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明元 《四川教育》2014,(11):45-46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复存在,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面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也有思维形式的参与,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引硬输。  相似文献   

2.
放眼现今的课堂教学,“满堂问”的现象仍比比皆是。问题泛滥的原因是有的教师缺乏提问的策略,没有问到点子上。提问的策略有很多,其中之一是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难度应控制在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摘到“桃子”,目的是能够将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3.
在课改实验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复存在,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面上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  相似文献   

4.
一、“整体诵究” :语文教改的必然趋势几十年来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满堂灌”、“满堂问”及“满堂绕”的现象还较普遍的存在 ,课堂仍然是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问 ,学生答 ,教师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 ,在师生关系上依旧是从教师的主观出发 ,无视学生认识的客观规律和他们的知识基础与理解能力 ,无视学生个人的主观感悟 ,否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而一味牵着他们的鼻子走 ,强调知识传授 ,追求唯一答案。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 ,课堂教学的部分改革也仅仅限于教师教法的研究 ,只重视教师怎样教 ,而忽视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相似文献   

5.
一堂课不能太“满”,太“满”了学生不易接受。教师在上课时灵活地运用“课堂空白”,能有效地避免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所谓“课堂空白”,指的是在一堂课中,老师留给学生思考、回味、消化,吸收的“时间点”。恰如其份地、灵活地运用这些“时间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满堂乱”,教师“满堂喊”的现象,做完实验.学生不满足,教师不满意。学生在实验中往往不能养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不能掌握分析、判断、推理的科学方法,不能培养观察、分析、实验操作等能力。因此,实验教学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一、变封闭式实验为开放式实验传统的实验教学大多是教师准备好实验材料,配好试剂,学生课堂操作,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没有全面了解,以致将来从事小学教学工作,时发生对有些在中师做过的实验也不能独立完成的情况。对些,我变封闭式实验为开放式实验。尽量让学生自己…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空前的强化。语文课程标准大力纠正过去“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流弊,倡导对话式的教学,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极大地解放了课堂生产力,但也存在着矫枉过正的现象。如:把对话等同于问答,课堂变成了老师的满堂问:“活动”泛化为活动课,学生不动不是好课,于是,课堂变成“满堂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变成了表扬,又变成了“满堂夸”。“满堂问”问得学生一头雾水;“满堂动”动得师生疲于奔命;“满堂夸”又夸得学生迷失了自我,分不清是非。语文课从一个极端走入另一个极端,从以前的沉闷、乏味变成今天充斥着假热闹、伪生动、空精彩,而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当前,农村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一是不少教师习惯于按传统教法:“先生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或者变“满堂灌”为“满堂问,满堂答”。二是一部分教师教学时,不根据农村学生实际,照搬城市小学的一套做法。农村学生见闻不多,视野不宽,几乎未受过学前教育;特别是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管理)2000年第3期《教学生“会问”》一文提出:“教师‘满堂灌’自然不好,而‘满堂问’也未必可取。”对此,笔者深有同感。从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看,还存在着不少“满堂问”的现象,这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是极为不利的。本文拟就“满堂问”现象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我们把在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和问题,称为“新课堂现象”。这些“新课堂现象”很值得教师反思、研究并逐步消除。一、“新课堂现象”现象之一:把“对话”当作“问答”。在课堂上,有的教师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将发挥学生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问答”,无论有无道理或正确与否都不给予“表态”和引导,任凭学生遐想与信口开河,还美其名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现象之二:有“活动”…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问题意识,但很多课堂是满堂问,教师问,学生答。整个课堂,教师问得辛苦,学生疲于应付,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自主探究。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很少在意学生“想不想吃”“吃不吃得下”“消没消化”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前的阅读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局面已不多见,但是教师“满堂问”的现象却相当普遍。许多教师在“精心”备“问”上下功夫,一节课提出几十个问题,一问到底,大大小小的问题淹没了自读能力训练,淡化了个性思考,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应答”状态。  相似文献   

13.
现今,许多“满堂问”的课堂存在提问“过多、过浅、过碎”的“三过”现象,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要治愈课堂提问的“三过”现象,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合,对教学设计进行整体构建,以“主问题”搭建课堂教学的命脉,引领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实践,还课堂以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4.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它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孔子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强调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要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这个思想今天仍有现实意义.要使学生尽快达到“愤”与“悱”的水平,我们要走出学习时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听,教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的误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相似文献   

1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会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是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的。“启发”一词来源于此,启发式教育也来源于此。孔子认为,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现象还没有完全根绝,“满堂问”的所谓“启发式”又应运而生“,满堂串”的课堂也随处可见。低俗的笑容,虚伪的表扬,无原则的迁…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 ,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那么 ,在作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  一、实施新教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作文教学 ,采用“一支粉笔、一篇范文、一块黑板”的“手工业”式的教法 ,或是“满堂读”、“满堂写” ,甚至连布局谋篇都有统一模式。这种“填鸭式”的“我教你学”、“我读你听”、“你叫我写”、“你要我学”的被动的学习局面 ,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思维单一 ,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没有创新意识。这种教学方式导致教师“…  相似文献   

17.
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 ,一部分学生常常出现“高分低能”、学习中离开教师就束手无策的现象。究其原因故然很多 ,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得死” ,越俎代庖致使学生过分依赖教师 ,缺乏独立阅读和独立作文的能力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重要原因之一。鉴于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以上问题 ,笔者认为 ,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 ,打好基础的前提下 ,强化学法指导和能力的培养 ,搞好中小学的衔接和过渡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一、由“分析型”向“探究型”过渡在阅读教学中 ,过去教师“满堂灌” ,现在变为“满堂…  相似文献   

18.
走出课堂提问的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瑞芝 《湖南教育》2004,(22):43-43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上课时使用的一个有力手段。恰当的提问不仅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深化。然而,在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未能充分发扬民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起来,课堂提问便表现为“为提问而提问”。这种现象在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小学还相当普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满堂问”,学生被动回答。针对“满堂灌”现象我们提出了启发式教学,但是很多人误以为提问就是启发式,于是,…  相似文献   

19.
李松华 《广东教育》2003,(11):46-47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及其理念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因课改新理念与课堂教学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整合不够而影响教学实效的现象仍然存在。常见的有“四堂”现象,即“满堂、哄堂、冷堂、拖堂”。它是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常见病,现逐一解剖。“满堂”现象这就是通常说的“满堂灌”。说它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还不如说是我们老师的教学习惯或心理障碍的表现。一些教师唯恐不讲不知道,自以为讲得越多学生懂得越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是教学心理的障碍。其实,我们都知道,检验课堂教学实效的依据不是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得到多少,得到了多少对他今后…  相似文献   

20.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普遍的倾向,仍然是教师讲得过多过细。教师习惯于“满堂讲”学生习惯于“满堂听”。针对教师和学生中存在的片面认识,我们在前一阶段,着重抓了改进教法、培养学生读书能力的工作,指导学生自己读书。经过一个时期的实践,学生看到了自己读书的效果,尝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