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翻译文学与文学翻译两者之间存在着某些共性,也存在着某些差异。该文从翻译过程、翻译初衷、翻译目的、翻译研究的作用以及发展、对于译者和译作的要求以及两者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等方面存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分析,对两个相近概念作了更明确的界定。  相似文献   

2.
茅盾不仅在文学翻译方面成就卓著。而且在开拓现代文学翻译批评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独特的地位不容忽视。茅盾促进了传统文学翻译批评向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的转化,是我国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3.
近代翻译文学在西学东渐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中,从文化本位主义和政治功利主义的翻译实践中萌生,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文学类型;在其嬗变过程中,呈现出翻译主体文化立场多元化、翻译理论体系化和翻译小说主流化等多方面特点.  相似文献   

4.
由于受人文历史环境、感情濡染、意识积淀和社会习俗的影响,20世纪前期湖南翻泽文学具有浓郁的湖湘文化区域性特色。以周立波、萧三和朱湘、钱歌川作为两组个案分折,详尽地论述了20世纪前期湖南翻泽文学与湖湘文化的关系,并对有着相同译风的翻译家群体作一些理性的归纳。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非文学翻译的质量无法跟上市场需求,而外语教学又更重视语言学和文学,与实际的翻译活动有脱节。因此,有必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非文学翻译队伍。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认清楚非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翻译述略——兼论文学翻译迟到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讨论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差异,首先介绍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特征,并在两种文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特点,讨论两种翻译之间存在的区别。然后再根据实际案例,分析二者在翻译策略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从“世界文学”到“世界学术”是 2 0世纪文化发展的趋势 ,而王国维在文艺理论方面提出“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就更具有历史的美学意义 ,从而把大理论、大学问和大胸怀统一起来 ,以完成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大沟通。  相似文献   

9.
“变译理论”是黄忠廉教授在二十世纪末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填补了译论研究的空白。本文从译介学的角度分析变译在文学翻译中的必要性,通过变译理论指导,探究文学翻译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变译方法,并以运用变译手段的译例解释说明,以期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是文化大交流时代,也是中国文艺理论开始和西方接触和碰撞.并走向更宽广境界的时代。而王国维正是自觉到这种现代文艺美学意识的重要学者。他的学术思想体现了从“小文化”向“大文化”,从“受动时代”向“能动时代”的转折,为中国现代文艺美学的发展开拓了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比较文学发轫于20世纪初,王国维,鲁迅,茅盾的研究,已带有比较的性质,1920-1930年代,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现代学科在中国正式形成,1950-1970年代,大祟的比较文学一度处于沉寂的状态,但港,台地区较为活跃,多有创获,进入新时期以来,比较文学研究复兴,在比较诗学,中外文学关系史,学科理论建构诸领域全面发展,成果丰硕,展望新世纪的比较文学研究,切实的途径是展开异质文化语境下多元文学研究的透视与对话,在跨文化的交流中走向中外文学的双向阐释与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12.
我国对印度古典文学 (不含神话、史诗与佛教文学 )的翻译 ,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翻译的品类涉及到诗剧、诗歌、诗论三个方面。译介最多、影响最大的是迦梨陀娑的《云使》、《沙恭达罗》和古典诗论著作《舞论》等名著。印度古典文学的译本及有关的研究成果 ,在 2 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上 ,在中印文学与文化交流史上 ,都有重要的意义。为印度古典文学的翻译与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 ,是苏曼殊、王维克、季羡林、金克木、黄宝生等人。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的武侠文学,赢得了数以亿计的读者的青睐,构成了一种奇异的、引人注目的阅读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时代、社会、受众心理众多因素促成的结果。其中受众的社会文化心理和审美心理是武侠文学热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4.
在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密切关系中,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现代性转化的时间问题和翻译文学如何影响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是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与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的相关性,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领域,但是如果不搞清楚研究的必要必充分前提,研究就会失之科学。因此,弄清楚现代性的知识框呆和理论体系,把握现代性在中国发生特殊背景及价值诉求,以及现代性的几个核心概念,是研究此总是的根本基本。  相似文献   

16.
对契诃夫小说的译介始于 2 0世纪初期 ,而对其小说的研究则始于 50年代。 80年代以来 ,我国的契诃夫小说研究有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 ,但和国外同期研究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17.
论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直译”、“意译”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豪杰译、硬译、直译、意译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采用的基本方法。“豪杰译”流行于清末民初,是指对原作的各个层次作任意改动,如删节、改译、替换、改写、增减及译者的随意发挥。五四前后,鲁迅等人根据现实需要,强调准确地引进异质文化,因而在翻译方法上主张“硬译”和“直译”。有人则坚持“意译”。学界因而掀起了旷日持久的直译意译之争。实际上,“直译”、“意译”是译事中一种基本手段的两个方面。本文重点描述了20世纪不同阶段“直译、“意译”论争的情况,并致力于理论构建。梳理直译意译之争是研究中国传统翻译的起点。现代翻译史还表明,每一次有关“直译”、“意译”的论争都推动了中国文学翻译水平和翻译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With China’s growing significance in the global economy ever more evident, studies in recent years have highlighted multiple aspects of China’s “Globalization” (or global connections) that predate the contemporary period.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educational reform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as a way of illuminating a significant aspect of China’s Globaliz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In particular,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he role of an emerging Chinese educational “lobby” that was involved in administration, teaching, and textbook compilation; furthermore, this lobby pioneered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ideas, concepts, and innovative practice from abroad in the specialized journals on education—the first of their kind in China—which they edited and contributed to. More significantly, contributors to these journals engaged with and discussed educational issues and problems that were simultaneously being debated in the West. In the process Chinese educators and officials were able to draw upon, either to valorize or critique, a wide spectrum of contemporary foreign educational debate and practice in their prognosis of domestic education and its future. The picture that emerges of Chinese educ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is one in which Chinese educators perceived themselves very much as active participants in a global educational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由于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也成了英汉互译的最大障碍。作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文化差异对作品翻译带来的影响,如何处理源语和译入语的文化差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