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江冬秀是安徽旌德县江村名门之后,1904年经胡母排"八字"订婚,1917年与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胡适结婚,其间两人从未见过面。这场不折不扣的旧式婚姻,对于胡适这个中国新派第一号人物来说,不仅滑稽而且讽刺。尤其,胡太太并不像一般乡村女子那样羞怯、胆小,她非常果断、泼辣,熟悉的人都知道胡适家有个厉害的夫人。1923年秋天,胡适到杭州疗养,她写了一封别字连篇的信给当时正在杭州读书的表妹曹诚英,拜托她照顾胡适。才貌双全的女学生立即让胡适掉进了温柔乡,周围的  相似文献   

2.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安徽绩溪县中屯人。她16岁嫁给当时已48岁的胡适的父亲胡传做填房,三年后胡适出世。六年后,也就是在胡适母亲23岁时,胡适的父亲不幸去世。年纪轻轻就丧了夫,做了寡妇,这是一个中国妇女最大的不幸!而当时胡传前妻曹氏所养的儿女都比胡适的母亲大,她守寡23年,"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再加上家业中落,经济困窘,诚如她的儿子所说,"困苦艰难有非外人所能喻者。"所以胡适的母亲是一个特别家庭特殊时期的特别的母亲,要抚养自己的儿子,又要支撑整个家庭,同时,作为后母后婆,她还要照管丈夫前妻留下的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又不  相似文献   

3.
胡适先生是现代著名大学者,在文学、哲学、考据学、伦理学、史学、教育学、红学等多个领域均有建树,曾经获得1939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著名学者毛子水先生说他:"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成就如此大家,除了胡适本人的努力奋斗以外,还要归功于他母亲给他的良好教育.胡适先生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便离开她了,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相似文献   

4.
胡适与夫人江冬秀 胡适在北京居住期间,太太吃完晚饭就出去打牌,出门之前先煮一个茶鸡蛋,用饭碗一扣;再沏一壶茶,就走了.胡适说:"我太太最好.她去做她的,我做我的."  相似文献   

5.
苏雪林是现代一位奇异的女作家、教授和学者,也是一位活了一百多岁的长寿老人。胡适仅给她教了一年书,但她一生对胡适特别崇敬,逾到晚年“老而弥笃”。在胡适死后,谁要对胡适说声“不”,她就会站出来捍卫胡适的。  相似文献   

6.
暖心     
梁阁亭 《初中生》2014,(16):14-15
正1936年11月,女作家苏雪林写了一封长信给胡适,攻击左翼文坛和鲁迅。胡适复信规劝她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他不赞成苏雪林行文大动肝火,用"旧文字的恶腔调"咒骂批评对象。苏雪林收到信后,将此次与胡适的往返信件发表于武汉出版的《奔涛》半月刊,一时在文坛激起很大波澜。胡适的妻子江冬秀得知后非常生气,认为苏雪林太莾撞,这么大的事都不和胡适说一下,就冒冒失失捅到媒体上。更何况这样的内容公之于众,也  相似文献   

7.
歆歆 《阅读与鉴赏》2009,(10):29-29
徐文淑是不幸的,因为她嫁给了张恨水;张幼仪也是不幸的,因为她嫁给了徐志摩;江冬秀也不幸,虽然她以河东狮吼的方式制服了胡适,胡适怕她却并不爱她,她也不见得幸福。  相似文献   

8.
正张幼仪和陆小曼曾共同参加过一个饭局,胡适做东。张幼仪弄不清胡适是出于什么心理,把她和新婚的徐志摩、陆小曼请到一个饭局上,但她觉得自己得去,去了会显得"有志气"。她的意思大概是,让世人看看,她并不是一个落寞到不敢面对的弃妇。饭局上,陆小曼喊徐志摩"摩""摩摩",徐志摩喊她"曼"或者"眉"。张幼仪想起徐志摩以前对自己说话总是短促而草率,于是她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沉默。多少年后,她对侄孙女张邦梅回忆道:"我没法回避我自己的感觉。我晓得,我不是个有魅力的女人,不像别的女人那样。我做人严肃,因为我是苦过来的人。"这是一句非常深刻的自省。张幼仪的缺乏  相似文献   

9.
胡适关注语言工具的变革,建构起白话文学理论;周作人重视文学实质内容的更新,形成"人的文学"观.胡适的白话文学理论,是以实用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来源于人道主义思想.在文学革命的态度上,胡适属于温和派;周作人更深刻、激进,但也有宽容的一面.总的来看,在五四新文学革命中,胡适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文字改革",周作人迈出了关键的"第二步--思想改革".二者在新文学运动中具有彼此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和谁在一起会幸福?我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人选是胡适.胡适比张爱玲大30岁,但在张爱玲的少女时代,宠爱她的父亲突然被继母抢走,落下了一份"恋父情结":第一任老公胡兰成比她大15岁,第二任老公赖雅大她36岁,她和胡适相差30岁完全不成问题.  相似文献   

11.
胡适与周作人是"五四"时期文学进化论的宣扬者,但他们对于进化论又有着各自不同的阐述视角、表现特征和理论渊源。胡适的文学进化论侧重于文学形式,认为文学进化实质是"文字工具的革新";周作人认为文学进化应当更突出内容和思想的革新,落脚点在"人"上。胡适文学进化论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历史"的观念,突出逻辑上的"前因后果"关系,这种实证的思维方式是胡适论证其文学形式变革的思想内核;周作人的文学进化论聚焦于"生物",他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概念如"人"、"人的文学"、"人道主义"等,都是从生物本体出发的。胡适的文学进化观源自杜威的实验主义,带有浓重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色彩,更接近于斯宾塞等人的社会进化理论;周作人从生物层面阐释"人的文学",则更接近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另外,周作人的文学进化观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基础上,吸收了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进化思想,从而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以上三方面差异,导致"五四"时期胡适与周作人文学观、思想观的部分错位与分歧。  相似文献   

12.
正曾子说:"犯而不校。"犯即触犯,校即计较,意思是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不要过多地计较。鲁迅也说:"‘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因此,与人交往,面对"犯",就要有一种"不校"的态度和精神。有一次,民国才女苏雪林写了一封长信给胡适,攻击左翼文坛和鲁迅。胡适不赞成她大动肝火,用  相似文献   

13.
胡适对新诗的"尝试"能够取得成功有三个原因:一是外部条件的变化;二是文言不能适应文学在新形势下的需要;三是胡适在与梅光迪等人进行"文白之辩"时受到的启发。而此后的新诗教育中对其"尝试者"身份的解读也有很大不同:民国时期废名、苏雪林、朱自清等人的颇具学理性;"十七年"时期则偏向于"政治性";而新时期以来则又重回学理性与客观性。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胡适的关系终其始末是"和而不同",其基调是"和",具体表现在:鲁迅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贡献以及胡适的学术研究成就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胡适对鲁迅的白话文创作实绩、前期的杂文创作以及小说史研究等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鲁迅和胡适的"和"是统一在其现代文化理念上的"和",而他们的"不同"则是在"和"的前提下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具体的文化方法和策略的差异上。鲁迅与胡适的"和而不同"恰好说明他们作为觉醒了的"真的人",在确立了现代文化理念之后,其主体性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确立,这确保了五四新文学在其后的继承与发展中并没有被定于一尊,其历史价值和意义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5.
武汉大学第一附属小学位于武汉大学文理学部,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百年名校。她的前身是创建于1915年的武昌高师附小,是湖北省第一所公立小学,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国际问题专家、知名学者钱亦石,著名国画大师端木梦锡曾在附小工作过,蔡元培、李四光、胡适等杰出人物都曾视察过附小,胡适、伍修权还先后为附小题词。她培养出著名军事家、外交家伍修权将军,  相似文献   

16.
胡适14岁时就与同乡姑娘江冬秀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算命先生的瞎凑之下订下姻缘。江冬秀比胡适大一岁,人较矮,又是小脚,识字不多,相貌平平。胡适留学时曾有一小诗:“病中得她书,小满八行字,全无要紧话,颇使我喜欢。”胡适的母亲,因儿子离家有年,深恐他违约另娶,常惴惴不安。江冬秀更是忧心忡忡,度日如年,终于抑郁成疾,卧床不起,直到胡适回国后探视她并答应病愈结婚,才如释重负。  相似文献   

17.
站在马克思主义和人民大众立场上的瞿秋白与站在实验主义和商绅立场的胡适其文化观是对立的,揭示了为下层群众服务还是为上等人服务,是两种文化观的分水岭;在反对胡适扛着"白话文"的招牌,偷卖新文言同时,瞿秋白批判了胡适为首的新月派代表极少数人利益的阶级实质;同时表明,瞿秋白不全盘否定胡适在白话文运动中的作用,他对胡适文艺理论的批判是辨证的否定.  相似文献   

18.
<正>提到胡适,熟悉现代历史的人都不陌生,著名学者李泽厚这样评价道:"五四是一个群星明灿、人才喷涌的时期,许多人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以后还有持久影响的也不少。其中,胡适、陈独秀、鲁迅,无疑是屈指先数的前三名。"胡适当仁不让排在头名,主要基于在思想界的破旧创新,开一代风气之先。他"宁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的疑古精神和  相似文献   

19.
作家是生活的发现者,他们以文学的形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生活之窗.正是作家独到的发现,使读者知道了许多习焉不察的人与故事.那些平凡而普通的人物,那些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到了作家的笔下都变得让人难忘,令人深思.读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便有被叩心扉的颤动与感触. 纵观胡适先生一生,无论政治地位还是文学影响力,在中国的政治和文坛上都可算举足轻重.能取得如此卓越辉煌的成就,除个人努力勤勉之外,我想其母对他的教诲亦是功不可没、无人可代的,正如胡适先生文中所言:"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胡适先生虽与母亲朝夕相处的时间屈指可数,但母亲对其的影响却是、一辈子的,并且让他受益一生.  相似文献   

20.
胡适的《红楼梦》研究,态度严谨,实事求是;与之相比,胡适弟子苏雪林评《红楼梦》,往往信口雌黄,动辄诅骂,显得粗鲁无知。正因如此,胡适晚年多次严厉而又剀切地批评了她,并教诲她“不轻易写谈《红楼梦》的文章”,认为写这样文章是“平心静气的工夫而不可轻易发脾气的工作”。虽然胡适晚年也说过《红楼梦》“毫无价值”的愤激之言,但从他对苏雪林的批评教诲中,仍可看出他的学术良心和人格风范。而苏雪林在胡适去世后,更无顾忌,出版了《试看红楼梦的真面目》,对《红楼梦》这部名著,极尽诅骂之能事,其学术品格与她的老师胡适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