全国卷,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一生坚决批判和反对旧传统中封闭式的、僵化的教育;倡导开放型的、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这具体表现在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上。“生活教育”包含三个基本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实质是使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他坚决反对死灌死背死考,徒把教学过程作为单纯的认识过程;强调“教学做合一”。要求科学地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建立一种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新教育。生活教育根本不同于传统的教育。传统的教育是“教人劳心而不劳力,它不教劳力者劳心。………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把杜威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论述“翻了半个筋斗”:“教育即生活”改造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变成“社会即学校”。他还提出“职业教育是第二期的或继续的平民教育”、“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乡村学校是中国改造乡村生活唯一可能的中心”和“教育与农业携手”,发展了杜威“职业教育为公共利益而产生”的恩想,并把其影响扩大到了中国广大乡村,是杜威的中国信徒中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教育理论,使西方现代教育思想与中国实际结合,实现本土化的范例。  相似文献   

17.
第五章 生活教育的理论生活教育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以生活做中心”,“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即以社会的政治经济问题为中心、“理论与实践之统一”的教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杜威遭遇的早年生活危机与早期学术冲突构成其发展一种“非二元论”教育哲学的“本能力量”,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实验可视为这一教育哲学形成的先导。在此基础上,杜威提出以“教育即生活”为核心的三大教育命题,其中教育与“生长”“生活”“经验”相互交织,形成整体性、连续性、交互性等内涵特征。陶行知、陈鹤琴批判继承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社会情境分别提出了“生活教育”“活教育”理论,深刻影响了我国学前教育的中国化、科学化与平民化进程。“教育即生活”对当代幼儿园教育的启示在于:一是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给幼儿提供整体、连续、交互的儿童生活;二是从具身认知到直接经验,推动幼儿经验的持续改进;三是“安其所,遂其生”,成就幼儿蓬勃向上的生命状态。  相似文献   

19.
先来看两则例子.美国孩子放学回家后.父母要问孩子:“你今天把问题问老师了没有。老师回答如何?”中国的孩子呢,父母总喜欢问:“你今天考了多少分.老师表扬了没有?”从中看.美国重视培养孩子的问题教育,中国培养的是应试教育。长期以来,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使教育畸形发展.出现“以分论人”“高分低能”“高分录取”等一系列不完善的教育弊端。  相似文献   

20.
综合运用     
黎胜 《新读写》2022,(Z1):57-67
<正>【知识解说】一、什么是综合运用“综合运用”姓“语文”,和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学习”相联系,考查学生运用语文能力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过好“综合运用”这一关,首先要明确综合运用考题的性质和目的。1.“综合运用”考题考的是语文能力不是考活动组织能力,设计创意能力,规划、策划能力;不是考数理分析能力、思想教育能力、宣传广告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