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教文萃     
家教指南成人与孩子的交往是一个不断给予孩子各种信息的过程。有些信息可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式,比如“不要把毛巾放在地上”;有些是影响孩子品格的信息,比如“你干得真不错”。正面的信息能帮助孩子发展对逆境的承受力,使孩子走上正确思考和行动的途径。父母每天可给孩子以下5条信息。1.我关心你。可以通过语言和身体动作表达,也可以通过倾听孩子的讲述或者单独和孩子相处来表达。2.你是独一无二的。告诉孩子,作为独特的个人,他们有自己的优势、才干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拿孩子与别人相比,帮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优势上,即使这些优势…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家戴尔(Wayne Dyer)在他的《什么是你真正想给孩子的?》一书中提到:“创造力才是一切。”既然如此,有些事便是父母不该做的了:◇要求太高,不符合孩子的实际能力,比如“:你至少要说出十种以上不同的答案。”◇喜欢喋喋不休地教训孩子,比如“:你不许这样做。”◇限制孩子的  相似文献   

3.
如何正确地对待孩子的“需要”,这是关系到孩子健康成长的问题。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我们可将他们的需要分为两类,一曰“心理需要”,一曰“规范需要”。心理需要是孩子自身对欲求的体验,比如想吃饭,想看电视,想得到老师的夸奖等。当孩子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烦燥不安,吵闹哭叫,甚至出现破坏性或攻击性行为,影响幼儿园的教学秩序。反之,得到满足,孩子就高兴和轻松。规范需要则是别人(比如老师或家长)认为孩子应该有  相似文献   

4.
《父母必读》2010,(5):147-149
养育宝宝就会不断地经历“第一次”,有些出人意料,但有些却可以预先安排和组织,比如第一次去理发店,第一次看牙医。让孩子对“第一次”少些畏惧,也会让他对这个世界更多一分安全感。放松自己孩子对情绪是非常敏感的,如果父母焦虑,很容易就被孩子察觉到了。所以如果你总能在新环境或新事物前保持冷静和自信,孩子也会轻松、愉快地度过许多个“第一次”,包括理发。  相似文献   

5.
有些做家长的每每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变坏”,为此而不安,不知如何防范。其实,孩子在“出事”儿之前,一般会有一些迹象的。比如:学习精力不集中,作业不按时完成,成绩急剧下降,常借口逃学。  相似文献   

6.
父母迫切希望子女有长进,本来是极合情理的事情。可如今有些父母却在孩子应试、升学的压力之下,作出许多有悖情理的事情,看似“助长”的行为,实则是“揠苗”,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有些家长面对孩子糟糕的考分一筹莫展,想出了“绝招”:带上孩子测  相似文献   

7.
亲子游戏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是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领域,有着极其广阔的开发前景。可是,人们对亲子游戏是不是都正确理解了呢?是否正确对待了呢?其中仍有不少问题。对学前阶段来说,亲子游戏中的问题尤为明显。 有些家长认为,小小孩好玩,他们“不懂事”,与孩子逗乐寻开心,把孩子当“玩具”随意玩耍,都可以。当孩子大一些,比如三四  相似文献   

8.
从心理门诊中学生比例不断上升的现象看,学生、家长和学校都开始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了,这的确是件好事。可分析来门诊孩子的不同情况后发现,有些是“找对了门”,有些是“找错了门”,有些是“来少了”,有些是“来多了”,还有一些最可惜,那就是“来迟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条条地分析: “找对了门”自不必说,来咨询的孩子的确存在这种或那种心理问题,由于“找对了门”,得到正确及时的咨询与治疗,他们  相似文献   

9.
教师与孩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问”与“答”,是课堂信息交流、感情交流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教师、家长了解孩子认识能力和发展孩子思维的必要途径。教师、家长在课堂上,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是根据教育的目的来决定的。美国教育家富兰克尔把这方面的提问归纳为六种: 一是回忆性问题。它的特点有二:①具体;②基本上只有一个答案。比如,“猫有几条腿?”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检查和巩固知识。二是描述性问题。这类问题已经不限于“回忆”,而要孩子按事情发生的顺序,具体地阐述。比如,“熊猫是怎样吃竹叶的?”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训练孩子的思维顺序性和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0.
袁坚 《父母必读》2020,(3):26-27
在教育和引导孩子的方式上,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我们要和孩子做朋友,但是什么叫和孩子做朋友呢?可能很多家长并没有非常透彻地去思考过这个问题,反而我看到了一些变形的做法,比如,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有些家长嘴上说着“和孩子做朋友”,却在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时,仍然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这最多不过是在“迁就”孩子,根本就不能称之为和孩子做朋友。  相似文献   

11.
孩子看书往往只注重情节,是浮光掠影式的。因此,努力培养孩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良好习惯,教给他们一些“动笔墨”的方法,是很有意义的。“动笔墨”的方法有很多。一、摘录摘录就是把书刊中的佳词佳句佳段抄录在专用的簿本上。摘录时要按类设专题栏目,不可杂乱,这样便于积累、记忆和查阅。可指导孩子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和兴趣爱好,自设“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阅读分析知识”“名人名言录”“科技信息”“国内外大事”等专栏。二、评注有些孩子从课本上、书报杂志上,摘录了不少佳词佳句佳段,但往往是…  相似文献   

12.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能够上网的人越来越多。孩子们欢喜了,又多了个玩艺,学习娱乐两不误;父母发愁了,花钱不说,还得督着孩子学习,盯着孩子上网,提醒孩子睡觉,劳神担心。父母的担心是有道理的。网上的内容复杂,“黄”的、“黑”的什么都有;网上的游戏很多,沉浸其中拔也拔不出来。这可怎么办呢?有的父母把电脑当作学习机。很多父母买电脑时的第一理由是希望孩子学习,盼着孩子“抱着电脑考个状元”,结果往往是过了三天新鲜劲儿就剩下玩游戏了。为什么?“父母的任务”不一定是孩子的任务。大人上网干什么?主要是查看信息,比如…  相似文献   

13.
不少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聋儿怎样才算学会语言呢?有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能模仿几个简单的发音(比如爸爸、妈妈),能在家长的要求和暗示下数几个数(比如从1-10),就以为孩子学会了语言,这是不正确的看法。模仿是语言训练的一种方法,但会模仿不等于掌握了语言。真正的掌握语言是“能交流”,也就是“能听会说”。因此我们在训练的时候要让发音和具体的事物、现象或动作联系起来,尽可能地让孩子学会运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张小宁 《学子》2003,(2):6-7
你是如何使用父母的“银子”的?感受如何?你想过赚钱的事吗?你有过“收入”的经历吗?怎样做才算是个成熟的“校园消费者”呢? 各抒己见张玲(大三学生)我已经花了父母22年的”银子”,至今为止,我还没有赚过1分钱。以前,需要花钱的时候便找父母要,父母大多数都会给的,他们知道我并不乱花钱。渐渐长大了,感到跟父母要钱,尤其是要不是用于学习的钱,比如给同学买生日礼物等,就觉得有些费劲儿,有些麻烦,有些不自由,同时也感到父母赚钱的艰辛与不易。可我一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又能怎样  相似文献   

15.
教育文摘     
○维护“爸爸”的形象有些当妈妈的喜欢对孩子说:“等爸爸回来收拾你!”“让爸爸回来打你一顿!”“我可以答应你,可你爸爸不同意!”“我悄悄给你,不要让爸爸晓得了”等等。经常这样对孩子讲,无形中使爸爸成了孩子眼中的“恶人”。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老是让孩子怕爸爸,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偏激情  相似文献   

16.
英国最近一项调查表明,6-18岁的孩子普遍认为,能使他们成为明星或上电视的技能才算才华,比如唱歌、跳舞、擅长足球等,只有l%的孩子认为学习聪明、成绩优秀是才华。除了这些肤浅的认识外,有些同学也提到能有一技之长,如厨艺、园艺、有幽默感、乐于助人,让他们引以为豪。儿童心理学家Sandra Scott指出,“名人狂热”主导着社会,青少年的心理难免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家教荟萃     
孩子的心理疲劳不容忽视有些孩子在放学回家后,常常对父母说:“累死了。”“累得不想动弹了。”孩子所说的“累”是孩子在紧张学习之后产生的一种疲劳感,而这种疲劳,一种是属于生理性疲劳,另一种则属于心理上的疲劳。生理性疲劳,一般是由于生理上的超负荷而引起的。比如孩子参加了比较消耗体力的活动都会感到疲劳。由于孩子们精力旺盛,所以能在短暂的休息之后,即会很快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心理性疲劳,是由于心理上的弦绷得太紧而导致的。是人的主观体验的一种疲倦感,它的危害性,不仅会引起人的生理疲劳,而且还会导致孩子对学习的厌倦情绪。…  相似文献   

18.
意大利瑞吉欧的幼教经验告诉我们,孩子有一百种语言。怎样理解“孩子有一百种语言”呢?这对我们的幼教工作有何启示?一直是我们在教研中不断思索的问题。结合“游戏教学一体化”课题的研究,我对“孩子有一百种语言”有了粗浅的认识。首先,它传递给我们一种信息:由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及家庭环境、周围人对其的态度等因素的影响,孩子是有个体差异的,这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外形、性格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即使是双生子也不例外。比如我班有一对双胞胎,姐姐性格沉稳,左利手,不爱…  相似文献   

19.
有些家长平时喜欢数落孩子,而且还随便给孩子下结论。比如,孩子考试得了个不理想的分数,家长一急就信口开河:“你就是笨,连这样的题目都做错。”又比如,孩子做家务,不小心把碗打破了,家长一心疼就喋喋不休:“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说将来你还能做什么大事?我看是没希望了。”其实,考不好与头脑笨不见得有必然联系,因摔破碗而认定其将来成不了大事压根儿就是小题大做。家长这样做,嘴上是痛快了,但因此有可能给孩子带来十分消极的后果。一个人被别人下某种结论,就像商品被贴上了某种标签。当孩子被贴上标签时,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  相似文献   

20.
FBI发布了一个谁都希望不会用到的儿童保护程序。FBI的“儿童身份”程序允许父母为孩子建立文档;如果孩子走失,有关部门将很容易获得重要信息。比如,当孩子不见时,警方首先需要的是孩子的照片还有身高、体重等信息;FBI的程序让家长可以很快地将有关信息与警方共享。该程序还有向有关当局发邮件、拨打911或者拨打全国失踪及受虐儿童救助中心的电话的选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